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配系统和配液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950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混配系统和配液设备,涉及固液混配技术领域,前者包括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排出泵、第一混合器、第二混合器、第三混合器和粉料供给器;第一泵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泵输入端、第二混合器输入端以及第三混合器输入端连接;第二泵输出端和粉料供给器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混合器输入端连接;第一混合器输出端与第二混合器输入端连接;第二混合器输出端与第三泵输入端连接;第三泵输出端与第三混合器输入端连接;第三混合器输出端与排出泵输入端连接;后者包括前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三次渐进式混合方式对基料和粉料进行渐进式充分混合,提升了配液设备出口粘液的粘度效果,同时具有造价低、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Mixing system and liqui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配系统和配液设备
本技术涉及固液混配
,尤其是涉及一种混配系统和配液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固液混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配液设备中,常见的有混配车等,现有配液设备用固液混配系统的混配流程主要为使用一次混合或二次混合的形式进行混配,混配后的混合液能够达到一定粘度,但是,通常情况下,经上述混配流程混配后得到的混配液粘度仍然无法达到优良效果;为增加配液设备出口粘液的粘度,现有技术中,采用提升混合罐容积以延长流体流动时间的方式提升粘液粘度,但是,提升混合罐容积后,若想要保证配液设备使用过程中动力可靠,则需要使用进口底盘进行取力,存在造价高、成本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配系统和配液设备,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提升混合罐容积以延长流体流动时间的方式提升粘液粘度时,需要使用进口底盘进行取力,存在的造价高、成本大的缺点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混配系统,装载于配液设备,该混配系统包括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排出泵、第一混合器、第二混合器、第三混合器和粉料供给器;所述第一泵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混合器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三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泵的输出端和所述粉料供给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混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混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泵的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混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排出泵的输入端管路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配系统还包括增粘管汇;所述增粘管汇的整体弯曲呈蛇形;且所述增粘管汇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混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增粘管汇的输出端与所述排出泵的输入端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配系统还包括混合罐,所述第二混合器和所述增粘管汇均设置于所述混合罐内。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增粘管汇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罐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混合罐具有输出口,所述输出口与所述排出泵管路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混合器和所述粉料供给器分别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混合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泵的输出端管路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混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粉料供给器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另一个所述粉料供给器的输出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混合器为射流器;所述第二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入管路与所述射流器的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粉料供给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入管路与所述射流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粉料供给器的输出端还通过副管路与所述第一输入管路连接,在所述副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混合器为混合仓。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混合器为射流器;所述第一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射流器的一个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射流器的另一个输入端管路连接。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配液设备,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混配系统。本技术实施例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混配系统,该混配系统包括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排出泵、第一混合器、第二混合器、第三混合器和粉料供给器;第一泵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泵的输入端、第二混合器的输入端以及第三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第二泵的输出端和粉料供给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第一混合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第二混合器的输出端与第三泵的输入端管路连接;第三泵的输出端与第三混合器的输入端管路连接;第三混合器的输出端与排出泵的输入端管路连接。根据上述混配系统的结构,其混配流程如下:其中,第一泵的输入端用于与基料管路连接,该基料可以是水或清油等,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用;整个流程包括:基料经由第一泵输送至第二泵,第二泵将基料输送至第一混合器,第一混合器接收来自粉料供给器的粉料,并将接收到的粉料与接收到的基料进行初次混合;初次混合后的混合料流入第二混合器;基料经由第一泵输送至第二混合器,由第二混合器对初次混合后的混合料和基料进行二次混合,二次混合后的混合料经由第三泵流入第三混合器;基料经由第一泵流入第三混合器,由第三混合器对二次混合后的混合料和基料进行三次混合,三次混合后的混合料经由排出泵排出形成配液设备出口粘液。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配系统通过三次混合,且每次将上次混配得到的粘液与基料进行重新混合的方式,进行渐进式混配,从而,可对基料和粉料进行渐进式充分混合,同时延长粘液的流动时间,以提升配液设备出口粘液的粘度效果;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提升混合罐容积以延长流体流动时间的方式提升粘液粘度时,需要使用进口底盘进行取力,存在造价高、成本大的缺点相比,本技术经过对混合流程的梳理改进,以三次渐进式混合方式对基料和粉料进行渐进式充分混合代替提升混合罐容积,在不需要使用进口底盘取力的情况下改良了配液设备出口粘液的粘度效果,具有造价低、成本低的有益效果。另外,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配液设备,该配液设备包括上述混配系统。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液设备能够达到上述混配系统能够达到的所有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配系统的整体结构流程图。图标:1-第一泵;2-第二泵;3-第三泵;4-排出泵;5-第一混合器;6-第二混合器;7-第三混合器;8-粉料供给器;9-增粘管汇;10-混合罐;11-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配系统,装载于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系统包括第一泵(1)、第二泵(2)、第三泵(3)、排出泵(4)、第一混合器(5)、第二混合器(6)、第三混合器(7)和粉料供给器(8);/n所述第一泵(1)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泵(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混合器(6)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入端管路连接;/n所述第二泵(2)的输出端和所述粉料供给器(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混合器(5)的输入端管路连接;/n所述第一混合器(5)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混合器(6)的输入端管路连接;/n所述第二混合器(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泵(3)的输入端管路连接;/n所述第三泵(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入端管路连接;/n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出端与所述排出泵(4)的输入端管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配系统,装载于配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系统包括第一泵(1)、第二泵(2)、第三泵(3)、排出泵(4)、第一混合器(5)、第二混合器(6)、第三混合器(7)和粉料供给器(8);
所述第一泵(1)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泵(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混合器(6)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入端管路连接;
所述第二泵(2)的输出端和所述粉料供给器(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混合器(5)的输入端管路连接;
所述第一混合器(5)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混合器(6)的输入端管路连接;
所述第二混合器(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泵(3)的输入端管路连接;
所述第三泵(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入端管路连接;
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出端与所述排出泵(4)的输入端管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系统还包括增粘管汇(9);
所述增粘管汇(9)的整体弯曲呈蛇形;且所述增粘管汇(9)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混合器(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增粘管汇(9)的输出端与所述排出泵(4)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系统还包括混合罐(10),所述第二混合器(6)和所述增粘管汇(9)均设置于所述混合罐(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管汇(9)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罐(10)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混合罐(10)具有输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明强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石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