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及其管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25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及其管头,包括外管、内管以及管头,所述内管与外管过渡配合,所述内管穿设于外管中,两者通过摩擦力相对固定,所述管头固接于外管的输入端;所述管头的输出端同轴固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于内管中,所述连接管与内管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吐丝管在不改变吐丝机原有动平衡的前提下,用滑动内管的原理解决吐丝管1米前易磨穿的问题。

A kind of self-healing spinning pipe and its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及其管头
本技术涉及吐丝管
,特别涉及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及其管头。
技术介绍
吐丝机是高速线材精轧机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位于精轧机后控冷却线的水冷段与散卷运输机之间。而吐丝管作为吐丝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线材在由夹送棍和吐丝机引起的推动力、相对惯性力、摩擦力、正压力等综合作用下,改直线运动为螺旋运动,形成直径大约为Ф1080mm的稳定线圈从吐丝管吐出。多年来,业内已经普遍认可:通过径向上将热轧制产品限制在较小的空间内,能够以较高的速度轧制。如公告号为CN100333848C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卷盘管,该卷盘管包括外管,该外管包括第一直线形部分、第二螺旋形部分和第三圆形部分,外管内插入有内管,内管的外直径大致等于该外管的内直径,内管的长度稍长于第一直线形部分的长度,并且内管和外管通过在轧制产品的入口端焊接而彼此固定。内管减小了吐丝管的孔径尺寸,将热轧产品径向地限制在更小的空间之内,提高了导引性并且输出至冷却输送机的环型更一致,从而使得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轧制;然而这些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大大加速的管磨损所抵消。《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06年第8卷第11期中刊登的名称为《高速线材吐丝机吐丝管空间曲线研究和改进》的论文中记载了吐丝管工作时,线材在吐丝管内向前运动,由于受到吐丝管壁向后的摩擦阻力,某微段线材总是受其前后相邻部分的推拉作用,故线材有一定的“轴向力”,并且总是沿线材中心线方向;同时还记载了吐丝管中线材相对速度变化趋势图、吐丝管内壁所受压力分布图(如图3所示)和吐丝管内壁所受摩擦力分布图(如图4所示)。经过研究分析,线材在进入吐丝管入口后所受的急剧增大,摩擦力最大的位置在距离吐丝管入口500mm左右,该位置为吐丝管的变形起始段,线材在此位置与吐丝管壁接触面积有限,由于长时间磨损,该处必然首先磨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一是在于提供一种管头,它具有方便与双层吐丝管连接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管头,所述管头主体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管头的输出端同轴固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管头同内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头与双层吐丝管配合时,连接管穿设于双层吐丝管的内管中,两者配合对管头起到预定位的作用,方便管头与双层吐丝管的外管固定;而且连接管的设置使得线材直接穿入内管中,避免了内管车破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头的输出端同轴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径与管头的外径相同,两者平滑过渡;所述限位环的内径大于连接管的外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环的厚度为1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与连接管之间形成间隔,内管的端部位于该间隔中,从而提高管头与内管配合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头输入端设置有锥孔状的导入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入部的设置方便线材穿入管头。本技术的目的二是在于提供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它在不改变吐丝机原有动平衡的前提下,用滑动内管的原理解决吐丝管与热轧产品摩擦接触所引起的局部摩擦磨损。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包括外管、内管以及管头,所述内管内衬于外管中,所述内管通过与外管的摩擦接触约束相对于外管的运动;所述管头固接于外管的输入端;所述连接管穿设于内管中,所述连接管与内管间隙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吐丝管经历加热与冷却循环时,内管将沿着朝向外管的输出端的一个方向渐进地移位,该渐进式移位将改变内管与热轧产品摩擦接触的内表面,并因此更新内管与热轧产品摩擦接触的内表面,从而避免线材在任何给定区域处持久的摩擦接触,如此,在同样的过钢量下,内管内表面磨损深度降低至以前的15%左右,从而防止深沟乱丝等非正常换管现象。连接管与内管的重叠部分可以弥补因内管移位与管头之间产生的间隙,保证热轧产品顺利引导至内管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与外管过渡配合,最大间隙为0.2mm,最大过盈为0.05mm。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的轴向尺寸为500-1500mm。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的壁厚为1-7~9mm。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内管内衬于外管的方式,且内管仅通过与外管的摩擦接触约束相对于外管运动,当吐丝管绕其轴线旋转期间内管能够响应于加热和冷却循环在外管内渐进地移动,该渐进式移动用来周期性地变换与热轧产品摩擦接触的内部管表面并因而更新与热轧产品摩擦接触的内部管表面,避免内管内壁任意区域持久的摩擦接触;2、通过在管头上设置连接管,连接管一方面方便与吐丝管配合,另一方面与内管轴向重叠,补偿了内管朝向传送端的轴向前进距离。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C为图解性的描述,示出了在加热与冷却循环期间作用在内管上的力;图3是吐丝管内壁所受压力分布图;图4是吐丝管内壁所受摩擦力分布图。图中,1、外管;2、内管;3、管头;31、导入部;32、连接管;33、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如图1所示,包括外管1和内管2,外管1沿其输入端至输出端依次设置为直线导入段、弯曲变形段和稳定段,直线导入段、弯曲变形段和稳定段一体成型。内管2的轴向尺寸小于外管1的轴向尺寸,优选为500-1500mm。内管2从直线导入段内衬于外管1,两者过渡配合,最大间隙为0.2mm,最大过盈为0.05mm,内管2仅通过与外管1的摩擦接触约束相对于外管1的运动;内管2与外管1构成了吐丝管主体。吐丝管的输入端连接有管头3,管头3主体呈中空管状结构,管头3输入端的内壁上倒倾角设置,使管头3的输入端形成有呈锥孔状的导入部31,导入部31的壁厚由小逐渐变大,最后与管头3内壁平滑过渡。管头3的输出端同轴固接有一段连接管32,连接管32与管头3同内径,连接管32的外径略小于内管2的内径,两者的差值优选为0.5mm,使内管2能够顺畅的插接在连接管32上;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2的长度为300mm。管头3的输出端还同轴设置有限位环33,限位环33的外径与管头3的外径相同,两者平滑过渡;限位环33的内径大于连接管32的外径,使两者之间留有间隔,此间隔不小于内管2的壁厚;限位环33的厚度为10mm。连接管32和限位环33可与管头3一体成型。内管2的输入端距外管1的输入端10mm,吐丝管与管头3配合时,将管头3的连接管32插入到内管2中,两者配合完成后,内管2的输入端伸入到连接管32与限位环33之间的间隔中,外管1的输入端抵接在限位环33的侧壁上,最后在外管1与限位环33的接缝处焊接,完成管头3在吐丝管上的安装。当吐丝管在使用中时,能够绕吐丝机轴线旋转,热轧产品通过吐丝管,在吐丝管中改直线运动为螺旋运动,形成的稳定线圈从吐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3)主体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管头(3)的输出端同轴固接有连接管(32),所述连接管(32)与管头(3)同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3)主体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管头(3)的输出端同轴固接有连接管(32),所述连接管(32)与管头(3)同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3)的输出端同轴设置有限位环(33),所述限位环(33)的外径与管头(3)的外径相同,两者平滑过渡;所述限位环(33)的内径大于连接管(32)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33)的厚度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头(3)输入端设置有锥孔状的导入部(31)。


5.一种自修复行的吐丝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1)、内管(2)以及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斯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杜根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