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运送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789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流运送车,包括车体和与车体连接用于装载货物的车厢,所述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均设置有用于导风的凹槽,所述车厢上开设有通风口,车厢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通风装置、制冷装置、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车厢内温度,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或关闭,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时,风经过凹槽的导向穿透车厢,对车厢进行通风或制冷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车厢温度高时,可以对车厢进行通风,在车厢温度较高时,可以对车厢进行制冷,实时车厢温度对车厢进行不同方式控制,使货物保持最佳状态。

A kind of logistics transport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流运送车
本技术涉及物流运输
,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流运送车。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网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物流业务呈高速增加趋势,物流、快递运输车辆多为封闭结构厢式车,物流车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车厢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造成车厢内温度过高,尤其是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某些货物会因温度过高而变质,且车厢内由于货物众多会产生异味,货物容易受到异味的污染,降低货物的质量。中国专利号为200920160199.9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通风装置,用于散货集装箱,包括内部通风装置,其一端位于所述箱体的外部,其另一端大体位于所述箱体的中部,当集装箱运送的货物的自燃点较低或者对温度有特殊要求时,在运输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开设于侧壁的通风窗对表面的货物进行通风,还能够通过大体位于箱体中心位置的内部通风装置对中部的货物进行通风和降温,虽然该技术降低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改善了通风效果,防止了货物发生自燃或者腐烂变质,提高了散货集装箱的安全性能,但其只对集装箱进行通风处理,不能根据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车厢的环境条件进行调节,且通风口在进行通风时,厢体内堆满货物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影响到风量的循环,导致回风不畅,进一步导致出风量明显减小,甚至停止出风,通风作用不明显,不能使货物保持最佳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根据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车厢的环境条件进行调节,且通风口在进行通风时,厢体内堆满货物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影响到风量的循环,导致回风不畅,进一步导致出风量明显减小,甚至停止出风,通风作用不明显,不能使货物保持最佳状态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物流运送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物流运送车,包括车体和与车体连接用于装载货物的车厢,所述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均设置有用于导风的凹槽,所述车厢上开设有通风口,车厢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通风装置、制冷装置、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车厢内温度,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或关闭,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时,风经过凹槽的导向穿透车厢,对车厢进行通风或制冷控制。进一步的,所述通风装置通风扇,所述通风扇包括扇叶和第一驱动电机,所述扇叶设置于通风口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通风扇工作。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空调,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制冷空调工作。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器至少包括三个,分布在车厢的前部、中部和后部。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器包括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检测信号至少包括两种,分别车厢内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或在车厢内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发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用于为散热系统供电。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5mm~30mm。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宽度为15mm~30mm。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物流运送车,车厢内设置有导风的凹槽、散热系统,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或关闭,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时,风经过凹槽的导向穿透车厢,对车厢进行通风或制冷控制,在车厢温度高时,可以对车厢进行通风,在车厢温度较高时,可以对车厢进行制冷,实时车厢温度对车厢进行不同方式控制,使货物保持最佳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物流运送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物流运送车侧视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物流运送车打开后车门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系统结构框图;图5为本技术通风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图3所示,一种物流运送车,包括车体1和与车体1连接用于装载货物的车厢2,所述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均设置有用于导风的凹槽3,凹槽3的深度范围为15mm~30mm,凹槽3的宽度范围为15mm~30mm,在本实施例中,车厢内壁、车厢门上的凹槽深度为20mm,宽度15mm,这样货物堆放即使紧贴车厢内壁,依然不会影响凹槽内的走风,车厢地板的凹槽为导轨式,凹槽的深度为25mm,宽度20mm,在货物堆满的情况下,底部可正常走风,所述车厢上开设有通风口4,车厢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5,如图4所示,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控制器51、与控制器51信号连接的通风装置52、制冷装置53、温度检测器54、供电电源55,供电电源55为散热系统供电,所述温度检测器54检测车厢内温度,控制器51根据温度检测器54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置52或制冷装置53启动或关闭,通风装置52或制冷装置53启动时,风经过凹槽3的导向穿透车厢,对车厢进行通风或制冷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器至少包括三个,分别分布在车厢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温度检测器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对车厢内温度进行检测,满足车厢内不同位置温度的检测,三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最高温度作为车厢的环境温度,温度检测器54的检测信号分别在车厢内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或在车厢内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发出;如图5所示,通风装置52包括通风扇521,所述通风扇包括扇叶5211和第一驱动电机5212,所述扇叶5211设置于通风口4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212与控制器51信号连接,根据温度检测器54的检测信号控制通风扇工作;制冷装置53为制冷空调,设置于车厢2内,根据温度检测器54的检测信号控制制冷空调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如下:物流运送车在行驶过程中,三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车厢前部、中部、后部的温度,发送检测信号至控制器5,三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最高温度作为车厢内的温度,当车厢内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例如达到35℃时,控制器5驱动第一驱动电机,进而控制扇叶5211转动,对车厢进行通风散热,使厢体内部整体迅速降温,促进箱体内外空气的流通,且风从通风口进入时,经过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的凹槽,对车厢内壁进行散热,保证车厢内风的循环,无温差,使满车货物都得到很好的低温保障,当车厢内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例如达到45℃时,控制器5关闭通风装置,启动制冷空调对车厢散热,使厢体内部整体迅速降温,风从制冷空调出风口吹出,经过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的凹槽,对车厢内壁进行散热,保证车厢内冷气全循环,无温差,使满车货物都得到很好的低温保障。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物流运送车,车厢内设置有导风的凹槽、散热系统,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流运送车,包括车体和与车体连接用于装载货物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均设置有用于导风的凹槽,所述车厢上开设有通风口,车厢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通风装置、制冷装置、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车厢内温度,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或关闭,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时,风经过凹槽的导向穿透车厢,对车厢进行通风或制冷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流运送车,包括车体和与车体连接用于装载货物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内壁、底板、车厢门均设置有用于导风的凹槽,所述车厢上开设有通风口,车厢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通风装置、制冷装置、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车厢内温度,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相应控制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或关闭,通风装置或制冷装置启动时,风经过凹槽的导向穿透车厢,对车厢进行通风或制冷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运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通风扇,所述通风扇包括扇叶和第一驱动电机,所述扇叶设置于通风口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通风扇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运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空调,根据温度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制冷空调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荣桓赖燕辉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路成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