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2365467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黄芪20‑40、附子6‑12、当归9‑15、丹参20‑40、葛根10‑20、川芎9‑15、夏枯草9‑15、白蒺藜9‑15、白芥子10‑20、制大黄6‑12。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前述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基于内病外治的理论,通过临床实践证实可保护腹膜透析患者的残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dialysis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腹膜透析作为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目前已有超过20万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选择其来维持生命,约占全球透析人口的11%,且每年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残余肾功能(ResidualRenalFunction,RRF)是指肾组织受损后尚健存肾组织的滤过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有多项研究指出,残肾功能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残肾肾小球滤过率每增加5L/(WK/1.73m2),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2%,若每天增加250ml尿量,死亡率则降低36%。现代医学对于残肾功能的保护,主要是从影响残肾功能的因素入手,以对症支持为主,尚缺乏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在保护腹透患者的残肾功能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前期申请人进行的临床实验已证实中药汤药可有效保护腹透患者的残肾功能。但在临床中发现,透析患者由于需要对液体的摄入量进行控制;且他们常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用于腹透治疗,对于煎煮药物缺乏耐心。因此,临床中患者常不能坚持长时间口服中药汤剂,使得中药干预治疗腹透这种确有疗效的治疗方式无法广泛推广使用,需要寻找一种更简便、有效的中药干预治疗手段。穴位贴敷法为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自古以来在防病治病,扶正祛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其法更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经济实惠,使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输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具有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且对药物的作用有相当高的敏感性。穴位贴敷疗法正是通过特定部位用相应药物刺激的直接作用,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来间接影响全身,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能克服中药汤药增加腹透患者液体摄入量,且煎煮方法繁琐的缺点。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希望能提供一种无明显毒副作用,又能够明确保护腹透患者残肾功能的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从而增强腹透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希望提出前述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医药用途。虽然慢性肾脏病的种类众多,表现各异,可归属于多种病证中。但临床研究发现一旦患者进入透析期后则大致的中医证型趋于统一,主证以正虚证为主,主要累及脾、肾两脏,以气虚、阳虚多见;而兼证则以湿浊、血瘀为主。本穴位贴敷中药组成中,以黄芪、附子为君药,健脾温肾、益气利水;现代医学认为黄芪、附子等补益药物均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有效防止及延缓肾脏老化。其次,“久病入络,久漏宜通”,方中川芎、葛根、丹参以活血化瘀,通络宣痹。现代药理学证实丹参等活血药物具有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抗纤维化、改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作用。除此以外,由于大多患者临床可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的症状,这是由于水不涵木、化火动风。因此,佐以夏枯草、炒蒺藜疏肝、祛风。制大黄具有增加胃肠道排泄毒素,改善代谢的作用。上述药物共奏“健脾益肾、活血祛风”之效。申请人前期选择所在单位维持性PD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保护RRF,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补肾健脾方(黄芪、川芎、黄精、葛根、白术等)。结果治疗24周后中药组及对照组的尿量、残肾Kt/V(尿素清除指数)、残肾Ccr(肌酐清除率)及rGFR(残肾肾小球滤过率)均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中药组相比,对照组残肾Ccr以及rGFR的降低更显著(P<0.05),尿量、残肾Kt/V的降低数值更大,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48周时两组的尿量、残肾Kt/V、残肾Ccr及rGFR均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中药组相比,对照组尿量、残肾Kt/V、残肾Ccr以及残肾rGFR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组间比较,24周及48周时中药组及对照组的总Kt/V、总Ccr均无显著性差异,但24周及48周时中药组的每日腹透液用量均少于对照组,且在48周达到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表明内服补肾健脾方对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RRF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能会减少达到充分透析所需的每日腹透液用。在选穴方面,肾俞是肾之背俞穴,乃肾气输注之所;是临床治疗肾脏病的常用穴位之一。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腧穴、原穴,古代医家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故肾脏病当取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其功效:滋肾阴、壮肾阳、益肾精、纳肾气。肓俞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为足少阴、冲脉之会。《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载:“……肓俞。谓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肓俞内循三焦油膜,而三焦总司人体气化,为气机之枢纽。肓俞穴为肾经要穴,具有利尿通淋、化湿利浊、补肾阳,温脾以驱中下焦之湿浊之效。本实验选取以上三个穴位,意在温补脾肾,益气活血。由此,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创新点在于,其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黄芪20-40、附子6-12、当归9-15、丹参20-40、葛根10-20、川芎9-15、夏枯草9-15、白蒺藜9-15、白芥子10-20、制大黄6-12。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前述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药并将原料药混合均匀,研磨成粉,过筛,加甘油,顺时针搅拌,调配成糊状,无水渗出,制成大小约1.5cm*1.5cm,厚约2mm左右球状药饼。根据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药饼压扁,敷贴于肾俞、肓俞、太溪穴,医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随后的试验例将证明,本专利技术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显示:本专利技术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的穴位贴敷外治法较传统中药汤药内服法,在对腹透患者残肾功能保护,改善临床症状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疗效相当;在营养指标方面,更优于中药汤药,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证实了本专利技术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在保护腹透患者残肾功能方面具有明确的有效性,从而制定出更简便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延缓残肾功能的丧失,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称取黄芪20g、附子6g、当归9g、丹参20g、葛根10g、川芎9g、夏枯草9g、白蒺藜9g、白芥子10g、制大黄6g。把这10味原料药混合均匀,研磨成粉,过筛,加甘油,顺时针搅拌,调配成糊状,无水渗出,制成大小约1.5cm*1.5cm,厚约2mm左右球状药饼。实施例2称取黄芪40、附子12g、当归15g、丹参40g、葛根20g、川芎15g、夏枯草15g、白蒺藜15g、白芥子20g、制大黄12g。把这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黄芪20-40、附子6-12、当归9-15、丹参20-40、葛根10-20、川芎9-15、夏枯草9-15、白蒺藜9-15、白芥子10-20、制大黄6-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黄芪20-40、附子6-12、当归9-15、丹参20-40、葛根10-20、川芎9-15、夏枯草9-15、白蒺藜9-15、白芥子10-20、制大黄6-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的重量配比为:黄芪20、附子6、当归9、丹参20、葛根10、川芎9、夏枯草9、白蒺藜9、白芥子10、制大黄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的重量配比为:黄芪40、附子12、当归15、丹参40、葛根20、川芎15、夏枯草15、白蒺藜15、白芥子20、制大黄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透患者穴位贴敷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的重量配比为:黄芪30、附子9、当归12、丹参30、葛根15、川芎12、夏枯草12、白蒺藜12、白芥子15、制大黄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透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佳张璐芸邓跃毅李交张先闻高洪志罗健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