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温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2830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0:20
一种控温反应釜,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包括圆筒状的釜壁,反应釜内设有降温组件,釜壁内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降温组件包括内冷却管、主杆管和与主杆管连通的若干骨枝管,主杆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上下两个支架上,上盖上固定设有动力组件,动力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主杆管的上端部转动连接,骨枝管呈鱼骨状排列在主杆管的管壁上,内冷却管的右主杆管的上端穿入,并依次穿入各个骨枝管再折弯传出,最后由主杆管下端穿出;内冷却管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和进水管与出水管转动密封连接。本新型在在反应釜内部设置鱼骨状的降温组件,降温组件由反应釜的中心轴向外延伸插入反应物料的内部,使反应物料的内部温度降低。

A temperature controlled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温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温反应釜。
技术介绍
化工产品的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直接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进而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且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产生出多种副产物,影响最终产物的纯度,因此,反应釜的温度控制是化工生产的一个重点。反应釜通常通过联通的冷水管路和热水管路,用于控制化学反应过程的温度,冷水或热水流经反应釜后与反应釜换热,进而达到控制反应过程温度的目的,然而,在此过程中,冷水或热水的流量均需通过手动阀门进行控制,不仅占用人力、操作不便,而且温度控制精确度不高,不仅浪费水源,也影响化学反应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控温反应釜,在反应釜内部设置鱼骨状的降温组件,降温组件由反应釜的中心轴向外延伸插入反应物料的内部,使反应物料的内部温度降低。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控温反应釜,包括圆筒状的釜壁,所述釜壁的上端设有上盖且上盖上设有进料口,下端呈漏斗状且设有出料口;反应釜内设有降温组件,所述釜壁内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内冷却管、主杆管和与主杆管连通的若干骨枝管,所述主杆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上下两个所述支架上,所述上盖上固定设有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主杆管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骨枝管呈鱼骨状排列在所述主杆管的管壁上,所述内冷却管的右所述主杆管的上端穿入,并依次穿入各个所述骨枝管再折弯传出,最后由所述主杆管下端穿出;所述内冷却管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和进水管与出水管转动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外接所述釜壁外侧的进水阀和出水阀。优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盖上,其输出轴向下伸入反应釜内腔后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主杆管的上端外部设有齿圈,所述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传动。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架上均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位于所述釜壁的中心轴线上,主杆管与所述支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釜壁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内腔为外冷却腔,所述外冷却腔内螺旋缠绕有一根外冷却管,所述外冷却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冷却管的下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外冷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转动密封连接。优选的,所述骨枝管的长度范围为所述釜壁半径的0.5倍~1倍。本技术的使用原理:由外部水泵从进水阀冲入制冷后的水流,水流从内冷却管的上端流入内冷却管,水流由上向下依次流经各个骨枝管后从内冷却管的下端流出后流入外冷管,外冷却管螺旋向上缠绕在外冷却腔内,水流最后从外冷却管的出水端流出,最后经出水阀排出反应釜外;在水流在降温组件与釜壁内流经的同时,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啮合主杆管上的齿圈转动,从而使降温组件绕主杆管中心轴转动,骨枝管在反应釜内部做圆周转动,对反应釜内的反应物料降温;外冷却管螺旋缠绕在釜壁的内冷却腔中,对反应釜内贴紧釜壁位置的反应物料降温的同时也能吸收外界对反应釜直射产生的热量。