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用排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38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排气管,发动机用排气管的排气管本体上设置有排气管进口和排气管出口,在排气管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驱动隔板运动,隔板伸出时能够将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当发动机低速大扭矩工况运行时,此时需要脉冲增压结构,此时,控制阀驱动隔板将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排气脉冲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当发动机告诉平稳运行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排气能量,需要定压增压结构,此时,在控制阀的作用下隔板收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对可变工况的发动机,能够实现定压增压和脉冲增压之间的切换,实现高、低速工况下对排气能量的有效利用。

Exhaust pipe for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用排气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用排气管。
技术介绍
专利公告号为“CN110030073A”,名称为“一种汽油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申请文件,该申请文件提供了一种汽油发动机排气系统,包括排气汇总管和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包括第一排气歧管、第二排气歧管和第三排气歧管,所述第一排气歧管的汇总端为排气歧管出口,所述第一排气歧管的分歧端为第一排气道入流候口,所述第二排气歧管的分歧端为第二排气道入流候口,所述第三排气歧管的分歧端为第三排气道入流候口,所述第二排气歧管、第三排气歧管的汇总端分别与所述排气汇总管连接,所述排气汇总管与所述排气歧管出口汇总连接,所述第一排气道入流候口、第一排气歧管、排气歧管出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排气通道。所述第二排气道入流候口、第二排气歧管、排气汇总管、排气歧管出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三排气道入流候口、第三排气歧管、排气汇总管、排气歧管出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三排气通道。该技术方案通过设计一种排气管结构,可以实现均衡三个气缸的排气流量,减小排气阻力,增大排气流量系数,从而更好的利用排气能量。在现有技术中,排气管只能单一实现发动机在高速或低速工况下对排气能量的利用,对可变工况的发动机,不能同时实现高、低速工况下对排气能量的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用排气管,对可变工况的发动机,能够实现定压增压和脉冲增压之间的切换,实现高、低速工况下对排气能量的有效利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发动机用排气管,所述发动机用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所述排气管本体上设置有排气管进口和排气管出口,所述排气管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驱动隔板运动,所述隔板伸出时能够将所述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排气管出口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内腔中竖向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阀体的下表面,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阀板的底部,所述阀板横向设置;所述阀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所述隔板竖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阀板与所述隔板为一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出口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当所述隔板伸出时,所述隔板的自由端插入所述限位槽。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的底部连通有控制阀气管。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本体与所述阀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进一步的,所述阀板的外周面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将所述阀体与所述阀板密封。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进口设置有四个。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进口设置有六个。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发动机用排气管的排气管本体上设置有排气管进口和排气管出口,在排气管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驱动隔板运动,隔板伸出时能够将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当发动机低速大扭矩工况运行时,此时需要脉冲增压结构,此时,控制阀驱动隔板将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排气脉冲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当发动机告诉平稳运行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排气能量,需要定压增压结构,此时,在控制阀的作用下隔板收回。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对可变工况的发动机,能够实现定压增压和脉冲增压之间的切换,实现高、低速工况下对排气能量的有效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用排气管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用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A-A向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图4中C区域的放大的局部示意图;图中,1-排气管本体,11-排气管进口,12-排气管出口,121-限位槽,2-法兰,3-控制阀,31-阀体,32-控制阀气管,321-控制阀气管进口,33-阀板,34-隔板,35-复位弹簧,4-密封垫,5-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结合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6共同所示,一种发动机用排气管,它包括排气管本体1,在排气管本体1上设置有排气管进口11和排气管出口12。排气管出口12设置为一个。如果为四缸发动机时,排气管进口11设置有四个。如果为六缸发动机时,排气管进口11设置有六个。在排气管本体1上还设置有控制阀3,控制阀3驱动隔板34运动,隔板34伸出时能够将排气管本体1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控制阀3与排气管出口12优选垂直设置。结合图1以及图5共同所示,控制阀3包括阀体31,阀体31的法兰端面通过法兰2与排气管本体1相结合,并通过螺栓将阀体31与排气管本体1固定连接。阀体31的内腔中竖向设置有复位弹簧35,复位弹簧3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阀体31的下表面,复位弹簧3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阀板33的底部,阀板33横向设置;阀板3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隔板34,隔板34竖向设置。阀板33与隔板34优选为一体结构。在排气管出口12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121,当隔板34伸出时,隔板34的自由端插入限位槽121。限位槽121可以是固定连接在排气管出口12内壁上的限位槽121,也可以是在排气管出口12的内壁上挖除部分材料形成限位槽。阀体31的底部连通有控制阀气管32。控制阀3采用空气启动,在高温情况下能够满足控制阀3的开闭,可靠性高。排气管本体1与阀体3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4,保证排气管本体1与阀体31之间的密封。阀板33的外周面设置有密封圈5,密封圈5用于将阀体31与阀板33密封,保证阀体31内部空间的密封。下面以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对六缸发动机进行排气处理的过程详细描述如下:将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固定安装在发动机机体上。发动机启动后,当低速大扭矩工况运行时,此时需要脉冲增压结构,打开外接压力气瓶(图中未显示),使气体进入控制阀气管进口321,流经控制阀气管32,气体充满阀体31的内部后,复位弹簧35拉伸,推动阀板33与隔板34上移,隔板34的自由端插入排气管出口12内壁上的限位槽121内,这时将排气管本体1的内部分隔成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部分。两边各三个气缸排气尽可能的互不干扰,排气脉冲能量得到利用;当发动机高速平稳运行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排气能量,需要定压增压结构,此时关闭外接压力气瓶,复位弹簧35回缩复位,拉着阀板33与隔板34向下部移动,直至复位弹簧35处于自然状态,阀板33与阀体34之间的气体通过控制阀气管32回流入外接气瓶,此时排气管本体1的内腔为一个整体的排气空间,各缸排气压力通过排气管本体1的内腔稳定状态,为定压增压状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竖向”、“横向”、“内壁”、“底部”等描述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发动机用排气管,所述发动机用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所述排气管本体上设置有排气管进口和排气管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驱动隔板运动,所述隔板伸出时能够将所述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用排气管,所述发动机用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所述排气管本体上设置有排气管进口和排气管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驱动隔板运动,所述隔板伸出时能够将所述排气管本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排气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排气管出口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内腔中竖向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阀体的下表面,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阀板的底部,所述阀板横向设置;所述阀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所述隔板竖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用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与所述隔板为一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海涛柴建平唐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