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0111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印刷机组件。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槽多点输墨结构,该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应能有效克服现有结构存在印刷产品具有色差的缺陷,确保产品质量。技术方案是: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包括位于版辊下方且盛有油墨的墨槽以及通过管子将油墨桶内的油墨输入墨槽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的一端连通隔膜泵,另一端通过分配器连通若干个软管,从而将油墨输送至墨槽的不同部位,以消除油墨的色差。

Ink tank multi-point ink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墨槽多点输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印刷机组件,尤其是墨槽多点输墨结构。
技术介绍
印刷机在生产过程中,转动的版辊下半部分浸在墨槽的墨水中,不断地带走油墨,因而墨槽中盛放的油墨逐渐减少;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时地往墨槽中添加油墨。然而目前企业添加油墨大多是单点输墨的方式;即由隔膜泵通过一根管子将油墨桶内的新鲜油墨直接往墨槽中输送。由此造成的缺陷是:由于墨槽中的油墨处于不断运动中(油墨不断地粘附在版辊表面然后离开墨槽,而裸露在版辊表面的多余油墨之后又被刮刀刮除并流淌回墨槽)而造成其中的溶剂加快挥发,因而色泽变深;新输入墨槽的油墨则因溶剂挥发较少而色泽相对较浅,由此造成同一墨槽不同部位的油墨具有色差,导致印刷产品相应产生色差,影响了印刷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墨槽多点输墨结构,该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应能有效克服现有结构存在印刷产品具有色差的缺陷,确保产品质量。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包括位于版辊下方且盛有油墨的墨槽以及通过管子将油墨桶内的油墨输入墨槽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的一端连通隔膜泵,另一端通过分配器连通若干个软管,从而将油墨输送至墨槽的不同部位,以消除油墨的色差。每个软管的一端连通分配器,另一端连通花洒。所述分配器为三通或四通。所述软管为橡胶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墨槽的不同部位同时添加新鲜油墨,并且新鲜油墨与墨槽内的原有油墨可即时混匀,因此消除了原有结构存在色差的缺陷,印刷出来的产品能够确保色泽统一,从而显著提高了印刷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所示的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包括位于版辊6下方且盛有油墨的墨槽5以及通过管子4抽取油墨桶(图中省略油墨桶)内的油墨然后输入墨槽的隔膜泵2;以上结构跟现有设备的输墨结构类同。本技术的改进是:所述管子(优选直径25mm)的一端连通隔膜泵,另一端从墨槽的槽边延伸到墨槽内之后,再接通分配器7,然后通过分配器连通若干个软管8,从而将油墨输送至墨槽的不同部位,使得墨槽内的油墨随时混合均匀,这样就能有效地消除油墨印刷产生的色差(原有结构在墨槽中单点输入的新鲜油墨,难以与原有油墨迅速混匀)。进一步地,每个软管的一端连通分配器,另一端连通花洒9(可外购获得);通过花洒输出的油墨,混合的效果更加有效和迅速。所述分配器优选为三通或四通,选用三通可将新鲜油墨分撒到墨槽的二个部位,选用四通则可将新鲜油墨分撒到墨槽的三个部位;可根据墨槽大小或版辊大小决定。所述软管为橡胶管;利用橡胶管柔性好的特点,可有利于花洒的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包括位于版辊(6)下方且盛有油墨的墨槽(5)以及通过管子将油墨桶内的油墨输入墨槽的隔膜泵(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的一端连通隔膜泵,另一端通过分配器(7)连通若干个软管(8),从而将油墨输送至墨槽的不同部位,以消除油墨的色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墨槽多点输墨结构,包括位于版辊(6)下方且盛有油墨的墨槽(5)以及通过管子将油墨桶内的油墨输入墨槽的隔膜泵(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的一端连通隔膜泵,另一端通过分配器(7)连通若干个软管(8),从而将油墨输送至墨槽的不同部位,以消除油墨的色差。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竺汝栋徐茂洪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卡丽佛装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