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同华专利>正文

座椅摆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049 阅读:3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座椅摆动装置,主要由分离式椅背、椅座、座盘、气压杆、脚座所组成,底盘由接合座、摆动座、连接座、弹簧座、控制组、调整杆所组成,摆动座上设置透孔及挡止部,控制组包括压制片及动作块,接合座、摆动座、连接座分别由轴杆组合。本装置通过调整杆控制动作块位于透孔或挡止部位置,以控制摆动座、连接座呈摆动或停止摆动状态,又可令椅背后仰较大角度时椅座后仰较小角度,以增进乘坐舒适性及重心稳定性,并兼具操作、组装便利性。(*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摆动装置。座椅是人们不可缺的生活家具之一,而目前的座椅在不断设计改良下,其舒适性及功能性已有显著提升。如附图说明图10、11所示的座椅是习知常见可摆动座椅之一,主要由椅背1’、椅座2’、底盘3’、气压杆4’、脚架5’所组成;椅背1’和椅座2’一端连结固定;底盘3’由一摆动座31’、一接合座32’、一弹簧座33’、一调整杆34’、一接合杆35’所组成,其中摆动座31’设置可供与椅座2’固接的接合孔311’,并在中央设置可供与弹簧座33’接合的组接孔312’,且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调整杆34’、接合杆35’的穿孔313’、314’;接合座32’在中央设置可供与气压杆4’套合的套孔321’,并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调整杆34’、接合杆35’的穿孔322’、323’,且在一侧设置可供套设弹簧座33’的套孔324’;弹簧座33’包括弹簧331’、套体332’、螺杆333’所组成,弹簧331’容置在套体332’内,螺杆333’穿插摆动座31’的组接孔312’与套体332’底端固接;调整杆34’在前端设置插置部341’及压制部342’,插置部341’插置在穿孔313’内时可限制摆动座31’不能摆动,且压制部342’可压制气压杆4’端部以调整座椅高度。然而详观前述结构,椅背1’、椅座2’虽然可通过底盘3’的弹簧331’弹性倾仰摆动,但如图12所示,由于使用者令椅背1’后仰时,椅座2’亦对应相同角度摆动,因而易造成椅背1’后仰角度较大时乘坐者重心大幅后仰,从而发生座椅倾倒的危险情形。又如图13所示的座椅,是在椅背6’的椅背杆61’一端组设一活动座62’与底盘7’接合,底盘7’内设置可供椅背杆61’摆动的弹性装置71’,使乘坐时可令椅背6’弹性后仰以增进乘坐舒适性,并由于椅座8’不对应椅背6’摆动,可具较佳乘坐稳定性及安全性,且底盘7’设置二控制杆以分别控制座椅高度及椅背6’摆动状态。然而上述结构由于椅座8’完全不能摆动,因而仍造成乘坐舒适性不尽理想,且使用者必须分别控制二控制杆才能控制座椅高度及椅背6’后仰状态,故控制操作不便,又底盘7’组装时必须组设二控制杆,所以组装也不方便且成本增加。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摆动装置,以增进乘坐舒适性及安全性,并可具操作、组装便利性。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座椅摆动装置主要由分离式椅背、椅座、底盘、气压杆、脚座所组成,底盘由一接合座、一摆动座、一连接座、弹簧座、控制组、调整杆所组成,其中接合座在底部设置可供与气压杆组合的套合部、套孔,并在前端设置可供穿插弹簧座螺杆的穿孔,摆动座顶部与椅座固接,并在顶部设置可供组设弹簧座螺杆的穿孔,摆动座与接合座借助弹簧座弹性而接合,其中接合座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调整杆的穿孔及可供穿插轴杆与摆动座、连接座组接的轴孔;摆动座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组设调整杆的动作孔及可供穿插轴杆与接合座、连接座组合的轴孔,又在对应后述控制组的动作块位置设置透孔及挡止部;连接座在一侧设置可供与椅背杆组合的接合部,并在二侧面前端及前方适当处设置可供穿插轴杆分别与接合座及摆动座组合的轴孔,且轴孔位置可供连接座后仰较大角度时摆动座后仰角度较小;控制组包括一压制片及一动作块所组成,压制片一侧设置可供与轴杆组合的接合部,且在侧边设置可供与调整杆端部组合的枢接部,又动作块设在接合座与摆动座间,并且顶端具可供与摆动座挡止部抵靠的抵压部,且在一侧设置可供穿插轴杆并与压制片连动的接合部。通过以上组合使可借助单一调整杆控制压制片动作以调整座椅高度,并可由调整杆控制动作块位于摆动座的透孔或挡止部位置以控制摆动座、连接座呈摆动或停止摆动状态,且令椅背后仰时连接座、摆动座弹性后仰摆动,并使椅背后仰角度较大时椅座可后仰较小角度,以增进乘坐舒适性及乘坐重心稳定性。另外,连接座的二侧面前端顶部可设置宽度渐小的斜曲部,以使椅背后仰角度较大时可借助斜曲部与摆动座抵靠挡止来增进乘坐安全性。