本技术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本技术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在反应釜内设置降温组件,降温组件的骨枝管呈鱼骨状分布在主杆管外壁上,并通过动力组件带动降温组件绕自身转动,能对反应釜内部中心位置的反应物料进行降温,保证反应物料的质量,此外鱼骨状的降温组件对反应釜内部降温的同时还能对反应物料进行搅拌,避免反应物料结块;在釜壁内设置螺旋缠绕的外冷却管,能对反应釜内靠近釜壁部位的反应物料进行降温,因此外冷却管与内冷却管的结合使用能使反应釜内的反应物料充分降温,此外,外冷却管还能吸收外界对反应釜直射产生的热量,阻隔热量传输到反应釜内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控温反应釜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控温反应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控温反应釜的外冷却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控温反应釜,包括圆筒状的釜壁1,所述釜壁1的上端设有上盖2且上盖2上设有进料口3,下端呈漏斗状且设有出料口4;反应釜内设有降温组件5,所述釜壁1内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6,所述降温组件5包括内冷却管51、主杆管52和与主杆管52连通的若干骨枝管53,所述主杆管5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上下两个所述支架6上,所述骨枝管53呈鱼骨状排列在所述主杆管52的管壁上,所述骨枝管53的长度范围为所述釜壁1半径的0.5倍~1倍,在本实施例中为0.6倍,所述内冷却管51的右所述主杆管52的上端穿入,并依次穿入各个所述骨枝管53再折弯传出,最后由所述主杆管52下端穿出;所述内冷却管51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和进水管7与出水管8转动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管7和所述出水管8分别外接所述釜壁1外侧的进水阀9和出水阀10。所述上盖2上固定设有动力组件11,所述动力组件11包括电机111,所述电机111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盖2上,其输出轴向下伸入反应釜内腔后转动连接有齿轮112,所述主杆管52的上端外部设有齿圈113,所述齿轮112与所述齿圈113啮合传动。两个所述支架6上均设置有轴承12,所述轴承12位于所述釜壁1的中心轴线上,主杆管52与所述支架6通过轴承12转动连接。所述釜壁1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内腔为外冷却腔13,所述外冷却腔13内螺旋缠绕有一根外冷却管14,所述外冷却管14的一端与所述内冷却管51的下端转动密封连接,所述外冷却管14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8转动密封连接。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原理:由外部水泵从进水阀9冲入制冷后的水流,水流从内冷却管51的上端流入内冷却管51,水流由上向下依次流经各个骨枝管53后从内冷却管51的下端流出后流入外冷管,外冷却管14螺旋向上缠绕在外冷却腔13内,水流最后从外冷却管14的出水端流出,最后经出水阀10排出反应釜外;在水流在降温组件5与釜壁1内流经的同时,电机111带动齿轮112转动,齿轮112啮合主杆管52上的齿圈113转动,从而使降温组件5绕主杆管52中心轴转动,骨枝管53在反应釜内部做圆周转动,对反应釜内的反应物料降温;外冷却管14螺旋缠绕在釜壁1的内冷却腔中,对反应釜内贴紧釜壁1位置的反应物料降温的同时也能吸收外界对反应釜直射产生的热量。本技术实施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本技术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在反应釜内设置降温组件5,降温组件5的骨枝管53呈鱼骨状分布在主杆管52外壁上,并通过动力组件11带动降温组件5绕自身转动,能对反应釜内部中心位置的反应物料进行降温,保证反应物料的质量,此外鱼骨状的降温组件5对反应釜内部降温的同时还能对反应物料进行搅拌,避免反应物料结块;在釜壁1内设置螺旋缠绕的外冷却管14,能对反应釜内靠近釜壁1部位的反应物料进行降温,因此外冷却管14与内冷却管51的结合使用能使反应釜内的反应物料充分降温,此外,外冷却管14还能吸收外界对反应釜直射产生的热量,阻隔热量传输到反应釜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温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状的釜壁,所述釜壁的上端设有上盖且上盖上设有进料口,下端呈漏斗状且设有出料口;反应釜内设有降温组件,所述釜壁内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内冷却管、主杆管和与主杆管连通的若干骨枝管,所述主杆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上下两个所述支架上,所述上盖上固定设有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主杆管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骨枝管呈鱼骨状排列在所述主杆管的管壁上,所述内冷却管的右所述主杆管的上端穿入,并依次穿入各个所述骨枝管再折弯传出,最后由所述主杆管下端穿出;所述内冷却管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和进水管与出水管转动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外接所述釜壁外侧的进水阀和出水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温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状的釜壁,所述釜壁的上端设有上盖且上盖上设有进料口,下端呈漏斗状且设有出料口;反应釜内设有降温组件,所述釜壁内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内冷却管、主杆管和与主杆管连通的若干骨枝管,所述主杆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上下两个所述支架上,所述上盖上固定设有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主杆管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骨枝管呈鱼骨状排列在所述主杆管的管壁上,所述内冷却管的右所述主杆管的上端穿入,并依次穿入各个所述骨枝管再折弯传出,最后由所述主杆管下端穿出;所述内冷却管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和进水管与出水管转动密封连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外接所述釜壁外侧的进水阀和出水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青青刘志冯斌温翠芳王敬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科达斯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