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高山专利>正文

折叠椅椅背的调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790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折叠椅椅背的调整机构,其前伸缩杆和后伸缩杆之间通过一可折叠交叉连杆连接,交叉连杆由外交叉杆和内交叉杆于中部枢接而成,还包括扶手、背杆、牵引杆,扶手前端活动连接于前伸缩杆上端部,后端枢设于后伸缩杆上端部,背杆包括上背杆和下背杆,上背杆下端固设有一套筒,下背杆上端部活动插设于该套筒内,该套筒可转动连接于后伸缩杆上部,下背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滑设于外交叉杆上,扶手上可滑动套设有一调整滑件,该调整滑件下方设有一调整扣件,扶手下方排列有若干可与调整扣件配合的固定孔,牵引杆的上端枢设于移动调整滑件上,下端枢设于下背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椅背倾角可调整的幅度大,可调整为躺椅,使且使用时不会产生晃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折叠椅的零部件,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折叠椅椅背的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户外休闲活动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居家用品同时具有方便收藏、携带的特点,针对使用者的需求,现有的休闲椅通常具有折叠收合功能,以便外出休闲时携带方便。另一方面,为了适当使用者的更多需求,折叠椅椅背的倾斜度通常设计为可调。现有的可调椅背倾斜度的折叠椅1,参照图1至图5,其折叠机构主要包括扶手11、前支杆12、后支杆13、背杆14及外交叉杆15,其中,扶手11与连接前支杆12上端121和后支杆13上端131的连接块111相接,扶手11末端112与背杆14相接,前支杆12的末端122以铆钉123与外交叉杆15的上端151约五分之二处连接,后支杆13末端132与后脚杆16上的连接块161连接,背杆14为一下部向前弯折的弯杆,于近中部与后脚杆16上的固定块162连接,背杆14的末端141与一滑块152相接,而滑块152套设于外交叉杆15上。欲调整椅背倾斜度时,参照图3先将扶手11上提,后将扶手11拉前或推后,使连接块111进入扶手11下端的另一凹槽113,此时后支杆13末端的连接块161或上或下,且背杆14由于扶手11的牵引,其角度可作适当调整,而背杆14末端141的滑块152可于外交叉杆15上滑动以配合背杆14角度的调整。而该折叠椅收折时,参照图4、图5。前述折叠椅有如下缺点首先,背杆14的末端插设于滑块152中,为了实现滑块152能带动背杆14末端在外交叉杆15上滑动,滑块152上的插孔153必须大于背杆14的管径,因此使用时不稳定,特别是长期使用后,更易因晃动而使构件受到磨损;其次,滑块152的滑动受到外交叉杆15交叉处154的限制,因而背杆14所能调节的角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叠椅椅背的调整机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折叠椅使用时不稳定、容易磨损、椅背所能调节的角度有限的缺点。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折叠椅椅背的调整机构,包括前伸缩杆和后伸缩杆,前伸缩杆和后伸缩杆之间通过一可折叠交叉连杆连接,交叉连杆由外交叉杆和内交叉杆于中部枢接而成,外交叉杆的顶端位于靠前侧,还包括扶手、背杆、牵引杆,扶手前端活动连接于前伸缩杆上端部,后端枢设于后伸缩杆上端部,背杆包括上背杆和下背杆,上背杆下端固设有一套筒,下背杆上端部活动插设于该套筒内,该套筒可转动连接于后伸缩杆上部,下背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滑设于外交叉杆上,扶手上可滑动套设有一调整滑件,该调整滑件下方设有一调整扣件,扶手下方排列有若干可与调整扣件配合的固定孔,牵引杆的上端枢设于调整滑件上,下端枢设于下背杆上。欲调整椅背角度时,按动调整扣件,使其脱离扶手下方的固定孔,将调整滑件向前推动,使调整扣件配合于另一固定孔内,牵引杆上端随调整滑件向前,其下端拉动下背杆沿外交叉杆向上向前滑动,下背杆可于上背杆下方的套筒内上下滑动,使下背杆伸长或缩短,同时,下背杆带动该套筒转动,上背杆与随之转动,从而使椅背的倾斜度得到调节。另外,收折时将扶手前端与前伸缩杆上端分离,前伸缩杆和后伸缩杆互相靠拢,各杆件也向中央靠拢,以收折成束状。前述扶手外周面两侧设有沿长度方向的滑槽,调整滑件内周面设有与该滑槽配合的凸条。前述的外交叉杆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其上下两侧面靠外位置分别设有一凸条,另有一滑件可滑动地包裹于该两凸条外,下背杆的下端部枢接于该滑件上。该滑件的滑动不受外交叉杆和内交叉杆连接处的限制,因而椅背倾角调整幅度较大。且下背杆通过滑件与外交叉杆进行连接,不会产生晃动,使用时更加稳固。