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441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附属结构从车站主体的主体结构侧墙接入,主体结构侧墙与附属结构顶板、主体结构中板与附属结构底板以及主体结构侧墙与附属结构侧墙的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横穿两侧的水平的钢板止水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结构侧墙设计为企口,预留出钢板止水带设置空间,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增设钢板止水带,形成外包防水+钢板止水带+注浆管+止水条的防水措施,可以起到防水与堵漏的双重功效,有效防止地下水渗漏,从而降低后期堵漏费用及运营风险。

A waterproof structure used fo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ain body and auxiliary parts of open cut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
本技术属于地铁工程的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地铁工程多处于地下,受地下水影响极大,防水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影响因素多,防水施工不易控制,地铁渗、漏水现象较为普遍。地铁渗漏水对地铁建设及运营影响巨大,一方面地铁渗漏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补,增加地铁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地铁渗漏水影响地铁使用寿命,影响乘车环境,给车站带来质量隐患;地铁开通运营期间渗漏水产生庞大的维修费用,增加地铁运营成本。地铁防水控制成为地铁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地铁的防水理念基本为“结构自防水为主,外包防水为辅”,即以结构主体防水混凝土为主要防水手段,以卷材、涂料等全外包防水为辅助手段,在结构薄弱点(结构缝、预留件处、结构变换处等)采取加强防水手段。施工缝作为结构薄弱点极易发生渗漏水,而根据调查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接口处更是渗漏水的“重灾区”,该位置因建设时序不同存在新旧混凝土搭接问题,且受围护桩的影响,一般防水做法主要为遇水膨胀止水胶和预埋注浆管作为防水措施。但遇水膨胀止水胶为非定型防水材料,现场施工中挤出、厚度不均匀、基面清理不干净、遇水提前膨胀等问题都影响到接缝防水效果;预留注浆管也经常出现埋深不到位,注浆管不通畅等问题,且附属结构地基承载力不均匀等均会降低变形缝处防水能力,最终导致结构出现渗漏水。由此可见,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接口处传统的防水做法存在诸多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通过优化接口结构做法,加设钢板止水带,加强防水措施从而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渗漏。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附属结构从车站主体的主体结构侧墙接入,主体结构侧墙与附属结构顶板、主体结构中板与附属结构底板以及主体结构侧墙与附属结构侧墙的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横穿两侧的水平的钢板止水带。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注浆导管,注浆导管一端位于车站主体中,另一端位于附属结构中并接入该处的注浆管中。附属结构接入车站主体的衔接处外壁铺设有防水卷材。车站主体侧的防水卷材和附属结构侧的防水卷材分开铺设,并互相搭接。三类接缝处的端面上均涂覆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三类接缝处的附属结构侧均设置有止水条。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将结构侧墙设计为企口,预留出钢板止水带设置空间。2、本技术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增设钢板止水带,形成外包防水+钢板止水带+注浆管+止水条的防水措施,可以起到防水与堵漏的双重功效,有效防止地下水渗漏,从而降低后期堵漏费用及运营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横剖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车站侧墙与附属侧墙接头防水构造;图3是本技术的车站中板与附属底板接头防水构造;图4是本技术的车站顶板与附属顶板接头防水构造;图中,1-主体结构中板,2-主体结构侧墙,3-主体结构顶板,4-防水卷材,5-钢板止水带,6-注浆导管,7-注浆管,8-止水条,9-附属结构顶板,10-附属结构底板,11-附属结构侧墙,1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13-车站主体,14-附属结构(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附属结构14从车站主体13的主体结构侧墙2接入,采用侧墙预留构造做法的方式。主体结构侧墙2与附属结构顶板9、主体结构中板1与附属结构底板10以及主体结构侧墙2与附属结构侧墙11的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横穿两侧的水平的钢板止水带5。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注浆导管6,注浆导管6一端位于车站主体13中,另一端位于附属结构14中并接入该处的注浆管7中。附属结构14接入车站主体13的衔接处外壁铺设有防水卷材4。车站主体13侧的防水卷材4和附属结构14侧的防水卷材4分开铺设,并互相搭接。三类接缝处的端面上均涂覆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12。三类接缝处的附属结构14侧均设置有止水条8。具体施做过程如下:首先进行主体围护桩施工,开挖基坑,架设支撑,挖至基坑底后,施工完成主体结构的底板、侧墙、中板、顶板的施工,同时施做防水卷材4;在施工主体结构侧墙2的同时预埋钢板止水带5、注浆导管6、注浆管7,完成上述步骤后,恢复主体结构上方路面,及完成主体结构的施工。接下来进行附属结构施工,施工附属围护桩,开挖基坑,边撑边挖至坑底,破除接口处位围护桩,在接口处施工缝处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12,埋设止水条8,然后施工附属结构的底板、侧墙、顶板,同时完成附属结构的防水卷材4的施工及与主体结构预留部分防水卷材4的搭接,最后恢复路面,完成整个地铁车站结构的施工。本技术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n附属结构(14)从车站主体(13)的主体结构侧墙(2)接入,主体结构侧墙(2)与附属结构顶板(9)、主体结构中板(1)与附属结构底板(10)以及主体结构侧墙(2)与附属结构侧墙(11)的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横穿两侧的水平的钢板止水带(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附属结构(14)从车站主体(13)的主体结构侧墙(2)接入,主体结构侧墙(2)与附属结构顶板(9)、主体结构中板(1)与附属结构底板(10)以及主体结构侧墙(2)与附属结构侧墙(11)的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横穿两侧的水平的钢板止水带(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三类接缝处均设置有注浆导管(6),注浆导管(6)一端位于车站主体(13)中,另一端位于附属结构(14)中并接入该处的注浆管(7)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车站主体与附属连接处的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华张雄雄戴志仁刘亚南马振庭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