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6455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首先,获取局部气候分区所需矢量和栅格数据;其次,精确计算分区统计单元中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各项参数指标,实现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然后,对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中没有被分类的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根据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最后,将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结果相叠加,得到研究区的局部气候区空间分布图。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适用对象广谱性、技术框架易复制性、产业化周期短等优势,能够为区域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和缓解措施提供实践典范。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local climate regions considering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urban morph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
本文专利技术属于测绘、地理信息
,具体涉及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
技术介绍
城市局部气候区(LocalClimateZone,LCZ)由Stewart和Oke等2012年在城市气候区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体系能够根据城市和周边地区下垫面类型的不同将区域气候划分为若干局部气候小区,用来表征不同地表之间的温度差异,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地表特征、城市结构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热环境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影响。局地气候区分类体系由两大类型构成,即建筑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其中,对于建筑类型而言,根据建筑高度的高、中、低,建筑材料以及人类活动等细分为10种基本分区类型。土地覆盖类型主要包括7种分区类型,包括茂密树林、稀疏树林、灌木和矮树、低矮植被、裸岩/铺砌面、裸土/沙地和水域等。为了实现整个城市地区精确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根据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等的不同,较为通用的两种分类方法主要为:基于遥感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和基于GIS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基于GIS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主要依赖于城市形态和地表覆盖信息。分区过程主要为:首先计算得到分区统计单元中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各项参数指标,包括天空开阔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地表反照率等。然后将其计算结果与每个局部气候区对应的各参数指标的参考范围进行匹配,最终确定分区单元的局部气候区类型。基于GIS局部气候区分类虽然能够取得较高的分区精度,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高精度的城市形态和地表覆盖数据的获取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用于各局部气候区划分的各参数指标的取值范围因当地的城市空间形态、土地覆盖等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给分区结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基于遥感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以像元或对象为分类单元,在获取地表真实局部气候区训练样本基础上,以遥感图像作为输入数据,包括Landsat、ASTER、SAR等遥感图像。然后利用监督分类器进行局部气候区分类。该分类方法的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训练样本选择,由于训练样本是基于遥感局部气候区分类的关键,而在样本的选取中样本的数量、面积和位置等均会对局部气候区分类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局部气候区分区精度。因此,迫切需要专利技术一种能够弥补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具有适用对象广谱性、技术框架易复制性、产业化周期短的优势,能够为区域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和缓解措施提供实践典范。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局部气候分区所需矢量和栅格数据;(2)精确计算分区统计单元中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各项参数指标,实现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3)对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中没有被分类的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根据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5)将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结果相叠加,得到研究区的局部气候区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矢量数据通过ARCGIS生成的渔网获取,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统计单元;所述栅格数据包括土地覆盖数据、Landsat-5TM遥感影像和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其中,土地覆盖数据包括高精度建筑分布图、高精度植被分布图和相对较粗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分类图。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21)精确计算每个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内对应的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信息,包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透水面面积、不透水面面积、天空开阔度和地表反照率六个参数指标;(22)其根据研究区建筑类型区的实际分布情况,对不同建筑类型区各参数指标取值范围进行适当调整,以适用于研究区不同建筑类型区分类;(23)最后通过对每个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的各指标取值与不同建筑类型区个参数指标取值范围进行匹配最终确定各统计单元相应的建筑类型。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31)统计每个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内每种地物类型所占的比例;(32)将所占比例最大的土地覆盖类型赋予该栅格单元,从而得到该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对应的土地覆盖类型。进一步地,步骤(21)所述的六个参数指标通过以下公式实现:PSFi=BSi+WTi+VFi+CLiISFi=1-(BSFi+PSFi)αshort=0.356α1+0.130α3+0.373α4+0.085α5+0.072α7-0.0018其中,BSFi(m)是统计单元i对应的建筑密度,统计单元i大小为120m*120m,n表示统计单元内总像元数,Buildingj为统计单元i内土地利用为建筑物像元;BHi(m)是统计单元i对应的建筑物高度,BHj为统计单元i内像元j所对应的建筑物的高度值;PSFi为统计单元i对应的透水面面积比,BSi、WTi、VFi和CLi分别对应统计单元i的裸土面积比、水域面积比、植被面积比和耕地面积比;ISFi为统计单元i对应的不透水面面积比,BSFi和PSFi分别对应统计单元i的建筑密度和透水面面积比;SVFi是统计单元i对应的天空开阔度,SVFj为像元j对应的天空开阔度值;αshort表示地表短波反照率,α1、α3、α4、α5、α7分别代表Landsat-5TM遥感图像蓝色波段、红色波段、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对应的窄波段反照率。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能够克服已有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的局限性,推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应用向高层次和高精准的方向发展,将地表覆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立体,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究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机制,成果的应用能够助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定量化决策依据,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本专利技术具有适用对象广谱性、技术框架易复制性、产业化周期短等优势,能够为区域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和缓解措施提供实践典范;因此,本专利技术无论从理论、实践还是应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1)首先获取南京市主城区所需要矢量和栅格数据。矢量数据是通过ARCGIS生成的渔网获取,以此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统计单元。栅格数据包括土地覆盖数据、Landsat-5TM遥感影像和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其中,土地覆盖数据包括高精度建筑分布图、高精度植被分布图和相对较粗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分类图。本实施例中收集的数据包括1m空间分辨率的建筑用地分布图和植被分布图、2009年04月10日的Land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获取局部气候分区所需矢量和栅格数据;/n(2)精确计算分区统计单元中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各项参数指标,实现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n(3)对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中没有被分类的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根据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n(4)将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结果相叠加,得到研究区的局部气候区空间分布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局部气候分区所需矢量和栅格数据;
(2)精确计算分区统计单元中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各项参数指标,实现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
(3)对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中没有被分类的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根据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
(4)将基于建筑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和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局部气候区分类结果相叠加,得到研究区的局部气候区空间分布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矢量数据通过ARCGIS生成的渔网获取,用于局部气候区分类的统计单元;所述栅格数据包括土地覆盖数据、Landsat-5TM遥感影像和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其中,土地覆盖数据包括高精度建筑分布图、高精度植被分布图和相对较粗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分类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顾及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局部气候区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21)精确计算每个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内对应的城市二维和三维形态信息,包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透水面面积、不透水面面积、天空开阔度和地表反照率六个参数指标;
(22)其根据研究区建筑类型区的实际分布情况,对不同建筑类型区各参数指标取值范围进行适当调整,以适用于研究区不同建筑类型区分类;
(23)最后通过对每个局部气候区统计单元的各指标取值与不同建筑类型区个参数指标取值范围进行匹配最终确定各统计单元相应的建筑类型。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吉科金双根杜培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