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廷云专利>正文

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010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它针对传统的回风燃煤炉上半部分热量大部分从烟管抽走,下半部分没有热量,取暖效果差,不节能,燃烧成本高等弊端,在炉盘与烟包壳之间设热流扩展器壳,炉芯壳内设上、下炉芯,上、下炉芯之间设环形沟道,炉箱与烟包壳之间设烟道箱,烟道箱底部设定炉桥和两种不同用途的动炉桥,炉箱顶部设相对称的轨道槽,轨道槽上设电点火器。该炉能使各种燃煤产生的热能多次在炉内上、下间循环,保持较长时间后从烟管排出,经三次回风达到高热能目的。它热利用率高,节能、燃烧成本低,既能烧蜂窝煤又能烧块煤/煤巴,且采用电点火不产生烟雾,避免了给周围环境带来污染,使用方便、取暖效果好。(*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燃煤炉
,特别涉及一种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
技术介绍
传统使用的回风燃煤炉有使用于烧块煤/煤巴的,有使用于烧蜂窝煤的,也有既能使用于烧块煤/煤巴、又能使用于烧蜂窝煤的。它们点火均采用柴或木炭等,这种点火方式产生的烟雾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使用不方便。传统结构的回风燃煤炉产生的热量不大,且炉体下半部分没有热量,取暖效果差,炉体上半部分虽有热量,也大部分从烟管内抽走,故热能利用率极低,不节能,燃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回风燃煤炉存在着的问题和弊端,提供一种采用电点火和三次回风的方式,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热能利用率,成本低,既节能又能取暖、煮饭等,可使用于烧块煤/煤巴,又可使用于烧蜂窝煤的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本技术的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由炉盘、炉体、炉座、炉桥、电点火器部分构成。它能使燃煤在炉内产生的热能多次在炉内上、下间循环,并保持较长时间后再从烟管内排出,故热量高、发热量强、节能,从而达到本技术高效、节能的目的。彻底解决了传统回风燃煤炉内的燃煤燃烧时产生的热能被大量地直接经烟管排出和炉体下半部分不发热的难题。本技术的燃煤炉的烟道壳一端与烟包壳连接、另一端与炉盘吻接,炉盘上设有炉盖,炉盖内的回风圈与炉芯壳上端吻接,炉箱内设有炉渣抽。本技术的燃煤炉的炉盘与烟包壳之间设有热流扩展器壳,其空间容量大,可增强炉体发热量。炉芯壳内设有上炉芯、下炉芯。炉箱与烟包壳之间设有烟道箱,烟道箱底部设有定炉桥,使用烧蜂窝煤的动炉桥置于定炉桥上,使用烧块煤/煤巴的动炉桥置于前述的动炉桥上,拉手分别与上述两种不同用途的动炉桥活动连接,组成两种不同用途的活动炉桥。炉箱顶部设置的圆孔处两侧设有相对称的轨道槽,电点火器置于轨道槽上。本技术的燃煤炉具有高热能效果,不仅炉体上半部分能发出热量,下半部分也能发出热量。它热能利用率高,能取暖、煮饭等,燃烧成本低,既适用于烧蜂窝煤又适用于烧块煤/煤巴,节能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立面总体图;图2,是本技术燃煤炉卸去炉盘后的立面视图;图3,是本技术燃煤炉卸去烟道箱盖板后的烟道箱立面视图;图4,是本技术燃煤炉卸去烟道箱后带盖板的炉箱立面视图;图5,是本技术燃煤炉的工作原理流程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炉芯壳立面视图;图7,是本技术燃煤炉的上炉芯平面俯视、仰视图;图8,是本技术燃煤炉的下炉芯平面俯视、仰视图; 图9,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炉桥总成立面视图;图10,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炉桥总成平面俯视图;图11,是本技术燃煤炉使用块煤/煤巴时动炉桥平面俯视图;图12,是本技术燃煤炉使用烧蜂窝煤时动炉桥平面俯视图;图13,是本技术燃煤炉的定炉桥立面视图;图14,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电炉盘盖平面俯视图;图15,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电炉盘平面仰视图;图16,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电炉盘平面主剖视图;图17,是本技术燃煤炉的电炉丝(凹凸形)平面主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实例对本技术的燃煤炉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本技术的燃煤炉的实例包括炉盘、炉体、炉座、炉桥、电点火器部分。