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速带
,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及方法。
技术介绍
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路段交通组成复杂,交通量较大,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合行驶,有必要设置减速带保证交通安全。目前,减速带设置的主要目的为限制机动车行驶速度,没有考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如何实现安全限速。现有减速带内部结构简单,即使机动车缓慢通过减速带,仍然有强烈的震动感,引起驾驶员与乘车者不适感。减速带边缘通过弧形过渡与路面齐平,与行车道外边缘留有较小空隙,非机动车从空隙通过对驾驶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雨天湿滑时,易侧翻发生危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同时通过时,存在非机动车道被部分占用情况,若强行并行,易发生刮蹭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及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针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动力特性,分别设有机动车减速带与非机动车减速带,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防止机动车越界占用非机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动车减速带(1),机动车减速带(1)的端部连接有非机动车减速带(2),非机动车减速带(2)的车辆驶来方向设置有防越界行驶系统(3);/n防越界行驶系统(3)包括用于感知车辆对地面压力值的感压区域(31),用于根据检测到的压力值进行自动升降的自动升降装置(32),以及设置于自动升降装置(32)顶部的防越界限位器(3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动车减速带(1),机动车减速带(1)的端部连接有非机动车减速带(2),非机动车减速带(2)的车辆驶来方向设置有防越界行驶系统(3);
防越界行驶系统(3)包括用于感知车辆对地面压力值的感压区域(31),用于根据检测到的压力值进行自动升降的自动升降装置(32),以及设置于自动升降装置(32)顶部的防越界限位器(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减速带(1)包括纵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机动底座(12),机动底座(12)的顶部设置有机动盖板(11),机动盖板(11)上连接有若干斜插杆(11-1),所述斜插杆(11-1)通过机动底座(12)上的卡槽(16)与机动底座(12)连接,所述机动底座(12)的中部设置有倒凹字型的开槽(14),开槽(14)中间较高的部分设有台座(15),台座(15)与机动盖板(11)之间设置有若干弹性膜片(13),开槽(14)两侧较低的部分为外低内高的存水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机动底座(12)通过机动螺栓(17)锚固在路面上;机动车减速带(1)机动车驶近方向一侧的坡度大于驶离方向的坡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机动车减速带(2)包括纵截面为等腰梯形的非机动底座(23),非机动底座(23)的顶部设置有非机动盖板(22),非机动底座(23)和非机动盖板(22)的上表面粘合有表面层(21),且表面层(21)通过非机动底座(23)两侧的安装槽(26)进一步固接,非机动底座(23)的中部设置有倒凹字型的开槽,开槽中间较高的部分设有用于为防越界行驶系统(3)供电的电源(24)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防越界行驶系统(3)的开关(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非机动底座(23)通过非机动螺栓(27)锚固在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表面层(21)采用高分子EVA原料注压而成,且表面层(21)设有草尖状纹理和刷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感压区域(31)包括用于检测压力数据的压力传感器(31-1)以及用于对压力数据进行处理划分的信号处理器(3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止机动车越界行驶的机非混合减震减速带,其特征在于,自动升降装置(32)包括自动升降装置底座(32-1)和托盘(32-10),自动升降装置底座(3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兵宏,赵悦彤,魏珊珊,田秋玥,梅杰,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