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461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具有一个与主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主动鼓轮、一个与推进轴系相连接的从动盘,所述从动盘内侧固定连接有外置外鼓轮和内置外鼓轮,外置外鼓轮的内周和内置外鼓轮外周与主动鼓轮的鼓盘的内、外周之间分别设有内置摩擦片组和外置摩擦片组,且内置摩擦片组与内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内置气胎,外置摩擦片组与外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外置气胎,内置气胎和外置气胎分别通过内置气胎管路和外置气胎管路连接充气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气胎离合器的紧凑性、高功率密度性能,同时主动鼓轮受力均匀、负载状态良好,可适应对空间及重量要求较高的船舶,节省了船舶的空间和设备重量。

Internal and external double air tyre clu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船舶轴系用离合器,尤其是一种能够实现主动力与轴系间脱开和接合摩擦离合器。
技术介绍
船舶用离合器设备尺寸大、质量重,一般安装于船舶主机与轴系联接处,将船舶主机产生的扭矩传递至推进轴系,离合器是船舶的重要轴系传动设备之一,是船舶动力机动性指标实现的关键设备。而采用的离合器是一种摩擦离合器,其摩擦副为摩擦片和鼓轮,离合器通过气胎产生正压力使摩擦片压紧鼓轮,通过摩擦力传递扭矩。气胎离合器传递扭矩平稳、传扭能力大、具备减振隔音作用,广泛应用于船舶和机械轴系当中。气胎离合器的传扭能力与气胎压力、摩擦面积、结构尺寸、摩擦系数等相关。为了增大气胎离合器的传递扭矩能力,在摩擦系数确定情况下需要增大离合器摩擦副的摩擦面积,一般只能通过设计尺寸较大的离合器结构来实现,尺寸结构一般包含外径尺寸和轴向尺寸,增大离合器的外径或者轴向宽度尺寸,均可提高离合器的传递扭矩能力;但离合器尺寸结构的增大,必然使得离合器设备重量大、旋转惯量大、轴系负担重、运行转速等受到限制,在高工况下运行状态不佳。目前船用气胎离合器,一般采用单胎离合器或双胎离合器,如CB3860-2011《船用气胎离合器》,其双胎离合器指的是并列的双列气胎,相应地直接增大了轴向宽度,增大了设备尺寸和重量。Gummi公司生产的FK系列双胎离合器、FM系列双胎离合器也采用双列气胎结构型式,Gummi公司也生产DX系列单胎离合器。EATON公司生产的VB型和VC型气胎离合器也采用了双列气胎结构型式,VC型气胎离合器还采用了四列气胎结构型式等多列并列型气胎离合器。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235445B公开了一种双列气胎并列结构型式的剖分结构大扭矩气胎摩擦离合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897979U公开了一种并列的双气胎离合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5445U公开了一种三气胎组合离合器,其为并列型式气胎离合器。上述双列气胎离合器及其他多列式气胎离合器结构均为并列型式结构离合器,在大扭矩需求下,该结构离合器结构尺寸均较大、重量大;船舶舱室一般空间有限,设备的尺寸和重量严格限制,因此上述并列型式离合器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急需研制一种船用大扭矩船用内外置式双气胎摩擦离合器,安装使用于船舶推进,可减轻设备重量,节省舱室空间,摩擦鼓轮受载更加均衡,可靠实现动力切换,并给船用气胎离合器设计提供参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存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船用大扭矩气胎分段式的双气胎内外置式摩擦离合器,用来解决船用气胎离合器应用的以下技术问题:(1)提高船用气胎离合器传递扭矩能力;(2)实现紧凑型船用气胎离合器研制,可减小离合器设备重量;(3)能应用于对尺寸空间和重量有较大限制的船舶场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具有一个与主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主动鼓轮、一个与推进轴系相连接的从动盘,所述从动盘内侧固定连接有外置外鼓轮和内置外鼓轮,外置外鼓轮的内周和内置外鼓轮外周与主动鼓轮的鼓盘的内、外周之间分别设有内置摩擦片组和外置摩擦片组,且内置摩擦片组与内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内置气胎,外置摩擦片组与外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外置气胎,内置气胎和外置气胎分别通过内置气胎管路和外置气胎管路连接充气装置。进一步,所述内、外置摩擦片组均由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件摩擦部件组成,各摩擦部件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所述外置气胎管路、内置气胎管路分别与气路汇总接头连接汇通;在离合器接合工作时,所述外置气胎和内置气胎的内腔空气压力相同;所述外置气胎与内置气胎的充气、放气动作同时进行。进一步,所述外置摩擦片组与外置气胎连接固定在一起。进一步,所述外置外鼓轮和内置外鼓轮外端分别固定连接外置侧板、内置侧板。进一步,所述外置摩擦片组的两端分别与外置侧板、从动盘之间设置有间隙。