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924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该复合衬砌结构包括隧道外注浆加固圈、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全包防水层、防水底板、垫层以及抗水压锚杆,隧道外注浆加固圈、初期支护、全包防水层以及二次衬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防水底板刚接于二次衬砌的底部,垫层设置于防水底板下方,并位于全包防水层的底部;抗水压锚杆的一端穿过垫层及全包防水层后伸入防水底板中,另一端锚固于围岩中;初期支护包括上部软地层初支和下部硬地层初支,上部软地层初支由喷射混凝土、钢拱架以及钢筋网组成,下部硬地层初支由喷射混凝土及钢筋网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受力合理、便于施工、经济、环保等特点。

A kind of composite lining structure with waterproof and water pressure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
本技术属于隧道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地下交通的发展,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浅埋暗挖隧道,对于某些基岩埋深较浅的地区,常形成暗挖隧道位于上软下硬地层中的局面,即隧道拱部位于全风化、强风化岩层甚至土层中,而隧道仰拱位于完整性较好的中风化、微风化基岩中,当地下水位较高时,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还需对隧道进行全包防水设计。国家现行规范、标准中关于围岩级别的划分主要以地下水情况、隧道埋深及隧道拱部围岩为依据,在上软下硬地层中隧道围岩级别常划分为V级甚至VI级。遇到上述情况时,根据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目前工程上通常做法为不仅隧道设置仰拱,必要时还对仰拱进行加深处理,以减小隧道仰拱曲率半径,同时增大仰拱与边墙连接处曲率半径,增大隧道扁平率,使得整个隧道断面更圆顺,并增加衬砌特别是仰拱厚度,来进行全包防水设计。该做法非但未充分发挥仰拱部位完整性较好的基岩的承载力,还将其大量挖除,另行施做钢筋混凝土仰拱,造成了工程上的极大浪费,不合理。...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包括隧道外注浆加固圈、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以及全包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还包括防水底板、垫层以及抗水压锚杆,所述隧道外注浆加固圈、初期支护、全包防水层以及二次衬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防水底板刚接于二次衬砌层的底部,所述垫层设置于所述防水底板下方,并位于全包防水层的底部,所述抗水压锚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垫层及全包防水层后伸入所述防水底板中,所述抗水压锚杆的另一端锚固于围岩中;所述初期支护包括上部软地层初支和下部硬地层初支,所述上部软地层初支由喷射混凝土、钢拱架以及钢筋网组成,下部硬地层初支由喷射混凝土及钢筋网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包括隧道外注浆加固圈、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以及全包防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还包括防水底板、垫层以及抗水压锚杆,所述隧道外注浆加固圈、初期支护、全包防水层以及二次衬砌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所述防水底板刚接于二次衬砌层的底部,所述垫层设置于所述防水底板下方,并位于全包防水层的底部,所述抗水压锚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垫层及全包防水层后伸入所述防水底板中,所述抗水压锚杆的另一端锚固于围岩中;所述初期支护包括上部软地层初支和下部硬地层初支,所述上部软地层初支由喷射混凝土、钢拱架以及钢筋网组成,下部硬地层初支由喷射混凝土及钢筋网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硬地层中设置有扩大拱脚,所述上部软地层初支的钢拱架下端落在所述扩大拱脚上,所述钢拱架脚部设置有锁脚钢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全包防水抗水压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水压锚杆锚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诗定王伟周倩茹谢勇利韦彬胡昌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