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热、旋燃、燃煤灶属家庭、宾馆、饭店用灶
目前以煤为燃料的炊事用灶均为自然进风或从炉笓下鼓风助燃,炉内煤炭燃烧不充分,排放的烟尘污染环境,炉灶热效率低。本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在不改变传统操作方式对煤质和种类无特别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强迫送风、预热给风、规定热流运动方向,增加它在灶内的流程,达到高效、节能、消烟、除尘之目的。本技术的结构是按如下方法设计的灶体分为内外两层,中间为上、下两个空气预热室。灶体外壁上、下各安有两个进风管。灶体内壁上部从垂直面向内倾斜4°~6°,壁上有上、下各一圈二次进风孔,上、下每两个孔为一组,孔位交错排列。上孔轴与内壁外切线成65°~75°之夹角,下孔轴与内壁外切线成55°~65°之夹角,孔径均为2~4毫米。利用孔向的不同角度,使经过预热室的空气进入炉膛后,形成空气流的自旋,延长热流的运动距离,增加粉尘和炉壁间的撞击,使炉膛内的可燃气充分混燃,得到消烟、除尘和热量的更好利用的良好效果。灶体内壁下端有一圈向炉笓下部通风的底孔,孔径为2~4毫米,孔轴与水平面呈43°~47°之夹角。进风管中各有一个可控风门,风门轴同炉门轴杆为同轴联接,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热、旋燃、燃煤灶,由外壁1、内壁2、第一进风管9、第二进风管10,风门14、炉*3、封闭底4组成,其特征在于:外壁1上、下各安有第一进风管9和第二进风管10,内壁2上部从垂直面向内倾斜4°~6°,其上的两圈进风孔中的上孔7的孔轴与内壁外切线成65°~75°之夹角,下孔8的孔轴与内壁外切线成55°~65°之夹角,孔径均为2~4毫米,内壁下端的一圈底孔17的孔轴与水平面呈43°~47°之夹角,孔径为2~4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