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护桩,属于建筑施工设备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空心管桩,所述空心管桩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所述空心管桩内设置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空心管桩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活动管道,所述活动管道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外周侧设置有与所述活动管道内壁相抵接的密封环,所述空心管桩的上表面设置有推动所述挡板移动的气缸,所述透水孔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吸收支护桩周围土壤水分,提高支护桩与土壤之间摩擦力的优点。
A kind of support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护桩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支护桩。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中遇到软土地基时,需在地基中打桩。当软土地基的土层较深时,桩无法打到硬土层上时,就要依靠桩体与周围软土地基土层间的摩擦力提供桩的承载力。在日本特许厅公开的“昭55-26378”中公开了一种“软弱地基的基础工法”。在该专利中给出了一种空心桩,在桩壁上打8行透水孔,将空心桩包上透水材料后打入基土中,在空心桩中装有抽水管,用管路将各空心桩中的抽水管连在一起,而后用泵将渗入桩中的水抽出,以此促进基土的固结,增加基土与桩间的摩擦力和桩的承载力,减少因基土不均匀下降给建筑物造成的危胁,同时起到改良软弱基土的作用。但是,上述支护桩只能被抽走渗入其内部的积水,不能在其内部形成负压而促进周围软土地基土层的水渗入支护桩内,因此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桩,其具有吸收支护桩周围土壤水分,提高支护桩与土壤之间摩擦力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护桩,包括空心管桩,所述空心管桩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所述空心管桩内设置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空心管桩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活动管道,所述活动管道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外周侧设置有与所述活动管道内壁相抵接的密封环,所述空心管桩的上表面设置有推动所述挡板移动的气缸,所述透水孔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将支护桩沉入基土,启动气缸拉伸挡板,使得空心管桩内的压力减小,基土中的水在桩外压力的作用下透过第一单向阀进入空心管桩内,再由水泵将空心管桩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抽出,促进基土的固结,提高支护桩与土壤之间摩擦力。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弹簧和覆盖所述透水孔的盖板,所述空心管桩的内壁且位于所述透水孔边缘设置有若干放置槽,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放置槽的底部,所述弹簧远离所述放置槽的一端与所述盖板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空心管桩内的压力减小时,水在空心管桩外压力下作用在盖板上,使得弹簧拉伸,从而流入空心管桩内,结构简单,便于空心管桩外的水流入。进一步的,所述空心管桩的内壁设置有与若干所述盖板侧壁相抵接的限位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柱的设置,能够防止盖板发生滑移而导致透水孔与空心管桩相通,避免空心管桩内的水通过透水孔流出。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柱远离所述空心管桩内壁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盖板表面相抵接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柱呈L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能够避免盖板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发生较大位移,防止弹簧发生形变,从而保证弹簧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若干所述放置槽及限位柱沿着所述透水孔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及限位柱均匀分布,使得弹簧在透水孔周围均匀分布,能够使盖板的受力更加均匀,使得盖板的安装更加稳定。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透水孔相嵌合的凸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的设置,当气缸推动推板向下运动时,盖板带动凸块向透水孔内移动,将附着在透水孔内的泥沙推出,并与气缸带动推板向上运动时,水由于空心管桩外压力进入空心管桩内。进一步的,凸块的横截面呈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凸块的横截面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便于凸块进入透水孔内,方便凸块对透水孔进行清理。