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及自动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8908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0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伺服电机及自动化系统,伺服电机的绕组接头(400)采用紧固型插接件,其中紧固型插接件包括尾夹壳(2),插接件的插接件主体(1)被紧固于尾夹壳(2),尾夹壳(2)具体包括分别位于插接件主体(1)上下两侧、并组装在一起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组装后,形成将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的空腔,通过尾夹壳(2)将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减少插接件主体(1)在径向的自由度,从而避免插接件主体(1)受径向外力而导致退针、母针开裂、线缆连接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发生,进而提升伺服电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Servo motor and autom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伺服电机及自动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伺服电机及自动化系统。
技术介绍
电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生产中的产品,例如应用于3C自动化、单轴机械手、物流等多种自动化控制行业。伺服电机则是大范围使用的一种电机之一。伺服电机在使用时,需要通过绕组线缆外接电源以为伺服电机提供电能。绕组线缆一端接入电机本体内部,另一端通过接头与外部电源连接。在相关技术中,该接头采用DB接头(D型数据接口连接器),这种DB接头存在尺寸大、客户电气安装不便,进而导致出现端子容易松动、脱落等问题,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客户体验满意度。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在伺服电机上也逐步采用AMP插接件替换DB接头。AMP插接件以其尺寸适中、价格低廉及使用简单等优点,在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一种AMP插接件请参见图1所示,其包括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公插接件主体02尾部的线缆连接端和母插接件主体01尾部的线缆连接端分别用于设置端子以及供连接线缆;连接好线缆和端子(或插针)后的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的插接端配合插接后,实现相应的电连接或通信连接。在图1中,L所示方向为轴向,W所示方向为径向。请参见图1所示,目前AMP插接件的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以及位于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内的端子(或插针)的自由度较大。在AMP插接件使用过程中,当设备振动或线缆受到外力拉拽时,AMP插接件的插件主体(包括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容易受到径向W的外力,进而使得外力传递到插接件主体内的端子或插针上,导致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对插后,母插接件主体01内的母针开裂,公插接件主体02内的插针退针,进而导致接触不良,从而影响伺服电机的使用,降低了伺服电机的可靠性。另外,请参见图1所示,AMP插接件的公插接件主体02和母插接件主体01的线缆连接端没有设置用于对线缆连接加固的装置,导致当设备振动或线缆受到外力拉拽时,AMP插接件的插件主体受到径向W的外力时导致线缆连接松动甚至脱落,从而也导致接触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伺服电机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及自动化系统,解决现有伺服电机采用AMP插接件,因插件主体自由度较大,容易受径向外力进而导致插接件接触不良,降低了伺服电机可靠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00,所述电机本体100的第一外侧面上设有第一绕组出线孔,固定于所述第一绕组出线孔上方、且为中空结构的绕组压线块200,所述绕组压线块200上设置有第二绕组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还包括绕组线缆300,所述绕组线缆300一端接入所述电机本体100内,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绕组出线孔并通过所述绕组压线块200上的第二绕组出线孔引出并连接有绕组接头400;所述绕组接头400为紧固型插接件,所述紧固型插接件包括插接件主体1和用于紧固所述插接件主体1的尾夹壳2,所述尾夹壳2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插接件主体1上、下两侧并组装在一起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所述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组装后,形成将所述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的空腔;所述插接件主体1与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端12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插接件主体1的插接端11裸露于所述空腔外,以与对端插接件插接。可选地,所述上壳体21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二上连接件,所述下壳体22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下连接件和第二下连接件;所述第一上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下连接件配合形成第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连接件与所述第二下连接件配合形成第二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二上连接件分别为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分为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槽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或,所述第一上连接件为第三卡槽211,所述第一下连接件为第三卡扣221;所述第二上连接件为第四卡扣212,所述第二下连接件为第四卡槽222;所述第三卡扣221与所述第三卡槽211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卡扣212与所述第四卡槽222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二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三卡槽211为自所述上壳体21右侧壁的内侧向外延伸的卡槽,所述第四卡槽222为自所述下壳体22左侧壁的内侧向外延伸的卡槽;所述第四卡扣212的末端自所述上壳体21右侧壁的内侧向下滑动并最终卡合于所述第三卡槽211内,所述第三卡扣221的末端自所述下壳体22左侧壁的内侧向下滑动并最终卡合于所述第四卡槽222内。可选地,所述上壳体21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二上连接件,所述下壳体22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第二下连接件。