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9576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涉及基坑排水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引水槽,多个引水槽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侧壁表面;引水槽上边缘位于基坑侧壁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过滤档板;上下相邻的引水槽之间均通过第一水管连通;位于最下端的引水槽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水管,第二水管出水口位于基坑底端设有的集水槽内;引水槽上端设有第一引水管,第一引水管的一端倾斜向上插入基坑侧壁内,另一端的出水口与引水槽连通;第一引水管上位于基坑侧壁内部分连通有多个第二引水管,第二引水管上设有多个滤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的引水槽及引水管,有效的将基坑侧壁表面及内部的水引出基坑,避免基坑侧壁的水土流失,而导致基坑侧壁塌方。

A water diversion device for side wall of foundation 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基坑排水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的修筑,对地基的建设尤为重要,不同的建筑物对地基的深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开挖不深的基坑采用放坡的方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的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临近有建筑物的基坑时,常采用基坑壁支护方法,以增强基坑的稳定性,而基坑土体中含水量过高时,将引起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影响其稳定性,同时,基坑侧壁的水渗入到基坑内影响施工。目前,基坑排水常采用井点降水、集水明排方法,井点降水常应用于深基坑,从基坑周围通过井点将地下水降至基坑底部以下,集水明排常应用于开挖不深或有放坡的基坑,将流入基坑内地下水汇集到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排出基坑外。现有放坡开挖的基坑侧壁引水常采用明沟和管道进行引排水,在遇到下雨天气时未能有效的收集基坑侧壁表面的降水以及引出基坑侧壁内的渗水,会严重冲刷基坑侧壁表面的土体,同时会产生基坑侧壁土体内饱和水含量过大,从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基坑侧壁塌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可以解决放坡开挖基坑侧壁中的渗水,从而减少降水对基坑侧壁造成的水土流失,而导致基坑侧壁塌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包括多个引水槽,多个所述引水槽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侧壁表面,且所述引水槽水平设置;所述引水槽上边缘位于所述基坑侧壁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过滤档板;上下相邻的所述引水槽之间均通过第一水管连通;位于最下端的所述引水槽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出水口位于基坑底端设有的集水槽内;所述引水槽上端设有第一引水管,所述第一引水管的一端倾斜向上插入所述基坑侧壁内,另一端的出水口与所述引水槽连通;所述第一引水管上位于所述基坑侧壁内部分连通有多个第二引水管,所述第二引水管上设有多个第一滤水孔。进一步,所述第一引水管内部同轴套设有渗水管,且所述渗水管上设有多个第二滤水孔。更进一步,所述第二引水管倾斜向上对称设于所述第一引水管上部两侧,并形成V型结构,且所述第二引水管穿过所述第一引水管与所述渗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引水管与所述渗水管内均填充有吸水棉。进一步,所述引水槽靠近所述基坑侧壁一侧的上边缘延伸至所述基坑侧壁内。进一步,所述基坑侧壁上端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抽水管,且抽水管的下端延伸至集水槽的底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基坑侧壁引水装置,通过对基坑侧壁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的多个引水槽有效的将降水引入集水槽,减少降水对基坑侧壁土体的冲刷,同时引水槽可周转使用。通过在引水槽上边缘倾斜向上插入基坑侧壁内具有填充吸水棉的引水管,将基坑侧壁内的水引入引水槽内,能够进一步避免基坑侧壁内的水土流失,而导致基坑侧壁塌方。本技术能够有效的引排对放坡开挖的基坑侧壁的降水,实用方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基坑侧壁引水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基坑侧壁引水装置第二引水管结构图。图3为实施例中基坑侧壁引水装置中第一引水管、第二引水管以及渗水管的截面图。