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676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底壳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该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放油管、球阀和永磁铁。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有放油孔,放油管安装在油底壳本体上,且放油管内的放油通道与放油孔连通,球阀设置于放油管上,球阀用于控制放油通道的开度;永磁铁设置于放油管上,且永磁铁位于球阀和放油孔之间。通过球阀控制放油通道的开度,可以在放油时对机油的流速进行控制,可防止机油飞溅,通过在球阀和放油孔之间设有永磁铁,可以将机油中混杂的铁屑吸附,相比现有技术,不会导致球阀损坏。发动机包括上述油底壳。

An oil pan an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油底壳
,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油底壳的放油孔通常通过螺塞封堵,不仅在放机油时无法控制机油的流量,使机油存在随时飞溅的隐患,而且过于麻烦。经常拆卸螺塞,对油底壳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如果油底壳内部螺纹损坏,油底壳就会损坏,无法再次使用。对此,现有技术中给出了通过在放油孔处设置球阀,通过球阀来控制放油的快慢,但是由于机油中包含铁屑杂质,在放油过程中,铁屑容易进入到球阀阀芯和阀壁之间,导致球阀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油底壳在采用球阀进行调节流量时,球阀容易被机油中混杂的铁屑损坏的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有放油孔;放油管,所述放油管安装在所述油底壳本体上,且所述放油管内的放油通道与所述放油孔连通;球阀,所述球阀设置于所述放油管上,所述球阀用于控制所述放油通道的开度;永磁铁,所述永磁铁设置于所述放油管上,且所述永磁铁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n油底壳本体(1),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底部设有放油孔(11);/n放油管(2),所述放油管(2)安装在所述油底壳本体(1)上,且所述放油管(2)内的放油通道与所述放油孔(11)连通;/n球阀(3),所述球阀(3)设置于所述放油管(2)上,所述球阀(3)用于控制所述放油通道的开度;/n永磁铁(4),所述永磁铁(4)设置于所述放油管(2)上,且所述永磁铁(4)位于所述球阀(3)和所述放油孔(11)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底壳本体(1),所述油底壳本体(1)的底部设有放油孔(11);
放油管(2),所述放油管(2)安装在所述油底壳本体(1)上,且所述放油管(2)内的放油通道与所述放油孔(11)连通;
球阀(3),所述球阀(3)设置于所述放油管(2)上,所述球阀(3)用于控制所述放油通道的开度;
永磁铁(4),所述永磁铁(4)设置于所述放油管(2)上,且所述永磁铁(4)位于所述球阀(3)和所述放油孔(1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铁(4)嵌设于所述放油管(2)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铁(4)呈环状,所述放油通道呈台阶状,所述放油通道包括具有较大内径的第一孔(211)和具有较小内径的第二孔(221),所述第一孔(211)与所述放油孔(11)连通且所述第一孔(211)位于所述第二孔(221)上方,所述永磁铁(4)的外径和所述第一孔(211)的孔径相匹配,所述永磁铁(4)位于所述第一孔(211)内,所述球阀(3)设置于所述第二孔(221)的管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油管(2)包括连接的第一管体(21)和第二管体(22),所述第一孔(211)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21),所述第二孔(221)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22),所述第一管体(21)的壁厚和所述第二管体(22)的壁厚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21)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管体(22)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管体(21)和所述第二管体(22)螺接。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强楚克森于佃义陈国忠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