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446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包括壳体和多个培养槽,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箱,培养箱固定设置在壳体侧壁上,壳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开口与培养箱对应设置,培养槽自由穿过开口,培养槽的左侧侧壁上设置有推板,培养箱内设置有电加热单元,培养箱侧壁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壳体内顶部设置有多个灯照单元,灯照单元与培养箱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培养槽与培养箱一一对应设置,将微生物菌种的培养环境限定在一个独立、紧凑的环境中,便于微生物菌种环境的快速调节,节省能耗,同时一个恒温培养装置能够同时对多个环境要求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同时进行培养,方便管理使用,对微生物菌种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A constant temperature cultivation device for microbial strai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
,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及台湾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微生物培养,是指借助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和人为创造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等),使某些(种)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称为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可分为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前者是指对已纯化的单一菌种进行培养和利用;后者是指对混合菌种或自然样品(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培养基上所生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数量。现有的微生物培养装置中,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8964930U公开的一种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培养箱,包括箱体、固定板、转轴、转盘、内齿轮环、伺服电机、平齿轮、托盘、套筒、滑块、限位块、第一限位环、第二限位环、拉杆、把手、弹簧、PLC控制器和控制面板,该培养箱便于人们观察和拿取培养容器,但是一个培养箱只能提供一个培养环境对一种微生物进行培养,不利于开展多个微生物的试验研究。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便捷,能够同时对多个环境要求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同时进行培养,方便管理使用的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通过一个培养槽对应一个培养箱设置,将微生物菌种的培养环境限定在一个独立、紧凑的环境中,便于微生物菌种环境的快速调节,节省能耗,同时一个恒温培养装置能够同时对多个环境要求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同时进行培养,方便管理使用,对微生物菌种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包括壳体和多个培养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固定设置在壳体侧壁上,壳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与培养箱对应设置,所述培养槽与培养箱相匹配,且培养槽自由穿过开口,培养槽的左侧侧壁上设置有推板,所述培养箱内设置有电加热单元,培养箱侧壁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内顶部设置有多个灯照单元,所述灯照单元与培养箱一一对应设置,且培养箱的顶壁为透光材质,培养箱的其余侧壁为不透光材质。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观测窗。所述观测窗用于观测查看培养箱内菌种培养状况。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箱底部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培养槽底部设置有与轨道相匹配的轨道槽。通过轨道与轨道槽之间的配合,使用者推动推板,将培养槽自由推入或拉出培养箱。优选地,所述推板靠近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卡件,所述壳体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卡槽靠近开口设置,且所述卡件与卡槽相匹配。通过卡件与卡槽的配合,将培养槽稳定固定安装在培育箱内,保证培养过程稳定、安全的进行。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箱内远离开口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培养槽的移动行程。优选地,所述限位块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柔性缓冲层。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单元设置在轨道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控制器和电源,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加热单元、灯照单元、温度传感器、电源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侧壁上还设置有控制按键,所述控制按键与控制器连接。使用者通过控制按键输入操作指令,控制电加热单元、灯照单元的工作状态,同时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培养箱内温度状况,并显示在显示屏上,便于使用者管理使用。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侧壁上还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控制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通过一个培养槽对应一个培养箱设置,将微生物菌种的培养环境限定在一个独立、紧凑的环境中,便于微生物菌种环境的快速调节,节省能耗,同时一个恒温培养装置能够同时对多个环境要求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同时进行培养,方便管理使用,对微生物菌种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的主视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中,1-壳体,2-培养槽,3-培养箱,4-开口,5-推板,6-电加热单元,7-温度传感器,8-灯照单元,9-轨道,10-观测窗,11-控制器,12-电源,13-控制按键,14-显示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3所示,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和多个培养槽2,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箱3,所述培养箱3固定设置在壳体1侧壁上,壳体1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4,所述开口4与培养箱3对应设置,所述培养槽2与培养箱3相匹配,且培养槽2自由穿过开口4,培养槽2的左侧侧壁上设置有推板5,所述培养箱3内设置有电加热单元6,培养箱侧3壁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所述壳体1内顶部设置有多个灯照单元8,所述灯照单元8与培养箱3一一对应设置,且培养箱3的顶壁为透光材质,培养箱3的其余侧壁为不透光材质。具体地,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观测窗10。所述观测窗10用于观测查看培养箱3内菌种培养状况。具体地,所述培养箱3底部设置有两条轨道9,所述培养槽2底部设置有与轨道9相匹配的轨道槽。通过轨道9与轨道槽之间的配合,使用者推动推板5,将培养槽2自由推入或拉出培养箱3。优选地,所述推板5靠近壳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卡件,所述壳体1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卡槽靠近开口4设置,且所述卡件与卡槽相匹配。通过卡件与卡槽的配合,将培养槽2稳定固定安装在培育箱3内,保证培养过程稳定、安全的进行。优选地,所述推板5靠近壳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环形密封垫。具体地,所述培养箱3内远离开口4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培养槽2的移动行程。优选地,所述限位块靠近开口4的一端设置有柔性缓冲层。具体地,所述电加热单元6设置在轨道9之间。具体地,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控制器11和电源12,所述控制器11分别与电加热单元6、灯照单元8、温度传感器7、电源12连接。具体地,所述壳体1侧壁上还设置有控制按键13,所述控制按键13与控制器11连接。使用者通过控制按键13输入操作指令,控制电加热单元6、灯照单元8的工作状态,同时利用温度传感器7检测培养箱3内温度状况,并显示在显示屏14上,便于使用者管理使用。具体地,所述壳体1侧壁上还设置有显示屏14,所述显示屏14与控制器11连接。具体地,所述壳体1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多个培养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固定设置在壳体侧壁上,壳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与培养箱对应设置,所述培养槽与培养箱相匹配,且培养槽自由穿过开口,培养槽的左侧侧壁上设置有推板,所述培养箱内设置有电加热单元,培养箱侧壁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内顶部设置有多个灯照单元,所述灯照单元与培养箱一一对应设置,且培养箱的顶壁为透光材质,培养箱的其余侧壁为不透光材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多个培养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固定设置在壳体侧壁上,壳体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与培养箱对应设置,所述培养槽与培养箱相匹配,且培养槽自由穿过开口,培养槽的左侧侧壁上设置有推板,所述培养箱内设置有电加热单元,培养箱侧壁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内顶部设置有多个灯照单元,所述灯照单元与培养箱一一对应设置,且培养箱的顶壁为透光材质,培养箱的其余侧壁为不透光材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观测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菌种恒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漆长席刘琼淳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益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