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爱林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以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2271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包括智能锅具、智能燃气灶、智能油烟机和排气扇,所述智能锅具分别与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之间通讯互联;所述智能锅具设置有传感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所述智能锅具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实现联动。

An intelligent interconnected cook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大部分的厨房设备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仅有少量的设备是具备联网能力的,如智能净水装置、智能油烟机等。公告号为CN104296185B的专利技术专利曾揭露了一种具有双向无线通讯系统的烟、灶组合。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市场上已经有智能防干烧燃气灶,能通过锅底温度自动检测是否为“干烧”状态,从而自动熄火保护;同时,还可以检测灶具意外熄火或长时间大火不坐锅等状态,并在第一时间切断气源,避免意外发生。另外,市场上常见的智能电饭锅或智能电压力锅,可以根据外壳或上盖上的输入面板输入的信息自动调整烹饪模式(包括加热时长、加热功率、锅内压力等参数的调整)。然而,在目前的厨房设备中,智能防干烧燃气灶或智能电饭锅等设备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即装置本身已经包含了感应单元、控制单元及执行单元等主要组成部分,基本不需要对外部进行通讯连接,也无法与其他厨房设备之间进行通讯互联。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使厨房中各个设备联动的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包括智能锅具、智能燃气灶、智能油烟机和排气扇,所述智能锅具分别与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之间通讯互联;所述智能锅具设置有传感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所述智能锅具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实现联动。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无线收发器,所述智能油烟机、所述智能燃气灶和所述排气扇包括接收器和开关阀,所述无线收发器与所述接收器电连接,所述开关阀与所述接收器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智能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传感器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锅体和所述锅盖的外部,所述锅体与所述锅盖之间形成容纳部,所述锅体和/或所述锅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容纳部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传感器单元实现互通感应。进一步地,所述锅盖包括本体部和锅盖把手,所述锅盖把手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空腔体,所述传感器单元集成在所述空腔中,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空腔内。进一步地,所述锅体包括容器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两边的锅体把手,所述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外部或者所述锅体把手附近。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与外部远程终端电连接,所述外部远程终端通过所述无线收发器控制所述控制单元,所述外部远程终端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的方式为无线通讯方式,包括蓝牙连接、4G/5G连接、红外连接、无线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采用聚丙烯或者金属材料。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智能互联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烹饪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所述传感器单元检测所述智能锅具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信号传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或所述外部远程终端向所述控制单元传送电信号;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数据信号或电信号进行处理后生成控制信号,并通过无线收发器将所述控制信号传送至所述智能油烟机、所述智能燃气灶和所述排气扇;所述智能油烟机、所述智能燃气灶和所述排气扇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开关阀的开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厨房中的设备能够实现通讯互联,能够根据智能锅具的使用状态智能控制其他设备的应用状态。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烹饪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锅盖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智能锅具-1;锅体-11;锅盖-12;本体部-121;锅盖把手-122;空腔体-123;智能燃气灶-2;智能油烟机-3;传感器单元-41;控制单元-4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智能锅具1、智能燃气灶2、智能油烟机3和排气扇,智能锅具1分别与智能燃气灶2、智能油烟机3和排气扇之间通讯互联;智能锅具1设置有传感器单元41和控制单元42,传感器单元41与控制单元42电连接;传感器单元41用于采集智能锅具1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信号发送至控制单元42,控制单元42处理后发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智能燃气灶2、智能油烟机3和排气扇,实现联动。传感器单元41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能够检测智能锅具1内的压力、温度、湿度等情况。控制单元42包括无线收发器,智能油烟机3、智能燃气灶2和排气扇包括接收器和开关阀,无线收发器与接收器电连接,开关阀与接收器电连接。智能锅具1包括锅体11和锅盖12,传感器单元41和控制单元42设置在锅体11和锅盖12的外部,锅体11与锅盖12之间形成容纳部,锅体11和/或锅盖12上设置有通孔,容纳部通过通孔与传感器单元41实现互通感应,以实现对锅体11内部数据的更有效的检测。如图2所示,锅盖12包括本体部121和锅盖把手122,锅盖12把手与本体部121之间形成空腔体123,传感器单元41集成在空腔中,控制单元42设置在空腔内。将传感器单元41和控制单元42集成在此处不仅可以离锅体11内部较近,检测的数据更接近实际值,而且不用另外占用地方,也不容易受到污染与干扰。在另一实施例中,锅体11包括容器本体,和设置在容器本体两边的锅体把手,传感器和控制单元42设置在容器本体外部或者锅体把手附近。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锅具、智能燃气灶、智能油烟机和排气扇,所述智能锅具分别与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之间通讯互联;所述智能锅具设置有传感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所述智能锅具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实现联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锅具、智能燃气灶、智能油烟机和排气扇,所述智能锅具分别与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之间通讯互联;所述智能锅具设置有传感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所述智能锅具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所述智能燃气灶、所述智能油烟机和所述排气扇,实现联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无线收发器,所述智能油烟机、所述智能燃气灶和所述排气扇包括接收器和开关阀,所述无线收发器与所述接收器电连接,所述开关阀与所述接收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传感器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锅体和所述锅盖的外部,所述锅体与所述锅盖之间形成容纳部,所述锅体和/或所述锅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容纳部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传感器单元实现互通感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互联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包括本体部和锅盖把手,所述锅盖把手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空腔体,所述传感器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爱林
申请(专利权)人:杨爱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