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椅背倾角可调整的幅度大,可调整为躺椅;二,使用稳固,不会产生晃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折叠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折叠椅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折叠椅前支杆、后支杆与扶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折叠椅后脚杆收折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折叠椅收折后的侧面图;图6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扶手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扶手仰视图;图10为本技术上背杆、下背杆和后伸缩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下背杆和外交叉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椅背调整动态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两前伸缩杆的收合动态图;图14为本技术两后伸缩杆的收合动态图;图15为本技术收折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调整为躺椅的动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6至图16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6和图7,为采用本技术椅背调整机构的折叠椅2,该折叠椅2左右结构对称,左右两侧均为本技术的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包括前伸缩杆26和后伸缩杆27,前伸缩杆26和后伸缩杆27之间通过一可折叠交叉连杆连接,交叉连杆由外交叉杆25和内交叉杆250于中部枢接而成,外交叉杆25外于内交叉杆250的外侧,外交叉杆25的顶端位于靠前侧,即外交叉杆25位于由前上至后下的方向上。该调整机构还包括扶手211、背杆、牵引杆22,扶手211前端活动连接于前伸缩杆26上端部,后端枢设于后伸缩杆27上端部。背杆包括上背杆23和下背杆24,上背杆23下端固设有一套筒231,参照图10,下背杆24上端部活动插设于该套筒231内,该套筒231通过一短圆杆233、铆钉235可转动连接于后伸缩杆27上部的枢接部234;参照图11,外交叉杆25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其上下两侧面靠外位置分别设有一凸条251,另有一滑件252可滑动地包裹于该两凸条251外,下背杆24的下端部通过一方形块243和一短圆轴244枢接于该滑件252上。扶手211上可滑动套设有一调整滑件214,参照图8,扶手211外周面两侧设有沿长度方向的滑槽212,调整滑件214内周面设有与该滑槽212配合的凸条,因而调整滑件214可于扶手211上滑动,但不可相对转动。该调整滑件214下方设有一调整扣件215,参照图9,扶手211下方排列有若干可与调整扣件215配合的固定孔213。调整滑件214下方还设有凸耳216,下背杆24上固设有一固定块241,固定块241上设有凸耳242,牵引杆22的上端221枢设于调整滑件214下方的凸耳216上,下端222枢设于下背杆24固定块241的凸耳242上。参照图12,欲调整椅背角度时,按动调整扣件216,使其脱离扶手211下方的固定孔213,将调整滑件214向前推动,使调整扣件216配合于另一固定孔213内,牵引杆22上端221随调整滑件214向前,其下端222拉动下背杆24沿外交叉杆25向上向前滑动,下背杆24可于上背杆23下方的套筒231内上下滑动,使下背杆24伸长或缩短,同时,下背杆24带动该套筒231转动,上背杆23与随之转动,从而使椅背的倾斜度得到调节。另外,收折时参照图13至图15,将扶手211前端与前伸缩杆26上端分离,前伸缩杆26和后伸缩杆27互相靠拢,各杆件也向中央靠拢,以收折成束状。参照图16,由于滑件252的滑动不受外交叉杆25和内交叉杆250连接处253的限制,可以通过该连接处253,因而椅背倾角调整幅度较大,可以调整为躺椅。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折叠椅椅背的调整机构,包括前伸缩杆和后伸缩杆,前伸缩杆和后伸缩杆之间通过一可折叠交叉连杆连接,交叉连杆由外交叉杆和内交叉杆于中部枢接而成,外交叉杆的顶端位于靠前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手、背杆、牵引杆,扶手前端活动连接于前伸缩杆上端部,后端枢设于后伸缩杆上端部,背杆包括上背杆和下背杆,上背杆下端固设有一套筒,下背杆上端部活动插设于该套筒内,该套筒可转动连接于后伸缩杆上部,下背杆的下端部可转动地滑设于外交叉杆上,扶手上可滑动套设有一调整滑件,该调整滑件下方设有一调整扣件,扶手下方排列有若干可与调整扣件配合的固定孔,牵引杆的上端枢设于移动调整滑件上,下端枢设于下背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高山
申请(专利权)人:陈高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