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冷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6660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包括: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接触结构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设置于接触结构之上、供对冷却液制冷的制冷结构;装设于制冷结构之上、供对制冷结构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以及转动连接于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将接触结构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冷却液与钢筋之间产生热量交换以实现对钢筋的降温,制冷结构从冷却液吸收热量并传递给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从制冷结构吸收热量并传递到外界空气,进而达到不断地从钢筋吸收热量并排出到外界的可持续的降温效果,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保障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Steel bar cooling device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冷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指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时经常需要在昼间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作业。但是在昼间的强烈的日照作用下,钢筋的温度会升高,使得混凝土入模温度升高,从而对混凝土浇筑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现有的混凝土降温措施是在混凝土表面洒水,但是在混凝土搅拌完成后若采用洒水降温,就会导致积水混入混凝土中,将会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钢筋温度的钢筋冷却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钢筋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混凝土降温措施会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包括: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置于所述接触结构之上、供对所述冷却液制冷的制冷结构;装设于所述制冷结构之上、供对所述制冷结构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以及转动连接于所述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灌注有冷却液的接触结构、制冷结构、散热结构以及转动连接于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将接触结构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冷却液与钢筋之间产生热量交换以实现对钢筋的降温,制冷结构从冷却液吸收热量并传递给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从制冷结构吸收热量并传递到外界空气,进而达到不断地从钢筋吸收热量并排出到外界的可持续的降温效果,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保障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接触结构为冷却盒,所述冷却盒的底面对应所述钢筋的接触面设有与所述钢筋相适配的凹槽。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凹槽处贴设有导热垫。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冷却盒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高出于所述冷却盒的顶面以于所述冷却盒的顶面形成一容置槽;所述制冷结构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制冷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接触结构之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之上的制冷片、放置于所述第一制冷片之上的第二绝缘层以及贴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的第二导热层;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支撑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结构的底面与所述制冷结构的顶面之间贴设有第三导热层。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制冷结构顶面的风扇。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对应所述风扇设置的散热管件;所述散热管件中并列设置有若干个孔道。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罩设在所述散热结构上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结构和所述接触结构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上转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握持部;所述防护盖上对应所述风扇开设有通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的钢筋冷却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接触结构贴合于所述钢筋上,通过推动握持部使得所述接触结构沿着钢筋的设置方向移动对钢筋进行降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接触结构的分解状态的三维透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制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风扇基座和散热管件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供电结构和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冷却钢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并通过设置灌注有冷却液的接触结构、制冷结构、散热结构以及转动连接于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将接触结构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冷却液与钢筋之间产生热量交换以实现对钢筋的降温,制冷结构从冷却液吸收热量并传递给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从制冷结构吸收热量并传递到外界空气,进而达到不断地从钢筋吸收热量并排出到外界的可持续的降温效果,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保障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参阅图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钢筋冷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包括: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1、设置于接触结构1之上的制冷结构2、装设于制冷结构2之上的散热结构3、供电结构4、转动连接于散热结构3之上的握持部5以及防护盖6。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接触结构1进行具体说明。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接触结构1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较佳地,接触结构1为冷却盒11,冷却盒11的底面对应钢筋的接触面设有与钢筋相适配的凹槽111,凹槽111处贴设有导热垫12,具体的,为了增加与钢筋的贴合面积将凹槽111设置为半圆柱状。导热垫12贴设于凹槽111处并沿着凹槽111的周边固定连接于冷却盒11的底面,并在位于冷却盒11两侧面的凹槽111处向上翻折并固定于冷却盒11的两侧面。具体的,导热垫12为抗撕裂软性硅胶导热垫12,在冷却液的液体压力的作用下,导热垫12会发生形变,而且当导热垫12与钢筋接触时导热垫12的形变将增大,从而增加了导热垫12与钢筋的贴合面积,导热垫12与钢筋充分接触使得钢筋和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更加顺畅迅速。参见图2,进一步的,冷却盒11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侧板14,侧板14高出于冷却盒11的顶面以于冷却盒11的顶面形成一容置槽,制冷结构2放置并限位于容置槽中,制冷结构2的顶面与侧板14的顶面相平齐。具体的,侧板14通过焊接固定于冷却盒11的两侧面上,侧板14的底面与冷却盒11的底面相平齐。较佳地,制冷结构2与冷却盒11的顶面之间贴设有第一导热层13,第一导热层13为导热硅脂,第一导热层13使冷却盒11与制冷结构2更密切的贴合,提高了冷却盒11与制冷结构2之间的热量传递的效果和速度。当接触结构1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时,导热垫12将从钢筋传递来的热量再传递给冷却液,冷却液与钢筋之间产生热量交换以实现对钢筋的降温,冷却液再通过第一导热层13将热量传递给制冷结构2。以下结合图1和图3对制冷结构2进行具体说明。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制冷结构2供对冷却液制冷,制冷结构2包括设置于接触结构1之上的第一绝缘层21、设置于第一绝缘层21之上的制冷片23、放置于第一制冷片23之上的第二绝缘层22以及贴设于第二绝缘层22之上的第二导热层24,第一绝缘层21与第二绝缘层22之间支撑固定连接。制冷片23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n置于所述接触结构之上、供对所述冷却液制冷的制冷结构;/n装设于所述制冷结构之上、供对所述制冷结构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以及/n转动连接于所述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底部且供与预冷却的钢筋接触的接触结构,所述接触结构内部中空,且内部灌注有冷却液;
置于所述接触结构之上、供对所述冷却液制冷的制冷结构;
装设于所述制冷结构之上、供对所述制冷结构进行散热的散热结构;以及
转动连接于所述散热结构之上的握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结构为冷却盒,所述冷却盒的底面对应所述钢筋的接触面设有与所述钢筋相适配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处贴设有导热垫。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盒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高出于所述冷却盒的顶面以于所述冷却盒的顶面形成一容置槽;
所述制冷结构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接触结构之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之上的制冷片、放置于所述第一制冷片之上的第二绝缘层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启诚何嘉骏李舜张伟汤景祥曹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