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连的下壳体;下壳体底部设有进口管,上壳体顶部设有出口管,上壳体内部和下壳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设有一浮子组件;上壳体空腔内设有一排气卸荷阀装置,排气卸荷阀装置包括固定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卸荷阀座体,分别设在卸荷阀座体内上下两端的弹簧座和卸荷阀门座,卸荷阀门座设有一排气卸荷阀,在排气卸荷阀与弹簧座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排气卸荷阀通过卸荷阀门座分为压缩部和开合部,压缩部实现与弹簧的连接,开合部实现与浮子组件的接触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浮子结构的设计实现全程不漏油,结构简单,不需要在加补油时专门打开设备舱,增添无谓的工作量。
Fully automatic exhaust unloading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排气卸荷阀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液压系统零部件领域,具体公开了飞机液压系统无泄漏全自动排气卸荷阀。
技术介绍
在给飞机液压系统(油箱)首次加油,或在液压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因为消耗或泄漏,需要给油箱补油时,必须把油箱里的空气排出去,否则油箱里很难注满油,另外,系统运行过程中液压油里也会析出一部分空气,这些空气容易在系统中产生气蚀现象而损坏系统部件,同时还会对飞机电传操纵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初始加油或给油箱补油时,必须把油箱里的这些空气排出去,否则,液压系统中大量的空气存在还会给系统造成故障隐患和装备安全隐患。在加/补油过程中,排气结束后,为了防止加油人员操作失误使得油箱压力过高而把油箱憋坏,还需要适时卸荷以保护油箱。目前,液压系统(油箱)使用的排气卸荷阀,两个功能分为两个产品,排气阀要么是用美国的,价格昂贵,排气过程中还向外漏油(其设计原理,漏油是必然的),关键是还容易受到美国的制约。如图1所示为美国进口的排气阀结构示意图,当油箱里有空气需要排出时,油箱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克服弹簧6a的弹力打开排气活门5a,空气从排气活门5a与中壳体7a之间的间隙,通过保持套3a和阻尼组件2a的内孔,从上壳体管嘴排出去;当油箱压力继续升高,升高到足以克服弹簧力使活门5a与密封件4a贴合并压紧后,停止排气。当油箱压力降低到一定值时,弹簧6a推动排气活门5a使之关闭。该排气阀不是用浮子关闭排气,而是必须利用油压推开排气阀,因此,排气活门5打开直到与密封件4a贴合之前,液压油会随空气一起排出。在油箱压力降低、弹簧6a推动排气活门5a关闭过程中,液压油同样会继续通过排气通道继续泄漏。该排气阀在油箱压力较低时的排气过程中,是利用油膜阻断排气活门5a与中壳体7a之间的间隙以停止排气且阻挡油液泄漏的。这种方案的零件配合精度要求很高,加工和装配工艺难度非常大,零件合格率相当低,排气阀的制造成本要比自动排气阀高出好多倍。同时,由于油膜的阻断功能对使用过程中摩擦副的磨损过于敏感(本专利技术方案根本不受其任何影响),因此这种排气阀的寿命很短、可靠性很低,排气过程中漏油是必然的(进口产品说明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如图2所示,国产排气阀都是手动的,在加(补)油时操作很不方便,除了加油人员外,还必须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手动排气,操作者不知道油箱里的空气什么时候能排完,所以在排气过程中经常出现空气连同液压油一起排出的现象,油液会飞溅到机体或操作者身上。当油箱压力上升时,需要专门一个人打开飞机设备舱,去操作手柄1b推动钢球活门3b,钢球活门3b打开后,空气从上壳体进口经手柄1b与活门组件5b之间的间隙,经活门组件5b的径向孔,从上壳体出口排出去。如果需要停止排气,操作者必须得到加油员或另外一个观察员的指令,才能松开手柄,停止排气。所以现有技术中的漏油以及浪费人力、操作过程复杂、安装位置局限性大、容易污染装备和环境等问题,作为本申请的重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飞机液压系统无泄漏全自动排气卸荷一体化装置。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连的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底部设有进口管,上壳体顶部设有出口管,所述上壳体内部和下壳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设有一浮子组件;所述上壳体空腔内设有一卸荷阀装置,所述浮子组件通过油液进行滑动升降与排气卸荷阀相接触分离,实现停止排气和卸荷功能。进一步地,所述卸荷阀装置包括固定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卸荷阀座体,分别设在卸荷阀座体内上下两端的弹簧座和卸荷阀门座,所述卸荷阀门座设有一排气卸荷阀,在排气卸荷阀与弹簧座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排气卸荷阀通过卸荷阀门座分为压缩部和开合部,压缩部实现与弹簧的连接,开合部实现与浮子组件的接触分离。进一步地,所述压缩部上设有固定弹簧底部的下部弹簧固定槽,所述弹簧座上设有固定弹簧顶部的上部弹簧固定槽。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卸荷阀上设有一环形凸起,实现与卸荷阀门座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卸荷阀门座上设有一卸荷阀门座密封圈,实现与环形凸起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内腔底部设有一浮子平台,浮子平台设在进口管上。进一步地,所述浮子组件包括浮子本体以及设在浮子本体上的密封平台,密封平台与开合部进行接触分离。