进一步,在所述外置气胎与内置气胎内未充气时,所述外置摩擦片组与主动鼓轮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置摩擦片组与主动鼓轮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当所述外置气胎与内置气胎充气之后,所述外置摩擦片组、内置摩擦片组与主动鼓轮贴紧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以下不同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与已有专利功能不同,除了能通过主动鼓轮外侧布置的气胎实现传递将主动力输出的扭矩传递至从动轴系,还能利用了主动鼓轮内侧空间、设置了内置气胎同时传递主动力输出的扭矩,实现了气胎离合器的紧凑性、高功率密度性能,同时主动鼓轮受力均匀、负载状态良好,同时其可适应对空间及重量要求较高的船舶,节省了船舶的空间和设备重量;其中主动鼓轮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了气胎来同时进行传递扭矩是本专利的核心功能。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的结构组成、结构形式与已有专利不同,传递扭矩的结构形式、结构组成不同;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来实现气胎离合器传递扭矩能力和功率密度的结构方法与已有专利不同。本专利技术的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可实现不同功能,具体包括:(1)能够实现将主动力产生的扭矩传递给推进轴系;(2)能够实现主动力和推进轴系的接合和脱开;(3)能够实现在负载扭矩超过离合器能力上限时离合器摩擦副打滑以保护主动力和轴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结构左视图;图3是摩擦部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由主动鼓轮1、外置侧板2、联接螺栓组一3、外置外鼓轮4、外置气胎5、外置气胎管路6、外置摩擦片组7、联接螺栓组二8、从动盘9、内置摩擦片组10、内置侧板11、联接螺栓组三12、内置外鼓轮13、内置气胎管路14、内置气胎15、联接螺栓组四16、气路汇总接头17等组成。其中,主动鼓轮1、外置侧板2、外置外鼓轮4、外置气胎5、从动盘9、内置侧板11、内置外鼓轮13、内置气胎15等均为回转零部件。气胎离合器通过主动鼓轮1与主动力输出轴联接,通过从动盘9与轴系联接。外置侧板2与外置外鼓轮4通过联接螺栓组一3连接固定,外置外鼓轮4与从动盘9通过联接螺栓组二8连接固定;同样的,内置侧板11与内置外鼓轮13通过联接螺栓组三12连接固定,内置外鼓轮13与从动盘9通过联接螺栓组四16连接固定。外置摩擦片组7与外置气胎5连接固定在一起,外置摩擦片组7的两端与外置侧板2、从动盘9之间设置了间隙。气胎离合器的外置气胎管路6与外置气胎5内腔连通,气胎离合器的内置气胎管路14与内置气胎15内腔连通;气胎离合器的外置气胎管路6、内置气胎管路14分别与气路汇总接头17连接汇通;在离合器接合工作时,外置气胎5与内置气胎15的内腔空气压力相同;外置气胎5与内置气胎15的充气、放气动作同时进行。如图3所示,外置摩擦片组7由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件摩擦部件7.1、7.2等其余摩擦部件组成,各摩擦部件之间存在间隙。同样的,内置摩擦片组10由圆周均匀分布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具有一个与主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主动鼓轮、一个与推进轴系相连接的从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盘内侧固定连接有外置外鼓轮和内置外鼓轮,外置外鼓轮的内周和内置外鼓轮外周与主动鼓轮的鼓盘的内、外周之间分别设有内置摩擦片组和外置摩擦片组,且内置摩擦片组与内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内置气胎,外置摩擦片组与外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外置气胎,内置气胎和外置气胎分别通过内置气胎管路和外置气胎管路连接充气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具有一个与主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主动鼓轮、一个与推进轴系相连接的从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盘内侧固定连接有外置外鼓轮和内置外鼓轮,外置外鼓轮的内周和内置外鼓轮外周与主动鼓轮的鼓盘的内、外周之间分别设有内置摩擦片组和外置摩擦片组,且内置摩擦片组与内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内置气胎,外置摩擦片组与外置外鼓轮之间设有外置气胎,内置气胎和外置气胎分别通过内置气胎管路和外置气胎管路连接充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置摩擦片组均由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件摩擦部件组成,各摩擦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内外置式双气胎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气胎管路、内置气胎管路分别与气路汇总接头连接汇通;在离合器接合工作时,所述外置气胎和内置气胎的内腔空气压力相同;所述外置气胎与内置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顺军林铿王平赵建斌曾林锡马永明张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