炉盘部分由炉盘1、炉盖27、热流扩展器壳3构成。炉体部分由烟道壳2、烟包壳10、回风圈15、炉芯壳17、上炉芯16、下炉芯24等构成。炉座部分由烟道箱5、炉箱7、轨道槽6、炉渣抽8构成。炉桥部分由定炉桥18、动炉桥19、动炉桥20、拉手9构成。电点火器部分由电点火器12的壳体、电炉盘25、电炉丝26、电炉盘盖11、指示灯13、电源线14构成。本技术的燃煤炉的烟道壳2一端与烟包壳10连接、另一端与炉盘1吻接,炉盘1上设有炉盖27,炉盖27内的回风圈15与炉芯壳17的上端吻接,炉箱7内设炉渣抽8。本技术燃煤炉的炉盘1与烟包壳10之间设有热流扩展器壳3,炉芯壳17内设有上炉芯16、下炉芯24。上炉芯16的圆周上设有通孔21,上炉芯16与下炉芯24之间设有环形沟道。上炉芯16,下炉芯24的内壁圆周上分别设有齿槽23、齿槽22。炉箱7与烟包壳10之间设有烟道箱5,烟道箱5的一侧设有排渣口4。烟道箱5的底部设有定炉桥18,动炉桥20置于定炉桥18上,动炉桥19置于动炉桥20上,拉手9分别与动炉桥19、动炉桥20活动连接,组成两种不同用途的活动炉桥。炉箱7顶部设置的圆孔处两侧设有相对称的轨道槽6,电点火器12置于轨道槽6上。指示灯11,电炉盘25分别设于电点火器12的壳体内,电炉盘25底部深槽的圆周设有通风孔,电炉盘25的深槽内纵向排列有凹凸形的电炉丝26,电源线14分别与指示灯13、电炉丝26连接,圆周内设有孔的电炉盘盖11置于电炉盘25上。本技术的燃煤炉第一次回风一般供取暖用,主要由上炉芯16的齿槽23和通孔21去实现。当盖上炉芯16的顶盖28和炉盘1上的炉盖27,此时燃煤炉内燃烧出的火苗经上炉芯16内的齿槽23导回至上炉芯16与下炉芯24之间的环形沟道处,再经通孔21使火苗向上流动。第一次回风可降低煤质的燃烧速度,达到节能目的。第二次回风是由燃烧起来的火苗经回风圈15的出口处进入以上炉芯16为中心的热流扩展器壳3的两端,并分别流向烟包壳10内的一端,致使热流流向烟道箱5内,从而完成第二次回风。第三次回风是流向烟包壳10内一端的热流经烟道箱5流动的同时,以下炉芯24为中心的热流分别流向烟包壳10的一端,并经烟包壳10的一端的通道继续流向烟包壳10内另一端,再经烟道壳2至烟管处排出炉外。本技术燃煤炉使用时,用电点火器12点燃煤后即可取出。若使用烧蜂窝煤,换上蜂窝煤炉芯,当蜂窝煤下落在定炉桥18上,通过拉手9拉动动炉桥20即可下排蜂窝煤。若烧块煤/煤巴时,取出蜂窝煤炉芯,同时换上块煤/煤巴炉芯,解开动炉桥20的拉手9,推进动炉桥19,并锁定拉手9,推、拉动炉桥19即可方便地使用烧块煤/煤巴。权利要求1.一种烟道壳(2)一端与烟包壳(10)连接、另一端与炉盘(1)吻接,炉盘(1)上设有炉盖(27),炉盖(27)内的回风圈(15)与炉芯壳(17)的上端吻接,炉箱(7)内设有炉渣抽(8)的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其特征在于炉盘(1)与烟包壳(10)之间设有热流扩展器壳(3),炉芯壳(17)内设有上炉芯(16)、下炉芯(24),炉箱(7)与烟包壳(10)之间设有烟道箱(5),烟道箱(5)的底部设有定炉桥(18),动炉桥(20)置于定炉桥(18)上,动炉桥(19)置于动炉桥(20)上,拉手(9)分别与动炉桥(19)、动炉桥(20)活动连接,炉箱(7)顶部设置的圆孔处两侧设有相对称的轨道槽(6),电点火器(12)置于轨道槽(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炉,其特征在于炉芯(16)的圆周上设有通孔(21),上炉芯(16)与下炉芯(24)之间设有环形沟道,上炉芯(16)、下炉芯(24)的内壁圆周上分别设有齿槽(23)、齿槽(22),烟道箱(5)的一侧设有排渣口(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炉,其特征在于指示灯(11)、电炉盘(25)分别设于电点火器(12)的壳体内,电炉盘(25)底部深槽的圆周设有通风孔,电炉盘(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烟道壳(2)一端与烟包壳(10)连接、另一端与炉盘(1)吻接,炉盘(1)上设有炉盖(27),炉盖(27)内的回风圈(15)与炉芯壳(17)的上端吻接,炉箱(7)内设有炉渣抽(8)的电点火三次回风高热能两用节能燃煤炉,其特征在于炉盘(1)与烟包壳(10)之间设有热流扩展器壳(3),炉芯壳(17)内设有上炉芯(16)、下炉芯(24),炉箱(7)与烟包壳(10)之间设有烟道箱(5),烟道箱(5)的底部设有定炉桥(18),动炉桥(20)置于定炉桥(18)上,动炉桥(19)置于动炉桥(20)上,拉手(9)分别与动炉桥(19)、动炉桥(20)活动连接,炉箱(7)顶部设置的圆孔处两侧设有相对称的轨道槽(6),电点火器(12)置于轨道槽(6)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廷云
申请(专利权)人:曹廷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