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内腔处的进口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进一步地,所述浮子组件无限贴合下壳体内壁。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进行密封。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与卸荷阀座体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进行密封。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备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浮子结构的设计实现全程不漏油,结构简单,不需要在加补油时专门打开设备舱,增添无谓的工作量;本专利技术自动排气设计,排气阀的安装位置不再受到局限,直接装在飞机内部的油箱上面就行;加补油过程简单,简化很多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此外,排气阀没有摩擦副,产品的寿命与可靠性明显提升;本专利技术自动卸荷,油箱和系统的安全更加得以保证。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一般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排气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卸荷状态示意图。其中:1—上壳体101-出口管2—下壳体3—浮子组件301-圆柱本体302-密封平台4—卸荷阀座体401-第二密封圈5—排气卸荷阀501-环形凸起502-压缩部503-开合部6—弹簧7—弹簧座701-固定槽8—卸荷阀门座,801-卸荷阀门座密封圈,201-进口管202-排气孔203-浮子平台1001-第一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3所示,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包括上壳体1和与上壳体1相连的下壳体2;所述下壳体2底部设有进口管101,上壳体1顶部设有出口管101,所述上壳体1内部和下壳体2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下壳体2的空腔内设有一浮子组件3;所述上壳体1空腔内设有一卸荷阀装置,卸荷阀装置包括固定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卸荷阀座体4,分别设在卸荷阀座体4内上下两端的弹簧座7和卸荷阀门座8,所述卸荷阀门座8设有一排气卸荷阀5,在排气卸荷阀5与弹簧座7之间设有一弹簧6,所述排气卸荷阀5通过卸荷阀门座8分为压缩部502和开合部503,压缩部502上设有固定弹簧底部的下部弹簧固定槽,弹簧座7上设有固定弹簧顶部的上部弹簧固定槽701,压缩部502实现与弹簧6的连接,开合部503实现与浮子组件3的接触分离,所述浮子组件3通过油液进行滑动升降与排气卸荷阀5相接触分离,实现停止排气和卸荷功能。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1001进行密封。所述下壳体2与卸荷阀座体4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401进行密封。排气卸荷阀5上设有一环形凸起501,实现与卸荷阀门座8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卸荷阀门座8上设有一卸荷阀门座密封圈801,实现与环形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连的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底部设有进口管,上壳体顶部设有出口管,所述上壳体内部和下壳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设有一浮子组件;所述上壳体空腔内设有一排气卸荷阀装置,所述排气卸荷阀装置包括固定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卸荷阀座体,分别设在卸荷阀座体内上下两端的弹簧座和卸荷阀门座,所述卸荷阀门座设有一排气卸荷阀,在排气卸荷阀与弹簧座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排气卸荷阀通过卸荷阀门座分为压缩部和开合部,压缩部实现与弹簧的连接,开合部实现与浮子组件的接触分离,所述浮子组件通过油液进行滑动升降与排气卸荷阀相接触分离,实现停止排气和卸荷功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连的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底部设有进口管,上壳体顶部设有出口管,所述上壳体内部和下壳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设有一浮子组件;所述上壳体空腔内设有一排气卸荷阀装置,所述排气卸荷阀装置包括固定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卸荷阀座体,分别设在卸荷阀座体内上下两端的弹簧座和卸荷阀门座,所述卸荷阀门座设有一排气卸荷阀,在排气卸荷阀与弹簧座之间设有一弹簧,所述排气卸荷阀通过卸荷阀门座分为压缩部和开合部,压缩部实现与弹簧的连接,开合部实现与浮子组件的接触分离,所述浮子组件通过油液进行滑动升降与排气卸荷阀相接触分离,实现停止排气和卸荷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部上设有固定弹簧底部的下部弹簧固定槽,所述弹簧座上设有固定弹簧顶部的上部弹簧固定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排气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卸荷阀上设有一环形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卜高选,郑群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罗纳防务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