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7841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4 22:55
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其内的内料仓包括外器壳、内壳腔与至少两个喷丝头,外器壳的内部开设有内壳腔,内壳腔中设置有纺织丝源,外器壳的侧壁上连接有与内壳腔相通的喷丝头,外器壳的顶、底部分别设置有上、下加热装置,上加热装置的中部开设有滑动纵槽,该滑动纵槽与位于其内部的滑动管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滑动管的底端穿经容料顶口后延伸至内壳腔中,滑动管的顶端上延至上加热装置的正上方,滑动管内的管腔与内壳腔相通,下加热装置的底部与驱动主轴的顶端相连接。本设计不仅生产效率较高、加热效果较好、收集效果较好,而且可调性较强、稳定性较强、产品形式多样。

A heating wire mak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制丝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用丝的制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具体适用于提高纳米纤维的生产效率。
技术介绍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的超细纤维,它具有非常大比表面积、超细孔隙度、良好的机械特性等其它纤维所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纳米纤维广泛用于纺织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过滤介质、纳米传感器、复合材料等领域。纳米纤维的制备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拉伸法、微相分离、模板合成、自组装、静电纺丝等,其中静电纺丝法以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静电纺丝也存在以下固有缺陷:首先,制备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成本高,安全问题需要额外关注;其次,生产效率低;再次,溶液需要一定比例的溶剂使溶液具有一定传导率,会导致污染。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生产效率较高的加热制丝装置。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包括内料仓与驱动主轴,所述内料仓的内部设置有纺织丝源,内料仓的外部与驱动主轴相连接;所述内料仓包括外器壳、内壳腔与至少两个喷丝头,所述外器壳的内部开设有内壳腔,内壳腔中设置有纺织丝源,外器壳的侧壁上连接有与内壳腔相通的喷丝头,外器壳的顶部、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装置、下加热装置,上加热装置的中部开设有滑动纵槽,该滑动纵槽与位于其内部的滑动管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滑动管的底端穿经容料顶口后延伸至内壳腔中,滑动管的顶端上延至上加热装置的正上方,滑动管内的管腔与内壳腔相通,下加热装置的底部与驱动主轴的顶端相连接;所述驱动主轴的底端经底网仓与底驱动轴的顶部相连接,底网仓的侧围为网络状结构,底驱动轴的侧壁与底固定层内设置的底转动槽的内壁相接触,底驱动轴的底部位于底固定层的正下方,底固定层的顶部与收集装置的底部相连接,内料仓位于收集装置的内部,底网仓内近底网仓、底驱动轴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横固定板,该横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外温监测仓,该外温监测仓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所述测温传感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蜡块与弹簧,输入电源线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器电路连接,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穿经金属外壳内设置的弹簧后延伸至金属外壳的内部,弹簧的一端与金属外壳的顶壁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导电头的背面相连接,导电头背面的中部与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电路连接,且弹簧经蜡块压缩固定后与金属外壳的顶壁相粘接;所述输出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延伸至金属外壳的内部,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与输出导电片背面的中部电路连接,输出导电片的背面通过绝缘管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输出导电片正面的正上方设置有导电头。所述输出导电片正面的中部设置有与导电头相配合的导电凹槽,且导电头的形状为半球型。所述绝缘管的直径大于导电头的直径。所述滑动管的侧围上位于上加热装置上方的部位与限位板垂直连接,限位板的底面与限位弹簧的顶端相连接,限位弹簧的底端下延至上加热装置的正上方。所述限位板为环形结构;所述限位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且绕限位板均匀设置。所述滑动管的侧围上位于滑动纵槽内的部位开设有与管腔相通的调料口,该调料口的长度小于滑动纵槽的长度。所述上加热装置为环形结构,包括同心的外加热环、内中空环,滑动管的外部套装有滑动纵槽,滑动纵槽的外部套装有内中空环,内中空环的外壁与外加热环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喷丝头包括依次连接的对腔口、中部管与对外口,中部管为外窄内宽的圆锥台结构,对外口的直径小于对腔口的直径,喷丝头的外部空间依次经对外口、中部管、对腔口后与内壳腔相通。所述下加热装置的底部与驱动轴承的顶部相连接,驱动轴承的中部开设有轴承槽,该轴承槽与插入其内部的驱动主轴的顶端相连接。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蛇型曲杆,蛇型曲杆的底端与底固定层的顶部相连接,蛇型曲杆的顶端经伸缩器与上固定板的底面相连接,上固定板的顶面的中部开设有上空环以供滑动管的顶部穿经而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加热制丝装置中,内料仓的内部设置有纺织丝源,内料仓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喷丝头,内料仓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上加热装置、下加热装置,内料仓的外部与驱动主轴相连接,使用时,上加热装置、下加热装置对内料仓内的纺织丝源,如聚合物等进行加热,使其成为熔融状态,以得到熔融液体,熔融液体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且分子缠结处于一个合理范围,同时,驱动主轴带动内料仓作高速回转运动,熔融液体在喷丝头处形成泰勒锥,当离心力大于黏弹力和表面张力时,熔融液体被拉伸以形成纳米纤维,并射在外部的收集装置上以方便收集。