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282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反应釜,涉及生化反应设备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反应釜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的驱动轴,与所述驱动轴连接的驱动组件,固接于所述驱动轴侧壁的多个叶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的竖直搅拌组件,所述竖直搅拌组件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壁的混合片,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周壁且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可沿所述混合片底壁滑移的抵推杆,每一所述混合片均朝向所述抵推杆的来向一侧倾斜向上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将分层的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的有益效果。

A kind of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生化反应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一种用于物料反应的不锈钢容器容器,其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领域,使用时,将不同配比的物料放入反应釜中,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搅拌等混配功能。公告号为CN20762842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设于釜体内的主搅拌杆和设于釜体顶部的电机,主搅拌杆的上端与电机连接,主搅拌杆的上部设有连接杆,主搅拌杆设于连接杆的中部,连接杆的两端靠近釜体的侧壁,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辅搅拌杆和第二辅搅拌杆,第一辅搅拌杆和第二辅搅拌杆的下端均伸入釜体底部。作业时,通过电机驱动主搅拌杆自转,使主搅拌杆对釜体中心位置的物料进行搅拌;主搅拌杆带动连接杆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杆两端的第一辅搅拌杆和第二辅搅拌杆绕着主搅拌杆转动。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部分加入反应釜内的物料之间密度差距较大,此时用搅拌杆将物料搅拌时会出现分层现象,使得密度较大的物料积聚于反应釜底部,密度较小的积聚于密度较大的物料上方处,上述搅拌杆只能将物料在同一水平位置处搅拌均匀,因此会导致使用该搅拌杆难以将分层的物料搅拌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应釜,其具有可将分层的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的驱动轴,与所述驱动轴连接的驱动组件,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侧壁的多个叶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的竖直搅拌组件,所述竖直搅拌组件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壁的混合片,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周壁且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可沿所述混合片底壁滑移的抵推杆,每一所述混合片均朝向所述抵推杆的来向一侧倾斜向上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物料时,驱动组件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转动时带动叶片和抵推杆同步转动,叶片转动时便可将多种物料搅拌,抵推杆转动的过程中便可与混合片底壁接触并与混合片底壁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抵推杆转动至与混合片分离后混合片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便可沿着反应釜本体内壁向下运动,抵推杆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便可将分层的物料沿竖直方向上下搅动,便可将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混合片沿所述反应釜本体内壁的周向均布,且多个所述混合片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混合片于反应釜本体内不同高度处设置,可将不同高度处分层的物料混合搅拌,即可将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一所述混合片内均设置有配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配重块以增大混合片的重力,可使得混合片向下的运动过程更加顺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推杆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可沿所述混合片底壁滚动的滚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推杆与混合片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滚轮沿着混合片底壁滚动。通过设置滚轮可使得抵推杆与混合片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釜本体内壁设置有与所述混合片一一对应的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壁的滑轨,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滑轨上且与所述混合片固接的滑块,每一所述滑轨两端均固接有挡料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片沿竖直方向运动时,即为混合片带动滑块沿着滑轨运动。设置挡料块可防止混合片沿滑轨的两端滑出,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一所述滑轨两端的两个挡料块正对的侧壁均设置有缓冲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和混合片沿滑轨运动时,可与缓冲垫之间发生碰撞,设置缓冲垫可减少挡料块与滑块和混合片之间的碰撞力度,可避免将混合片和滑块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底壁且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的电机,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驱动轴同轴连接,且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带动驱动轴转动时,即为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时带动第二齿轮和驱动轴同步转动。通过将第一齿轮的齿数设置为小于第二齿轮的齿数,可使得电机输入至第一齿轮中的扭矩经由第二齿轮输出更大的扭矩,为驱动轴提供更大的扭矩,可使得驱动轴带动叶片和抵推杆的转动的更加顺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外周设置有与所述反应釜本体固接的防护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驱动组件起到防护作用,可避免驱动组件作业时将作业人员损伤,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设置竖直搅拌组件可将分层的物料搅拌均匀;2.通过设置配重块可使得混合片向下运动的过程更加顺畅;3.通过将第一齿轮的齿数设置为小于第二齿轮的齿数,可为驱动轴提供更大的扭矩,使得驱动轴带动叶片和抵推杆的运动更加顺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釜本体;11、釜体;12、进料口;13、密封盖;14、出料口;15、阀门;2、驱动轴;21、叶片;3、驱动组件;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电机;34、安装座;35、防护罩;4、竖直搅拌组件;41、混合片;42、抵推杆;43、滚轮;5、导向组件;51、滑轨;52、滑块;53、挡料块;54、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转动连接于反应釜本体1内的驱动轴2,与驱动轴2连接的驱动组件3,焊接于驱动轴2侧壁的多个叶片21,以及设置于反应釜本体1内的竖直搅拌组件4。参照图1和图2,反应釜本体1包括釜体11,开设于釜体11顶壁的进料口12,转动连接于进料口12处的密封盖13,开设于釜体11侧壁的出料口14,以及设置出料口14处的阀门15,驱动组件3设置于釜体11底壁,驱动组件3外周设置有焊接于釜体11底壁的防护罩35,驱动轴2转动连接于釜体11底壁。参照图1和图2,驱动组件3包括转动连接于釜体11底壁且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以及与第一齿轮31连接的电机33,第二齿轮32与驱动轴2同轴连接,第一齿轮31的齿数小于第二齿轮32的齿数,釜体11底壁焊接有安装座34,电机33为伺服电机且通过螺丝(图中未示出)与安装座34固接,电机33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31同轴连接。参照图1和图2,竖直搅拌组件4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反应釜本体1内壁的混合片41,以及固接于驱动轴2周壁且远离驱动轴2的一端可沿混合片41底壁滑移的抵推杆42,每一混合片41均朝向抵推杆42的来向一侧倾斜向上设置,每一混合片41均为中空设置,且每一混合片41内腔均焊接有配重块(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混合片4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转动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的驱动轴(2),与所述驱动轴(2)连接的驱动组件(3),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2)侧壁的多个叶片(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的竖直搅拌组件(4),所述竖直搅拌组件(4)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壁的混合片(41),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2)周壁且远离所述驱动轴(2)的一端可沿所述混合片(41)底壁滑移的抵推杆(42),每一所述混合片(41)均朝向所述抵推杆(42)的来向一侧倾斜向上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转动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的驱动轴(2),与所述驱动轴(2)连接的驱动组件(3),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2)侧壁的多个叶片(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的竖直搅拌组件(4),所述竖直搅拌组件(4)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壁的混合片(41),以及固接于所述驱动轴(2)周壁且远离所述驱动轴(2)的一端可沿所述混合片(41)底壁滑移的抵推杆(42),每一所述混合片(41)均朝向所述抵推杆(42)的来向一侧倾斜向上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混合片(41)沿所述反应釜本体(1)内壁的周向均布,且多个所述混合片(41)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混合片(41)内均设置有配重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推杆(42)远离所述驱动轴(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可沿所述混合片(41)底壁滚动的滚轮(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磊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鹿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