图4为实施例中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引水槽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引水槽,101-过滤档板,102-重合区域,103-排水口,2-第一引水管,201-第二引水管,202-渗水管,3-抽水泵,4-第一水管,401-第二水管,5-抽水管,6-基坑侧壁,7-集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多个引水槽1,多个引水槽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侧壁6表面,且引水槽1水平设置;引水槽1上边缘位于基坑侧壁6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过滤档板101,有效的阻拦基坑侧壁冲刷下的表层土体进入引水槽,另外,引水槽1可周转使用,提高引水槽1的使用率。通过位于基坑侧壁6表面上下之间的引水槽1,通过引水槽1底部设有的排水口103与第一水管4一端连通,且第一水管4另一端通向下一个引水槽1,便于降水从基坑侧壁6上端通过引水槽1逐级引入基坑侧壁6下部设的引水槽1,且通过位于最下端的引水槽1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水管401,第二水管401出水口位于基坑底端设有的集水槽7内;在此,将基坑侧壁的水通过引水槽逐级汇集到基坑底部设有的集水槽,从而实现了基坑侧壁表面对降水的收集。为了进一步将基坑侧壁表面的水引入集水槽,将引水槽1靠基坑侧壁6一侧的上边缘延伸至基坑侧壁6内,便于降水顺着基坑侧壁流进引水槽内,从而引入集水槽。通过在引水槽1上端设有第一引水管2,第一引水管2的一端倾斜向上插入基坑侧壁6内另一端的出水口与引水槽1连通;第一引水管2上位于基坑侧壁6内部分连通有多个第二引水管201,第二引水管201上设有多个第一滤水孔。能够有效的将基坑侧壁内的水渗入第二引水管201,从而通过第二引水管201导入第一引水管2排入基坑侧壁6的引水槽1内,实现了基坑侧壁内的水引出导入引水槽。为了进一步将基坑侧壁内的水引出导入引水槽,通过在第一引水管2内部同轴套设有渗水管202,且渗水管202上设有多个第二滤水孔,第二引水管201对称设于第一引水管2上部两侧,形成V型结构,且第二引水管穿过第一引水管2与渗水管202连通,且第二引水管与渗水管202内均填充有吸水棉;在此,基坑侧壁内的水向下渗入渗进第二引水管,再通过吸水棉作为载体能够有效将基坑侧壁内的水渗入第一引水管内的渗水管,又因为渗水管同轴套设在第一引水管内,随着渗水管内饱和水增多产生一定的水压,自动的向外渗入第一引水管与渗水管之间,有效的将基坑侧壁内的水经过第一引水管通向引水槽。为了更加有效的将基坑侧壁6内的水疏导排出基坑侧壁6外,在每一个引水槽1上边缘对应倾斜向上插入基坑侧壁6内第一引水管2。通过在基坑侧壁6上端设有水泵3,水泵3的输出端连接有抽水管5,且抽水管5的下端延伸直集水槽7的底端;在此,有效的将集水槽内的水排出基坑外。为了适用于不同的基坑侧壁的横跨长度,可以将本技术提供的基坑侧壁引水装置作为基坑侧壁引水单元,沿着基坑侧壁横向长度拼接形成整个基坑侧壁的引水装置,相邻两个引水槽1单元形成有重合区域102,且重合区域之间设有密封条,避免引水槽内的水渗入基坑侧壁内,从而能够将所有基坑侧壁的水引入集水槽,且通过抽水泵引出基坑,从而减少降水对基坑侧壁造成的水土流失,而导致基坑侧壁塌方,使基坑施工顺利开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涉及到的电机电路连接均采用常规的电路连接方式,不涉及到任何创新。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引水槽(1),多个所述引水槽(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侧壁(6)表面,且所述引水槽(1)水平设置;所述引水槽(1)上边缘位于所述基坑侧壁(6)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过滤档板(101);上下相邻的所述引水槽(1)之间均通过第一水管(4)连通;位于最下端的所述引水槽(1)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水管(401),所述第二水管(401)出水口位于基坑底端设有的集水槽(7)内;/n所述引水槽(1)上端设有第一引水管(2),所述第一引水管(2)的一端倾斜向上插入所述基坑侧壁(6)内,另一端的出水口与所述引水槽(1)连通;所述第一引水管(2)上位于所述基坑侧壁(6)内部分连通有多个第二引水管(201),所述第二引水管(201)上设有多个第一滤水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引水槽(1),多个所述引水槽(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基坑侧壁(6)表面,且所述引水槽(1)水平设置;所述引水槽(1)上边缘位于所述基坑侧壁(6)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过滤档板(101);上下相邻的所述引水槽(1)之间均通过第一水管(4)连通;位于最下端的所述引水槽(1)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水管(401),所述第二水管(401)出水口位于基坑底端设有的集水槽(7)内;
所述引水槽(1)上端设有第一引水管(2),所述第一引水管(2)的一端倾斜向上插入所述基坑侧壁(6)内,另一端的出水口与所述引水槽(1)连通;所述第一引水管(2)上位于所述基坑侧壁(6)内部分连通有多个第二引水管(201),所述第二引水管(201)上设有多个第一滤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坑侧壁引水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卫亮马健华陶亚萍李娜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交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