进一步的,所述空心管桩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透水孔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上端,所述抽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下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的设置,能够将进入空心管桩内的沙土过滤掉,防止水泵将空心管桩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抽出时沙土进入抽水管内,避免抽水管堵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单向阀、气缸、推板和活动管道的设置,施工时,将支护桩沉入基土,启动气缸拉伸挡板,使得空心管桩内的压力减小,基土中的水在桩外压力的作用下透过第一单向阀进入空心管桩内,再由水泵将空心管桩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抽出,促进基土的固结,提高支护桩与土壤之间摩擦力;(2)通过限位柱的设置,能够防止盖板发生滑移而导致透水孔与空心管桩相通,避免空心管桩内的水通过透水孔流出;(3)通过过滤网的设置,能够将进入空心管桩内的沙土过滤掉,防止水泵将空心管桩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抽出时沙土进入抽水管内,避免抽水管堵塞。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门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空心管桩;2、透水孔;3、抽水管;4、第二单向阀;5、活动管道;6、挡板;7、气缸;8、第一单向阀;81、弹簧;82、盖板;9、放置槽;10、限位柱;11、限位块;12、凸块;13、过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支护桩,参照图2及图3所示,包括空心管桩1,空心管桩1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2,空心管桩1内连接有抽水管3,抽水管3内安装有第二单向阀4,空心管桩1内安装有与上部相连通的活动管道5,活动管道5内沿其长度方向滑移有挡板6,挡板6上固定与活动管道5的内壁相抵接的密封环,空心管桩1的上表面固定有推动挡板6运动的气缸7,透水孔2内安装有第一单向阀8。进一步的,空心管桩1的内壁且位于透水孔2边缘开设有若干放置孔,第一单向阀8包括安装在放置孔内的弹簧81以及将透水孔2覆盖的盖板82,弹簧81远离放置槽9的一端与盖板82相连接,通过弹簧81使得盖板82覆盖住透水孔2,防止空心管桩1内的水从透水孔2流出;当空心管桩1内的压力减小时,水在空心管桩1外的压力下作用在盖板82上,使得弹簧81拉伸,从而流入空心管桩1内,结构简单,便于空心管桩1外的水流入。参照图2及图3所示,空心管桩1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与盖板82侧壁相抵接的限位柱10,通过限位柱10能够防止盖板82发生滑移,避免空心管桩1内的水从透水孔2流出。进一步的,限位柱10远离空心管桩1内壁的一侧固定有与盖板82表面相抵接的限位块11,限位块11与限位柱10构成L型,当空心管桩1外压力较大时,通过限位块11能够防止盖板82受到冲击力较大,避免弹簧81发生形变,从而延长了弹簧81的使用寿命。值得一提的是,放置槽9及限位柱10沿着透水孔2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使得若干弹簧81均匀分布在透水孔2的周围,使得盖板82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盖板82安装的稳定性。参照图2及图3所示,盖板82朝向空心管桩1的一侧固定有与透水孔2相嵌合的凸块12,当盖板82靠近空心管桩1的内壁时,凸块12进入透水孔2内,并将透水孔2内的泥沙推出,便于水从透水孔2进入空心管桩1内。进一步的,将凸块12的横截面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等腰梯形,便于凸块12进入透水孔2内,从而方便凸块12将泥沙推出透水孔2。参照图1及图2所示,空心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护桩,包括空心管桩(1),所述空心管桩(1)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2),所述空心管桩(1)内设置有抽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管(3)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所述空心管桩(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活动管道(5),所述活动管道(5)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挡板(6),所述挡板(6)的外周侧设置有与所述活动管道(5)内壁相抵接的密封环,所述空心管桩(1)的上表面设置有推动所述挡板(6)移动的气缸(7),所述透水孔(2)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护桩,包括空心管桩(1),所述空心管桩(1)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透水孔(2),所述空心管桩(1)内设置有抽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管(3)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所述空心管桩(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活动管道(5),所述活动管道(5)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挡板(6),所述挡板(6)的外周侧设置有与所述活动管道(5)内壁相抵接的密封环,所述空心管桩(1)的上表面设置有推动所述挡板(6)移动的气缸(7),所述透水孔(2)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8)包括弹簧(81)和覆盖所述透水孔(2)的盖板(82),所述空心管桩(1)的内壁且位于所述透水孔(2)边缘设置有若干放置槽(9),所述弹簧(81)设置在所述放置槽(9)的底部,所述弹簧(81)远离所述放置槽(9)的一端与所述盖板(8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桩(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斌,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弘哲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