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519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与倍捻机的机体铰接的安装板,安装板穿设有转轴且转轴与安装板转动连接,转轴呈中空设置且其连接有紧固机构,紧固机构包与转轴同轴设置的紧固杆、周向设置于转轴侧壁的弹性条和限制机构,紧固杆穿过转轴的端面且置于转轴内滑动,紧固杆的侧壁与转轴内壁抵接,转轴侧壁周向开设有若干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槽,弹性条靠近安装板的一端均与转轴固定连接,弹性条另一端与紧固杆侧壁远离安装板的位置固定连接,弹性条远离其两端的位置朝向远离转轴轴线的方向弯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合理,在更换过程中直接将纱筒套接于转轴接着移动紧固杆就可实现纱筒的固定,从而使纱筒的更换更加方便。

A kind of bobbin of double twi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
本技术属于倍捻机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
技术介绍
可再生的纤维材料在制造成可使用的纱线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倍捻机,将直径较细的多根可再生纤维制成的纱线加捻成一根直径较粗的纱线。倍捻机在加捻过程中,实现一转两捻,效率成倍增加,真正实现大卷装无接头,生产出优质纱线。针对纺织工厂特殊的工作环境,采用高品质和高速锭子,确保在高效率生产中设备、纱线品质的稳定性。在传动方面,倍捻锭子的传动有龙带和锭带两种传动,长丝大都采用龙带传动,因为它结构简单,维修操作方便,制造成本较低,能满足长丝倍捻锭子传动的要求。筒子架为卷绕纸管的安装部件,卷绕纸管夹持在筒子架的两夹盘之间。在现有的筒子架上,依靠相应的弹簧为夹盘提供夹持力,以夹紧卷绕纸管,在卷绕纸管的安装和卸取过程中,需要人力克服弹簧的弹力,使两夹盘张开,再对卷绕纸管进行更换,此时步骤较多,从而降低了更换纱筒的效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使纱筒的更换更加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包括与倍捻机的机体铰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穿设有转轴且转轴与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呈中空设置且其连接有固定纱筒的紧固机构,所述紧固机构包与转轴同轴设置的紧固杆、周向设置于转轴侧壁的弹性条和限制紧固杆位置的限制机构,所述紧固杆穿过转轴的端面且置于转轴内滑动,所述紧固杆的侧壁与转轴内壁抵接,所述转轴侧壁周向开设有若干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槽,所述弹性条靠近安装板的一端均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条另一端与紧固杆侧壁远离安装板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条远离其两端的位置朝向远离转轴轴线的方向弯曲。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纱筒进行更换时,将纱筒直接套接于转轴,之后将紧固杆朝向远离转轴的方向移动,使弹性条侧壁可与纱筒内壁抵接,之后利用限制机构使紧固杆的位置固定,此时完成了纱筒的更换,在更换过程中直接将纱筒套接于转轴接着移动紧固杆就可实现纱筒的固定,从而使纱筒的更换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制机构包括与紧固杆伸出转轴的一端铰接的限制轮和与限制轮侧壁固定连接的限制杆,所述限制轮和转轴的铰接轴线与其圆心不重合,所述限制轮侧壁可与转轴端面抵接,所述限制杆与限制轮的连接位置位于紧固杆的铰接轴线远离限制轮圆心所处的轴线的一侧,所述限制杆远离限制轮的一端可与转轴端面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纱筒套接于转轴上之后,利用限制杆转动限制轮,限制轮带动紧固杆朝向远离转轴的方向移动,使弹性条弯曲从而将纱筒固定,此时利用限制杆使限制轮不再转动,利用限制机构带动紧固杆移动并限制紧固杆的位置,从而使纱筒的更换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靠近限制机构的端面固定连接有分隔垫,所述紧固杆穿过分隔垫,所述限制轮的侧壁可与分隔垫端面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分隔垫使限制轮和转轴端面不会直接产生接触,从而使转轴端面不易产生磨损,增加了转轴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不易对纱筒的固定产生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同轴固定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弹性条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外壁均可与纱筒内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对纱筒的径向位置进行固定,使纱筒在卷绕纱线时其位置不会产生变化,从而使纱筒在卷绕纱线时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限位块外侧壁同轴固定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远离限制机构的端面可与纱筒靠近限制机构的端面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环对纱筒的套接位置进行限定,从而使纱线的卷绕位置得到固定,使卷绕的纱线不易从纱筒上掉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条远离转轴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摩擦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