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而且生产效率较高。2、本专利技术一种加热制丝装置中,内料仓包括外器壳、内壳腔与喷丝头,外器壳顶部上设置的上加热装置的中部开设有滑动纵槽,该滑动纵槽与位于其内部的滑动管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滑动管的底端穿经容料顶口后延伸至内壳腔中,滑动管的顶端上延至上加热装置的正上方,滑动管内的管腔与内壳腔相通,使用时,随着纳米纤维的不断产生,内壳腔中的纺织丝源会不断减少,滑动管就会逐渐下滑以填充减少的纺织丝源所占据的原本空间,此时,滑动管有两种用途,一个是从内壳腔的内部对纺织丝源进行加热,提高受热均匀度,生成高质量的熔融液体,另一种是向内壳腔添加外来物质,以对熔融液体进行调整,从而对生成的纳米纤维进行调整,丰富产品的样式。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加热效果较好、产品质量较高,而且可调性较强、产品形式多样。3、本专利技术一种加热制丝装置中,滑动管的侧围上位于上加热装置上方的部位与限位板垂直连接,限位板的底面与限位弹簧的顶端相连接,限位弹簧的底端下延至上加热装置的正上方,该设计能对滑动管的下行距离进行限定,确保其不会对内壳腔内熔融液体的产生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限位弹簧的设计还能缓冲滑动管的下行冲击力,减弱其对内壳腔内熔融液体的冲击,确保滑动管效果的正常发挥。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稳定性较强。4、本专利技术一种加热制丝装置中,底网仓内近底网仓、底驱动轴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外温监测仓,该外温监测仓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使用时,测温传感器经外温监测仓对内料仓附近的温度进行监控,一旦温度过高,会损害纳米纤维的生成质量时,就会导通测温传感器、信号发射器、电源所在的电路回路,再由信号发射器发信号给主控室以停止运行。因此,本专利技术能自动温控,控制效率较高。5、本专利技术一种加热制丝装置中,收集装置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蛇型曲杆,蛇型曲杆的底端与底固定层的顶部相连接,蛇型曲杆的顶端经伸缩器与上固定板的底面相连接,使用时,蛇型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包括内料仓(2)与驱动主轴(3),所述内料仓(2)的内部设置有纺织丝源(1),内料仓(2)的外部与驱动主轴(3)相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内料仓(2)包括外器壳(21)、内壳腔(22)与至少两个喷丝头(23),所述外器壳(21)的内部开设有内壳腔(22),内壳腔(22)中设置有纺织丝源(1),外器壳(21)的侧壁上连接有与内壳腔(22)相通的喷丝头(23),外器壳(21)的顶部、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装置(4)、下加热装置(5),上加热装置(4)的中部开设有滑动纵槽(41),该滑动纵槽(41)与位于其内部的滑动管(42)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滑动管(42)的底端穿经容料顶口(24)后延伸至内壳腔(22)中,滑动管(42)的顶端上延至上加热装置(4)的正上方,滑动管(42)内的管腔(421)与内壳腔(22)相通,下加热装置(5)的底部与驱动主轴(3)的顶端相连接;所述驱动主轴(3)的底端经底网仓(7)与底驱动轴(71)的顶部相连接,底网仓(7)的侧围为网络状结构,底驱动轴(71)的侧壁与底固定层(8)内设置的底转动槽(81)的内壁相接触,底驱动轴(71)的底部位于底固定层(8)的正下方,底固定层(8)的顶部与收集装置(9)的底部相连接,内料仓(2)位于收集装置(9)的内部,底网仓(7)内近底网仓(7)、底驱动轴(71)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横固定板(72),该横固定板(72)的顶部设置有外温监测仓(73),该外温监测仓(73)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测温传感器(6),该测温传感器(6)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包括内料仓(2)与驱动主轴(3),所述内料仓(2)的内部设置有纺织丝源(1),内料仓(2)的外部与驱动主轴(3)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料仓(2)包括外器壳(21)、内壳腔(22)与至少两个喷丝头(23),所述外器壳(21)的内部开设有内壳腔(22),内壳腔(22)中设置有纺织丝源(1),外器壳(21)的侧壁上连接有与内壳腔(22)相通的喷丝头(23),外器壳(21)的顶部、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装置(4)、下加热装置(5),上加热装置(4)的中部开设有滑动纵槽(41),该滑动纵槽(41)与位于其内部的滑动管(42)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滑动管(42)的底端穿经容料顶口(24)后延伸至内壳腔(22)中,滑动管(42)的顶端上延至上加热装置(4)的正上方,滑动管(42)内的管腔(421)与内壳腔(22)相通,下加热装置(5)的底部与驱动主轴(3)的顶端相连接;所述驱动主轴(3)的底端经底网仓(7)与底驱动轴(71)的顶部相连接,底网仓(7)的侧围为网络状结构,底驱动轴(71)的侧壁与底固定层(8)内设置的底转动槽(81)的内壁相接触,底驱动轴(71)的底部位于底固定层(8)的正下方,底固定层(8)的顶部与收集装置(9)的底部相连接,内料仓(2)位于收集装置(9)的内部,底网仓(7)内近底网仓(7)、底驱动轴(71)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横固定板(72),该横固定板(72)的顶部设置有外温监测仓(73),该外温监测仓(73)的内部设置有一个测温传感器(6),该测温传感器(6)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导电片(631)正面的中部设置有与导电头(621)相配合的导电凹槽(632),且导电头(621)的形状为半球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管(66)的直径大于导电头(621)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加热制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管(42)的侧围上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明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福爱梁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