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966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有益效果:(1)采用两连杆代替传统的下球销来使副车架和转向节相互连接,突破了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且能够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2)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具有夹角从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可以相交,其交点与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主销轴线,该主线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大于与传统的主销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从而使具有更好的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A kind of McPherson suspension which can increase the pitch of kingp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本技术涉及麦弗逊悬架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
技术介绍
传统的转向节与副车架之间通过下球销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转向节上固定于减震器,减震器的顶端为上顶胶,上顶胶的中心点与下球销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传统的主销轴线,主销轴线接地点与车轮接地点之间的距离为拖距,该拖距较小,从而限制了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的两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上下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上下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水平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水平转动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尾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每一所述转向节上均设有一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本体和通过平面轴承设于所述本体顶端的上顶胶,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主销轴线,所述主销轴线与所述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总成还包括弹簧,所述本体的外侧设有安装托盘,所述弹簧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本体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托盘,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安装托盘和所述上顶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体为扁平结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为扁平结构;第一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与所述第二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相互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与所述本体之间还设有稳定杆和稳定杆连杆,所述稳定杆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杆铰接,所述稳定杆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副车架,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穿孔,所述稳定杆从所述穿孔穿过。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采用两连杆代替传统的下球销来使副车架和转向节相互连接,突破了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且能够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2)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具有夹角从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可以相交,其交点与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本技术所述的主销轴线,该主线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大于与传统的主销轴线与车轮之间的拖距,从而使具有更好的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麦弗逊悬架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与现有的麦弗逊悬架之间的拖距对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请参考图1和图3,现有的麦弗逊悬架包括转向节5′、设于该转向节5′上的减震器1′和与该转向节5′通过下球销2′连接的副车架4′,该减震器1′的顶端设有上顶胶,该上顶胶的中心点d与该下球销2′的中心点b之间的连线为传统主销轴线f,传统主销轴线f与车轮中心线c之间的夹角为传统主销倾角g,传统主销轴线f与车轮中心线c在接地点之间的距离为传统拖距i,由图3可以看出,传统拖距i非常小,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制动稳定性及低速自动回正性能。请参考图2,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和技术局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的技术方案,包括副车架12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12两端的两转向节6,每一所述转向节6通过两连杆7、8与所述副车架12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所述的两连杆7、8分别为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7,所述第一连杆8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6通过球销可上下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12通过衬套可上下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7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6通过球销可水平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12通过衬套可水平转动的连接。从而,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的运动相互制约,以此来限制所述转向节6的旋转,从而提高制动的稳定性和低速自动回正性能。请参考图2和图3,所述第一连杆8与所述第二连杆7的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尾端之间的距离。即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之间并不相互平行而是在空间上具有不为0°和180°的夹角。每一所述转向节6上均设有一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本体3和通过平面轴承2设于所述本体3顶端的上顶胶1,所述本体3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转向节6,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a(所述交点可以为空间上的交点,也可以为同一平面上的交点,视具体情况而定)与所述上顶胶1的中心点d之间的连线为主销轴线e,所述主销轴线e与所述本体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由于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对转向节6的限制,从而使车轮只绕所述主销轴线转动,避免了麦弗逊悬架转运动时出现重叠和耦合等现象。请参考图3,传统主销轴线f接地点与车轮中心线c接地点之间的拖距i明显的小于本技术的主销轴线e接地点与车轮中心线c接地点之间的拖距j,从而克服了传统的拖距i小的问题,并且根据不同车辆的型号和制动要求,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轴线之间的夹角来调控交点a的位置。所述减震器总成还包括弹簧4,所述本体3的外侧设有安装托盘5,所述弹簧4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本体3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安装托盘5,所述弹簧4位于所述安装托盘5和所述上顶胶1之间。所述第一连杆8包括第一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体为扁平结构;所述第二连杆7包括第二杆体和位于所述第二杆体相对两端的分别与对应的球销和衬套转动连接的两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为扁平结构;第一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与所述第二杆体的扁平结构的扁平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采用刚性材料制成,结合上述的结构特征,所述第一连杆8和所述第二连杆7具有足够大的刚性的同时还能节省材料、减轻重量。所述副车架12与所述本体3之间还设有稳定杆11和稳定杆连杆10,所述稳定杆连杆10的一端与所述本体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杆11铰接,所述稳定杆11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副车架12,所述第二连杆7上设有穿孔9,所述稳定杆11从所述穿孔9穿过,以此来限制所述稳定杆1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和对称的设置于所述副车架两端的两转向节,每一所述转向节通过两连杆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来实现车轮上下跳动和/或转向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上下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上下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向节通过球销可水平转动的连接,尾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衬套可水平转动的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头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尾端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增大主销倾角拖距的麦弗逊悬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转向节上均设有一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本体和通过平面轴承设于所述本体顶端的上顶胶,所述本体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上顶胶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为主销轴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尊远郝义国沈博吴德旭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