摩擦垫增加弹性条与纱筒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纱筒不易产生移动,从而使紧固机构的效果更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机架铰接有驱动安装板向下转动的气动弹簧,所述气动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板远离弹性条的一端铰接,所述气动弹簧与机架的铰接轴线和安装板与机架的铰接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启动弹簧对安装板施加向下的力,使滚筒纱筒可与倍捻机的龙带抵接,在更换纱筒时向上转动安装板,使纱筒脱离与龙带的抵接,从而使纱筒的更换更加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远离机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时利用手柄使安装板转动,施力点更加远离安装板与机架的铰接轴线,从而使安装板的转动更加方便。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对纱筒进行固定时,移动紧固杆使弹性条弯曲,依靠弹性条与纱筒之间的摩擦力使纱筒固定,从而使纱筒的更换更加方便;2、通过转动限制轮使紧固杆移动将纱筒固定,同时利用限制机构使紧固杆的位置不会产生移动,从而使纱筒的更加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筒子架结构的示意图。附图说明:1、安装板;11、转轴;111、连接槽;12、分隔垫;13、第一限位块;14、第二限位块;141、限位环;15、手柄;16、气动弹簧;2、紧固机构;21、弹性条;211、摩擦垫;22、紧固杆;3、限制机构;31、限制轮;32、限制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如图1所示,包括与倍捻机的机体铰接的安装板1,安装板1穿设有转轴11且转轴11与安装板1转动连接。转轴11呈中空设置,且其连接有固定纱筒的紧固机构2(见图3),紧固机构2包括与转轴11同轴设置的紧固杆22,周向设置于转轴11侧壁的四根弹性条21和限制紧固杆22位置的限制机构3。紧固杆22穿过转轴11的端面且置于转轴11内滑动,其侧壁可与转轴11的内壁抵接。转轴11侧壁周向开设有四个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槽111,弹性条21远离限制机构3的一端穿过连接槽111与紧固杆22侧壁远离限制机构3的位置使用螺栓固定,弹性条21另一端使用螺栓固定于转轴11侧壁靠近安装板1的位置,且其远离两端的位置朝向远离转轴11周向的方向弯曲。在对纱筒进行更换时,将纱筒直接套接于转轴11,之后将紧固杆22朝向远离转轴11的方向移动,使弹性条21侧壁可与纱筒内壁抵接,之后利用限制机构3使紧固杆22的位置固定,此时完成了纱筒的更换,在更换过程中直接将纱筒套接于转轴11接着移动紧固杆22就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包括与倍捻机的机体铰接的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穿设有转轴(11)且转轴(11)与安装板(1)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1)呈中空设置且其连接有固定纱筒的紧固机构(2),所述紧固机构(2)包与转轴(11)同轴设置的紧固杆(22)、周向设置于转轴(11)侧壁的弹性条(21)和限制紧固杆(22)位置的限制机构(3),所述紧固杆(22)穿过转轴(11)的端面且置于转轴(11)内滑动,所述紧固杆(22)的侧壁与转轴(11)内壁抵接,所述转轴(11)侧壁周向开设有若干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槽(111),所述弹性条(21)靠近安装板(1)的一端均与转轴(1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条(21)另一端与紧固杆(22)侧壁远离安装板(1)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条(21)远离其两端的位置朝向远离转轴(11)轴线的方向弯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包括与倍捻机的机体铰接的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穿设有转轴(11)且转轴(11)与安装板(1)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1)呈中空设置且其连接有固定纱筒的紧固机构(2),所述紧固机构(2)包与转轴(11)同轴设置的紧固杆(22)、周向设置于转轴(11)侧壁的弹性条(21)和限制紧固杆(22)位置的限制机构(3),所述紧固杆(22)穿过转轴(11)的端面且置于转轴(11)内滑动,所述紧固杆(22)的侧壁与转轴(11)内壁抵接,所述转轴(11)侧壁周向开设有若干与其内腔连通的连接槽(111),所述弹性条(21)靠近安装板(1)的一端均与转轴(1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条(21)另一端与紧固杆(22)侧壁远离安装板(1)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条(21)远离其两端的位置朝向远离转轴(11)轴线的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倍捻机的筒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机构(3)包括与紧固杆(22)伸出转轴(11)的一端铰接的限制轮(31)和与限制轮(31)侧壁固定连接的限制杆(32),所述限制轮(31)和转轴(11)的铰接轴线与其圆心不重合,所述限制轮(31)侧壁可与转轴(11)端面抵接,所述限制杆(32)与限制轮(31)的连接位置位于紧固杆(22)的铰接轴线远离限制轮(31)圆心所处的轴线的一侧,所述限制杆(32)远离限制轮(31)的一端可与转轴(11)端面抵接。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树毛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