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9933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0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截面为凹形结构,所述架体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架体的两侧内壁底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的轴承槽,所述架体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左凹槽,所述架体的顶端另一侧开设有与左凹槽对应设置的右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可以同时输送多个电缆,大大提高电缆输送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设置有分隔板方便将电缆隔离,分隔板从架体的内部拆装方便,可以将不同的电缆分隔开来,避免电缆的输送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磨损。

A new bracket for instrument cable proces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
本技术涉及电缆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
技术介绍
电线电缆是从导体加工开始,在导体的外围一层一层地加上绝缘、屏蔽、成缆、护层等而制成电线电缆产品,电线电缆主要是通过拉制、绞制、包覆三种工艺来制作完成,在电线电缆加工生产线上,需要将电缆线从一种加工设备直接输送到另一种加工设备。经检索,公开号为CN20587742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缆生产用托架,它包括托槽,所述托槽为长方形凹槽,托槽的两端为贯通状态,其中一端为电缆入口,另一端为电缆出口,托槽内设有多根均匀分布的辊轮,所述电缆生产用托架还包括液压缸,多个液压缸均匀设置在托槽下方,液压缸的活塞杆通过形状为倒置的凸台状托盘与托槽底部连接,托盘底部设有圆孔,圆孔直径等于液压缸的活塞杆直径。但是上述专利在实际使用时,其结构设计单一,单次输送的电缆线的量较少,不能满足快速生产需求,且电缆在输送过程中,电缆之间会发生摩擦,导致电缆外保护套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有效的解决了单次输送的电缆线的量较少,不能满足快速生产需求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截面为凹形结构,所述架体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架体的两侧内壁底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的轴承槽,所述架体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左凹槽,所述架体的顶端另一侧开设有与左凹槽对应设置的右凹槽,所述架体的内部顶端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二轴承,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承的外部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焊接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的内部插接有转杆,所述左凹槽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转孔,所述转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所述转孔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分隔板,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分隔板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第二输送辊穿过的上穿槽,且分隔板的底端开设有用于第一输送辊穿过的下穿槽。优选的,所述左凹槽的数量与同侧所述轴承槽的数量相同,所述左凹槽位于轴承槽的正上方。优选的,所述上穿槽的槽宽度与分隔板的厚度相同,所述上穿槽的槽深度大于第一输送辊的直径,且上穿槽的槽底为圆形结构。优选的,所述下穿槽与上穿槽关于分隔板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辊的数量与第一输送辊的数量相同,且第二输送辊位于第一输送辊的正上方。优选的,所述分隔板的长度与架体的长度相同。(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新型通过设置有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可以同时输送多个电缆,大大提高电缆输送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使用时,由于第二输送辊的一端安装有套筒,而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筒,安装筒可以绕着转杆转动,先将第二输送辊通过转杆翻转至架体的一侧,然后将电缆铺设在第一输送辊上,再将分隔板卡在第一输送辊上,使得单条电缆位于相邻的两个分隔板之间,然后再将第二输送辊翻转卡在上穿槽内部,然后将电缆再铺设在第二输送辊上,整个过程中电缆的铺设方便,实用性高。2、通过设置有分隔板方便将电缆隔离,分隔板从架体的内部拆装方便,可以将不同的电缆分隔开来,避免电缆的输送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磨损,且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分别可以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转动,减小电缆在输送过程中的摩擦,对电缆的保护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分隔板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架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架体、2第一输送辊、3第一轴承、4轴承槽、5左凹槽、6右凹槽、7第二输送辊、8第二轴承、9套筒、10安装筒、11转杆、12转孔、13分隔板、14弹簧、15上穿槽、16下穿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5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的截面为凹形结构,所述架体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输送辊2,所述第一输送辊2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轴承3,所述架体1的两侧内壁底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3的轴承槽4,所述架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左凹槽5,所述架体1的顶端另一侧开设有与左凹槽5对应设置的右凹槽6,右凹槽6用于安装第二轴承8,使得第二输送辊7可以被支撑保证水平状态,便于电缆的输送,所述架体1的内部顶端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输送辊7,