可选地,所述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为胶壳。可选地,所述上壳体21的尾部和下壳体22的尾部组装成束线部23,所述束线部23具有与所述空腔相通以供线缆穿入的通孔,所述束线部23前端的外径不小于后端的外径。可选地,所述紧固组件还包括套接在所述束线部23上,将所述束线部23与所述通孔内的线缆压合紧贴的压线紧固件。可选地,所述压线紧固件为多边形螺母3。可选地,所述伺服电机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机本体100前端和后端的前端盖、后端盖、以及固定于所述后端盖上的编码器本体500;所述编码器本体500上与所述第一外侧面位于同一侧的第二侧面上设有第一编码器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编码器出线孔上方、且为中空结构的编码器压线块600,所述编码器压线块600上设置有第二编码器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还包括编码器线缆700,所述编码器线缆700一端接入自所述编码器本体500内,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编码器出线孔,并通过所述编码器压线块600上的第二编码器线孔引出并连接有编码器接头800。可选地,所述编码器接头800为所述紧固型插接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系统,包括电机驱动器和如上所述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所述绕组接头400与所述电机驱动器的绕组接口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及自动化系统,伺服电机的绕组接头400采用紧固型插接件,其中紧固型插接件包括尾夹壳2,插接件的插接件主体1被紧固于尾夹壳2,其中,尾夹壳2具体包括分别位于插接件主体1上下两侧、并组装在一起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组装后,形成将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的空腔,插接件主体1的线缆连接端12位于空腔内,插接件主体1的插接端11裸露于空腔外以供插接;通过尾夹壳2将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减少插接件主体1在径向的自由度,从而避免插接件主体1受径向外力而导致退针、母针开裂、线缆(例如绕组线缆)连接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发生避免插接件接触不良,提升插接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提升伺服电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本体(100),所述电机本体(100)的第一外侧面上设有第一绕组出线孔,固定于所述第一绕组出线孔上方、且为中空结构的绕组压线块(200),所述绕组压线块(200)上设置有第二绕组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还包括绕组线缆(300),所述绕组线缆(300)一端接入所述电机本体(100)内,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绕组出线孔并通过所述绕组压线块(200)上的第二绕组出线孔引出并连接有绕组接头(400);/n所述绕组接头(400)为紧固型插接件,所述紧固型插接件包括插接件主体(1)和用于紧固所述插接件主体(1)的尾夹壳(2),所述尾夹壳(2)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插接件主体(1)上、下两侧并组装在一起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所述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组装后,形成将所述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的空腔;所述插接件主体(1)与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端(12)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插接件主体(1)的插接端(11)裸露于所述空腔外,以与对端插接件插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本体(100),所述电机本体(100)的第一外侧面上设有第一绕组出线孔,固定于所述第一绕组出线孔上方、且为中空结构的绕组压线块(200),所述绕组压线块(200)上设置有第二绕组出线孔,所述伺服电机还包括绕组线缆(300),所述绕组线缆(300)一端接入所述电机本体(100)内,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绕组出线孔并通过所述绕组压线块(200)上的第二绕组出线孔引出并连接有绕组接头(400);
所述绕组接头(400)为紧固型插接件,所述紧固型插接件包括插接件主体(1)和用于紧固所述插接件主体(1)的尾夹壳(2),所述尾夹壳(2)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插接件主体(1)上、下两侧并组装在一起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所述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组装后,形成将所述插接件主体(1)紧固在内的空腔;所述插接件主体(1)与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端(12)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插接件主体(1)的插接端(11)裸露于所述空腔外,以与对端插接件插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1)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二上连接件,所述下壳体(22)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下连接件和第二下连接件;
所述第一上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下连接件配合形成第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连接件与所述第二下连接件配合形成第二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二上连接件分别为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分为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槽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二固定连接;
或,
所述第一上连接件为第三卡槽(211),所述第一下连接件为第三卡扣(221);所述第二上连接件为第四卡扣(212),所述第二下连接件为第四卡槽(222);所述第三卡扣(221)与所述第三卡槽(211)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卡扣(212)与所述第四卡槽(222)通过扣合形成所述第二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槽(211)为自所述上壳体(21)右侧壁的内侧向外延伸的卡槽,所述第四卡槽(222)为自所述下壳体(22)左侧壁的内侧向外延伸的卡槽;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捷建谢杰常霞彬姚亚澜李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雷赛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