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4956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其包括多块预应力密肋板、至少一根后安箍筋、至少一根后安纵筋和混凝土层;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是预制成型的,彼此相邻的两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之间通过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连接;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预制预应力密肋板内设置多个凹槽,达到减重的效果;通过填充凹槽,起到隔音保温的效果;在预制预应力密肋板两侧的凸台上设置箍筋和纵筋,通过与相邻锚固箍筋的相互作用,再现浇混凝土,形成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减少了大量模板的支撑,使得施工更加简便快捷。

A kind of prefabricated prestressed multi rib composite slab with two-way str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
本技术涉及的是建筑结构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
技术介绍
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一般设置后浇混凝土层,以实现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其中预制构件需要伸出钢筋锚固于后浇段内,以保证相邻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使结构的整体性能等同或接近于现浇结构。现有的普通混凝土叠合板存在重量大和需要大量模板支撑的问题。因此,鉴于上述方案于实际制作及实施使用上的缺失之处,而加以修正、改良,同时本着求好的精神及理念,并由专业的知识、经验的辅助,以及在多方巧思、试验后,方创设出本设计,故提供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用来解决混凝土叠合板存在重量大和需要大量模板支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以便于解决混凝土叠合板存在重量大和需要大量模板支撑的问题。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可以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包括多块预应力密肋板、至少一根后安箍筋、至少一根后安纵筋和混凝土层;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是预制成型的,彼此相邻的两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之间通过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连接;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的上方。优选地,所述预应力密肋板包括密肋板主体,锚固箍筋,预应力筋,凹槽和凸台;两个所述凸台和两根所述锚固箍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密肋板主体的两侧;所述凸台与所述密肋板主体连接;所述锚固箍筋的一部分预制在所述密肋板主体内,另一部分裸露在相对应的所述凸台上;多根所述预应力筋等距预制在所述密肋板主体和所述凸台中;多个所述凹槽均匀等距设置在所述密肋板主体中。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方形。优选地,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通过肋筋连接。优选地,所述锚固箍筋和所述后安箍筋为螺纹钢。优选地,所述锚固箍筋和所述后安箍筋的型号为HRBE400螺纹钢。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层为现浇混凝土。优选地,所述现浇混凝土为干硬性混凝土。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通过在预制预应力密肋板内设置多个凹槽,达到减重的效果;通过填充凹槽,起到隔音保温的效果;在预制预应力密肋板两侧的凸台上设置箍筋和纵筋,通过与相邻锚固箍筋的相互作用,再现浇混凝土,形成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减少了大量模板的支撑,使得施工更加简便快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中预制预应力密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预制预应力密肋板横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预制预应力密肋板纵向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的横向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的纵向截面示意图。11,预应力密肋板;111,密肋板主体;112,锚固箍筋;113,预应力筋;114,凹槽;115,凸台;12,后安箍筋;13,后安纵筋;14,混凝土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图4和图5,本技术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包括多块预应力密肋板11、至少一根后安箍筋12、至少一根后安纵筋13和混凝土层14;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11是预制成型的,彼此相邻的两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11之间通过所述后安箍筋12和所述后安纵筋13连接;所述混凝土层14设置在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11、所述后安箍筋12和所述后安纵筋13的上方。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预应力密肋板11包括密肋板主体111,锚固箍筋112,预应力筋113,凹槽114和凸台115;两个所述凸台115和两根所述锚固箍筋112分别设置在所述密肋板主体111的两侧;所述凸台115与所述密肋板主体111连接;所述锚固箍筋112的一部分预制在所述密肋板主体111内,另一部分裸露在相对应的所述凸台115上;多根所述预应力筋113等距预制在所述密肋板主体111和所述凸台115中;多个所述凹槽114均匀等距设置在所述密肋板主体111中,其形状为圆形或者方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4的形状为方形,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块预应力密肋板、至少一根后安箍筋、至少一根后安纵筋和混凝土层;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是预制成型的,彼此相邻的两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之间通过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连接;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块预应力密肋板、至少一根后安箍筋、至少一根后安纵筋和混凝土层;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是预制成型的,彼此相邻的两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之间通过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连接;所述混凝土层设置在多块所述预应力密肋板、所述后安箍筋和所述后安纵筋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受力预制预应力密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密肋板包括密肋板主体、锚固箍筋、预应力筋、凹槽和凸台;两个所述凸台和两根所述锚固箍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密肋板主体的两侧;所述凸台与所述密肋板主体连接;所述锚固箍筋的一部分预制在所述密肋板主体内,另一部分裸露在相对应的所述凸台上;多根所述预应力筋等距预制在所述密肋板主体和所述凸台中;多个所述凹槽均匀等距设置在所述密肋板主体中。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强黄朝俊袁屾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深汕特别合作区有限公司中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