由以上所述可见,本技术较习知产品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椅背及椅座可同时后仰摆动,并使椅背摆动较大幅度时椅座可摆动较小幅度,使本技术可兼具乘坐舒适性及乘坐重心稳定性的功效。2、本技术可借助底盘的斜曲部与摆动座抵靠以限制椅背后仰角度,可具较佳乘坐安全性。3、本技术借助单一调整杆即可控制座椅高度及座椅摆动状态,可增进使用者操作便利性。4、本技术借助控制动作块位移至摆动座的透孔或挡止部位置,即可控制座椅摆动或不摆动状态,操作简便确实。5、本技术的控制组及调整杆可轻易组合,可具组装便利性及较佳量产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图1是本技术的底盘分解示意图2是本技术底盘的接合座、连接座、控制组、调整杆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底盘组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底盘控制组动作示意图一;图5是本技术的底盘控制组动作示意图二;图6是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9是图8的剖视示意图;图10是习知产品结构示意图;图11是习知产品底盘结构示意图;图12是习知产品动作示意图;图13是另一习知产品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9,本技术主要由分离式椅背1、椅座2、底盘3、气压杆4、脚座5所组成,并且底盘3是由一接合座31、一摆动座32、一连接座33、弹簧座34、控制组35、调整杆36所组成,其中接合座31在底部设置可供与气压杆4组合的套合部311、套孔312,并在前端设置可供穿插弹簧座34螺杆341的穿孔313,且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调整杆36的穿孔314及可供穿插轴杆317、318与摆动座32、连接座33组接的轴孔315、316;摆动座32在顶部设置可供与椅座2组合的组接孔321,并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组设调整杆36的动作孔322及可供穿插轴杆317、325与接合座31、连接座33组合的轴孔323、324,又在顶部设置可供组设弹簧座34螺杆341的接合孔326,并对应后述控制组35的动作块352位置设置透孔327及挡止部328;连接座33在一侧设置可供与椅背杆11组合的接合部331,并在二侧面前端及前方适当处设置可供穿插轴杆318、325分别与接合座31及摆动座32组合的轴孔332、333,且轴孔333设置位置可使连接座33后仰较大角度时摆动座32后仰角度较小(约为2∶1),又在二侧面前端顶部设置宽度渐小的斜曲部334;弹簧座34包括螺杆341、弹簧342、套体343所组成,螺杆341可穿插摆动座32、接合座31的接合孔326、穿孔313与套体343组合,且使弹簧342可与接合座31内面抵靠;控制组35包括一压制片351及一动作块352所组合,并且压制片35一侧设置可供与轴杆318组合的接合部3511,且在侧边设置可供与调整杆36端部组合的枢接部3512,动作块352设在接合座31与摆动座32间,顶端具可供与摆动座32挡止部328抵靠的抵压部3521,且在一侧设置可供穿插轴杆318并与压制片351连动的接合部3522。而本技术实施组合及动作时如图2-7所示,组合底盘3时是将接合座31、摆动座32、连接座33借助轴杆317、318、325枢接组合,并将轴杆318穿插控制组3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摆动装置,主要由分离式椅背、椅座、底盘、气压杆、脚座所组成,底盘由一接合座、一摆动座、一连接座、弹簧座、控制组、调整杆所组成,其中接合座在底部设置可供与气压杆组合的套合部、套孔,并在前端设置可供穿插弹簧座螺杆的穿孔,摆动座顶部与椅座固接,并在顶部设置可供组设弹簧座螺杆的穿孔,摆动座与接合座借助弹簧座弹性而接合,其特征在于:接合座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调整杆的穿孔及可供穿插轴杆与摆动座、连接座组接的轴孔;摆动座在侧边设置可供穿插组设调整杆的动作孔及可供穿插轴杆与接合座、连接座组合的轴孔,又在对应后述控制组的动作块位置设置透孔及挡止部;连接座在一侧设置可供与椅背杆组合的接合部,并在二侧面前端及前方设置可供穿插轴杆分别与接合座及摆动座组合的轴孔;控制组包括一压制片及一动作块所组成,压制片一侧设置可供与轴杆组合的接合部,且在侧边设置可供与调整杆端部组合的枢接部,又动作块设在接合座与摆动座间,并且顶端具可供与摆动座挡止部抵靠的抵压部,且在一侧设置可供穿插轴杆并与压制片连动的接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同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同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