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0526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器、布水器和管回路系统,其中罐体具有上区段、中区段与下区段,双通道三相分离器位于罐体的上区段,固液分离器位于罐体的中区段,布水器位于罐体的下区段;管回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与回流管;三相分离器通过第一水管与固液分离器相连,第二水管的一端连通至固液分离器,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罐体之外,第三水管的一端连通至布水器,第三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罐体之外,固液分离器通过回流管连通至第三水管或布水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抗负荷能力强、抗冲击能力大以及防止污泥流失的优点。

An anaerobic re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厌氧反应器
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的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厌氧反应器,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该厌氧反应器充分利用了厌氧颗粒污泥技术,通过内(外)循环为反应器提供充分的上升流速,保持颗粒污泥床的膨胀和在反应器内部的混和,该技术在淀粉废水、酒精废水和其他轻工食品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应用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随着废水处理项目对处理成本、节省占地面积、运行稳定性等要求提高,目前常规的废水厌氧处理设备存在污泥负荷低、容积负荷底、抗冲击能力小、污泥易流失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厌氧反应器,其具有抗负荷能力强、抗冲击能力大以及防止污泥流失的优点。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器、布水器和管回路系统,其中罐体具有上区段、中区段与下区段,三相分离器位于罐体的上区段,固液分离器位于罐体的中区段,布水器位于罐体的下区段;管回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与回流管;双通道三相分离器通过第一水管与固液分离器相连,第二水管的一端连通至固液分离器,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罐体之外,第三水管的一端连通至布水器,第三水管的另一端伸出罐体之外,固液分离器通过回流管连通至第三水管或布水器。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水管作三相分离器的出水管使用,混合物废水经三相分离器分离后,上清液通过第一水管流至固液分离器,此时沉淀的污泥自然沉降至反应内部,以保证罐内污泥浓度。第二水管作为罐体的总出水管使用,从固液分离器分离后的水通过总第二水管流出罐体之外,其中优选的,第二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罐体的上半部分,具体为上区段;第三水管作为罐体的进水管或者进水分配管使用,用于将原水或者循环水送至罐体内。回流管作为固液分离器中的污泥循环管使用,优选的,还设置有用于防止固液分离器中沉淀室堵塞的循环泵、手动阀门,例如在固液分离器上设有污泥排放管,根据固液分离器中沉淀室的堵塞情况,通过手动阀门外接冲洗水或氮气进行冲洗以防止固液分离器中的沉淀室内发生堵塞。本技术的罐体可以根据现场进行布置,其中罐体的直径可以选择为2-26米,垂直高度可以选择为16-28米,具有适应性强的优点。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罐体的顶部设置有沼气出口以及为位于沼气出口处的水封器,其中,在水封器的后端还可以连接有沼气处理单元。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包括供料泵、循环泵,供料泵设置在第三水管上并位于罐体之外,循环泵设置在回流管上并位于罐体之外。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布水器呈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台状,其中,布水器根据罐体的大小可选择金属、塑料材料焊接成型,布水器上部采用管道与第三水管相连,底部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形式与罐体的底部相连。进一步的,布水器内设置有射流喷嘴,其具有较高的压力、较大的流量,避免产生堵塞现象以及防止搅拌不均匀导致局部累积沉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延伸,三相分离器为双通道三相分离器,包括位于上方的脱气室、分立在脱气室两侧的第一分离室以及位于第一分离室外侧下方的第一沉淀室,其外形自下而上″V″型布局。进一步的,三相分离器采用塑料或金属焊接成型,属一体式组合器件,其通过例如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罐体内部的支撑梁上。作为本技术的又一种延伸,固液分离器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二分离室、位于下方的第二沉淀室,第二分离室与第二沉淀室之间焊接或螺栓连接;其中,一种优选的第二分离室包括多个倾斜设置的板、连接板的出水穿孔管。进一步的,第二沉淀室的纵截面也设置为V型,相应的,在第二沉淀室的底部可以设置有穿孔排泥管。作为本技术的再一种延伸,还包括取样器,取样器包括沿罐体的高度方向分层设置的多个取样管,多个取样管的一端管口设置为伸出罐体之外。