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7可以同时输送多个电缆,增加电缆输送量,所述第二输送辊7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二轴承8,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承8的外部套接有套筒9,所述套筒9的一端焊接有安装筒10,所述安装筒10的内部插接有转杆11,所述左凹槽5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转孔12,所述转杆1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所述转孔12形成转动连接,使得第二输送辊7可以通过转杆11翻转至架体1的一侧,方便分隔板3的拆装;所述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7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分隔板13,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板13之间设置有弹簧14,弹簧14的拉力作用可以使得相邻分隔板13间距不会加大,所述分隔板13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第二输送辊7穿过的上穿槽15,且分隔板13的底端开设有用于第一输送辊2穿过的下穿槽16。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左凹槽5的数量与同侧所述轴承槽4的数量相同,所述左凹槽5位于轴承槽4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4所示,所述上穿槽15的槽宽度与分隔板13的厚度相同,所述上穿槽15的槽深度大于第一输送辊7的直径,且上穿槽15的槽底为圆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下穿槽15与上穿槽15关于分隔板13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输送辊7的数量与第一输送辊2的数量相同,且第二输送辊7位于第一输送辊2的正上方,便于电缆的输送。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分隔板13的长度与架体1的长度相同,使得电缆在架体1内部的输送可以始终保持隔离状态,降低电缆间的磨损。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时,由于第二输送辊7的一端安装有套筒9,而套筒9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筒10,安装筒10可以绕着转杆11转动,先将第二输送辊7通过转杆11翻转至架体1的一侧,然后将电缆铺设在第一输送辊2上,再将分隔板13卡在第一输送辊2上,使得单条电缆位于相邻的两个分隔板13之间,然后再将第二输送辊2翻转卡在上穿槽15内部,然后将电缆再铺设在第二输送辊2上,大大提高电缆输送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设置有分隔板3方便将电缆隔离,分隔板3从架体1的内部拆装方便,可以将不同的电缆分隔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的截面为凹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输送辊(2),所述第一输送辊(2)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轴承(3),所述架体(1)的两侧内壁底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3)的轴承槽(4),所述架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左凹槽(5),所述架体(1)的顶端另一侧开设有与左凹槽(5)对应设置的右凹槽(6),所述架体(1)的内部顶端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输送辊(7),所述第二输送辊(7)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二轴承(8),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承(8)的外部套接有套筒(9),所述套筒(9)的一端焊接有安装筒(10),所述安装筒(10)的内部插接有转杆(11),所述左凹槽(5)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转孔(12),所述转杆(1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所述转孔(12)形成转动连接;/n所述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7)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分隔板(13),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板(13)之间设置有弹簧(14),所述分隔板(13)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第二输送辊(7)穿过的上穿槽(15),且分隔板(13)的底端开设有用于第一输送辊(2)穿过的下穿槽(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仪表电缆加工用托架,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的截面为凹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输送辊(2),所述第一输送辊(2)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轴承(3),所述架体(1)的两侧内壁底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3)的轴承槽(4),所述架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左凹槽(5),所述架体(1)的顶端另一侧开设有与左凹槽(5)对应设置的右凹槽(6),所述架体(1)的内部顶端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输送辊(7),所述第二输送辊(7)的两端均安装有第二轴承(8),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轴承(8)的外部套接有套筒(9),所述套筒(9)的一端焊接有安装筒(10),所述安装筒(10)的内部插接有转杆(11),所述左凹槽(5)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转孔(12),所述转杆(1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所述转孔(12)形成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输送辊(2)和第二输送辊(7)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分隔板(13),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板(13)之间设置有弹簧(14),所述分隔板(13)的顶端开设有用于第二输送辊(7)穿过的上穿槽(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俊宝夏候东宰学龙周俊徐晓丽朱元忠陈安鹏陶恒莹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