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丹红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
,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法,具体为一种丹红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的方法。
技术介绍
丹红杨是中国林科院培育成功的新一代速生抗虫杨良种,其母本为美洲黑杨50号,父本为美洲黑杨36号,1991年人工控制授粉获得种子,经过苗期初选后,1994年在河南焦作营造家系林,1999年在苏北、豫北焦作市营造区试林,2001年选育成功,2003年底通过国家良种认定,2004年初被授予新品种保护权。丹红杨在焦作丹红杨种苗基地试验3年,经实地观测,丹红杨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生长快。基地试验林3年生胸径达到19.7厘米,比中林46大3.8厘米,比107大3.3厘米,比2025大3.5厘米,相应的材积分别大67.3%、59.7%、62.8%。焦作丹红杨种苗基地6年生丹红杨比107材积大49.4%(丹红杨平均胸径34厘米,平均单株材积0.78m3,107平均胸径24.5厘米,平均单株材积0.3370m3,丹红杨材积大79.4%)。r>(二)干形通直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丹红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用无菌苗培养基培养丹红杨幼苗获得叶片,培养温度25℃,每天光照16小时;/n2)将含有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PtCLE的农杆菌EHA105单克隆于含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YM培养基上划线培养,将农杆菌菌体置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乙酰丁香酮制得侵染液;/n3)将叶片横向剪2-3刀,剪开的幅度为叶片的三分之二宽度,添加侵染液进行浸染,用滤纸吸干叶片上残留的侵染液,叶片移至共培养基上培养;/n4)将叶片转入筛选培养基培养,将生成的不定芽移入壮苗培养基继续培养;/n5)选取健壮的不定芽,移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丹红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用无菌苗培养基培养丹红杨幼苗获得叶片,培养温度25℃,每天光照16小时;
2)将含有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PtCLE的农杆菌EHA105单克隆于含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YM培养基上划线培养,将农杆菌菌体置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乙酰丁香酮制得侵染液;
3)将叶片横向剪2-3刀,剪开的幅度为叶片的三分之二宽度,添加侵染液进行浸染,用滤纸吸干叶片上残留的侵染液,叶片移至共培养基上培养;
4)将叶片转入筛选培养基培养,将生成的不定芽移入壮苗培养基继续培养;
5)选取健壮的不定芽,移入生根培养基,根系形成后将幼苗移入生长培养基,待根系发达,苗长到6cm以上时进行移栽;
所述的液体培养基为:WPM+6BA0.1mg/L+TDZ0.001mg/L+KT1.0mg/L+蔗糖30g/L+琼脂7g/L,pH5.8。
所述的共培养基为:WPM+6BA0.1mg/L+TDZ0.001mg/L+KT1.0mg/L+蔗糖30g/L+琼脂7g/L+乙酰丁香酮100μmol/L,pH5.8。
所述的筛选培养基为:WPM+6BA0.1mg/L+TDZ0.001mg/L+KT1.0mg/L+蔗糖30g/L+琼脂7g/L+卡那霉素20mg/L+头孢霉素300mg/L,pH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丹红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仁英,乔桂荣,邱文敏,蒋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