具体的,每一取样管上均设置有阀门,通过开启阀门进行取样,以便及时反馈厌氧反应器各个高度层的运行指标。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平面布置占地小、建设周期短,反应器直径根据大小可采用整体运输或现场组装模式,整体运输大大提高了建设的周期性,反应器壳体现场组装反应器内件分布吊装采用支撑及螺栓连接;2、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容积负荷高,特殊设计的布水器有很强的搅拌能力、避免罐体底部污泥沉淀形成死区,从而避免反应器负荷降低的现象;3、固液分离器位于罐体的中区段,具体为靠近下区段的位置,进水通过顶部双通道三相分离器气体分离后,固液分离不受气体扰动,分离效果好、出水悬浮物低;4、使用范围广、反应器污泥负荷高、容积负荷高,有效降低了成本。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1、双通道三相分离器2、固液分离器3、布水器4和管回路系统5。罐体1具有上区段、中区段与下区段,双通道三相分离器2位于罐体1的上区段,固液分离器3位于罐体1的中区段,布水器4位于罐体1的下区段;管回路系统5包括第一水管51、第二水管52、第三水管53与回流管54;双通道三相分离器2通过第一水管51与固液分离器3相连,第二水管52的一端连通至固液分离器3,第二水管52的另一端伸出罐体1之外,第三水管53的一端连通至布水器4,第三水管53的另一端伸出罐体1之外,固液分离器3通过回流管54连通至第三水管53。其中双通道三相分离器2包括脱气室21、第一分离室22和第一沉淀室23,具体的,脱气室21位于上方,第一分离室22位于左右两侧,第一沉淀室23位于第一分离室22两侧,双通道三相分离器2外形整体自下而上″V″型布局。在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沼气出口以及为位于沼气出口处的水封器6,脱气室21中的气体向上溢散,从沼气出口经水封器6排出;第一分离室22分离固液后固体经第一沉淀室23重力垂直向下保存在罐体1内部,上清液经第一水管51流入至固液分离器3内。其中固液分离器3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二分离室31、位于下方的第二沉淀室32,第二分离室31与第二沉淀室32之间焊接或螺栓连接;具体的,在第二沉淀室32的底部可以设置有穿孔排泥管,穿孔排泥管通过回流管54连通至第三水管53。本实施例中在罐体1外部设置有供料泵7、循环泵8,供料泵7设置在第三水管53上,循环泵8设置在回流管54上。其中布水器4呈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台状,布水器4的上部采用管道与第三水管53相连,布水器4的下部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形式与罐体1的底部相连;为了防止搅拌不均匀导致局部累积沉淀,在布水器4内设置有射流喷嘴。为了及时反馈厌氧反应器内部各个高度层的运行情况,本实施例还设置了取样器9,其中取样器9包括沿罐体1的高度方向分层设置的多个取样管,多个取样管的一端管口设置为伸出罐体1之外,并在取样管上设置阀门,通过开启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罐体;/n三相分离器,位于所述罐体的上区段;/n固液分离器,位于所述罐体的中区段;/n布水器,位于所述罐体的下区段;以及/n管回路系统;/n其中所述管回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与回流管;所述三相分离器通过所述第一水管与所述固液分离器相连,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固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罐体之外,所述第三水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布水器,所述第三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罐体之外,所述固液分离器通过所述回流管连通至所述第三水管或所述布水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体;
三相分离器,位于所述罐体的上区段;
固液分离器,位于所述罐体的中区段;
布水器,位于所述罐体的下区段;以及
管回路系统;
其中所述管回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与回流管;所述三相分离器通过所述第一水管与所述固液分离器相连,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固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罐体之外,所述第三水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布水器,所述第三水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罐体之外,所述固液分离器通过所述回流管连通至所述第三水管或所述布水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沼气出口以及为位于所述沼气出口处的水封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供料泵、循环泵,所述供料泵设置在所述第三水管上并位于所述罐体之外,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并位于所述罐体之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晓智薛创军明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庞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