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085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包括框架及由框架的顶部向上拱起的贴合架,框架包含沿竖直方向呈间隔开层状排列的支撑座及与支撑座固定在一起的立柱,支撑座具有沿水平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贴合架的顶面具有弧形的贴合面,贴合面的中心线沿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适用于在风电塔筒倒运时与叉车配合使用,叉柱穿进中空结构后,叉车使该支架进入塔筒内并使贴合面与塔筒内表面贴合从而继续提升塔筒,叉车即可将塔筒移走,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具有效率高、要求低、成本低、方便塔筒倒运、结构简单的优点。

Support for transport of wind power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塔筒制造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
技术介绍
海上风电塔筒是支撑高空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设备,高度一般有80米左右,分为4段,每段由2.5米左右高单节筒体组对而成。一套风电塔筒约有35节单节筒体组对焊接而成。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海上风电塔筒单节筒体数量多,直径大,经过焊接、校圆、无损检测等多道工序方可进行整段组对。而车间面积小,各工序进度及位置不同,必然会出现单节筒体积压的情况,必须将单节筒体转移到车间外空闲地方,故单节筒体转移频繁。单节筒体在起重设备区域内时,使用车间起重设备。而门机调运来回花费时间长,对于紧张的生产车间,在等待和运输过程中花费时间过长,影响生产节奏。工期紧张起重设备使用频繁或不在起重设备区域内时需要运输车辆移动式起重设备进行转移,这种设备效率低、转移慢、要求高、成本高,需多人配合完成,且还需购买移动起重设备。因此,急需要一种效率高、要求低、成本低且方便塔筒倒运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率高、要求低、成本低且方便塔筒倒运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包括框架及由所述框架的顶部向上拱起的贴合架,所述框架包含沿竖直方向呈间隔开层状排列的支撑座及与所述支撑座固定在一起的立柱,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水平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所述贴合架的顶面具有弧形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的中心线沿所述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布置。较佳地,所述立柱支撑于两相邻所述支撑座之间,所述贴合架位于最上方的支撑座上,所述立柱还沿竖直方向与所述中空结构对齐。较佳地,所述立柱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的四周外,所述贴合架位于所述立柱的顶部。较佳地,所述贴合架在垂直于所述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的平面上的的截面为环形面。较佳地,所述贴合架的贴合面上设有缓冲垫。较佳地,所述贴合架与最上方的所述支撑座之间还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版呈竖直布置。较佳地,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立柱之间设有加强筋。较佳地,所述框架为方体框架,所述中空结构的横截面为方形。较佳地,所述贴合架、支撑座及所述立柱三者焊成一体。较佳地,所述贴合架为至少两个,所述贴合架沿所述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呈间隔开的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适用于在风电塔筒倒运时与叉车配合使用,借助支撑座及其中空结构,叉车的叉柱根据塔筒的高度即塔筒的直径选择性地穿插进其中之一的支撑座的中空结构内,叉车提升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并转移至风电塔筒内;又由于贴合架架由框架的顶部向上拱起,且贴合架的顶面设有用于与塔筒的内表面相贴合的弧形的贴合面,故当叉车带动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上升至贴合架的贴合面与塔筒的内表面贴合时,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便与塔筒的抵接,叉车继续提升本技术的支架便可使得塔筒离开地面,叉车便可通过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将塔筒从车间倒运。故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与升降移动小车配合使用时,具有效率高、要求低、成本低、方便塔筒倒运、结构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与塔筒相贴合且叉车的叉柱穿插进中空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100适用于与升降移动小车配合使用,例如叉车(图中未示),图1展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100与叉车配合使用的场合,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至图5,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100包括框架10及由框架10的顶部向上拱起的贴合架1,框架10包含沿竖直方向呈间隔开层状排列的支撑座3及与支撑座3固定在一起的立柱2,支撑座3具有沿水平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31,贴合架1的顶面具有弧形的贴合面11,贴合面11的中心线沿所述中空结构31的贯穿方向布置。借助贴合面11,使得在叉车带动支架100接近塔筒200时,贴合架1在接近过程中减少对塔筒200的碰撞,从而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从而使得贴合架1及塔筒200避免碰撞及磨损,从而提高两者的寿命。请参阅图1,中空机构31用于与叉车的叉柱300对插配合,叉柱300插进中空结构31后,叉车可带动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100实现升降移动。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具有沿前后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3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支撑座3具有沿左右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31,故不以此为限。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3可以为两个、四个或五个,从而根据塔筒200的直径大小,而使叉柱300选择性地插入支撑座3的中空结构31内。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立柱2支撑于两相邻支撑座3之间,借助立柱2,为支撑座3之间提供支承力。贴合架1位于最上方的支撑座3上,从而使得结构合理,方便与外界的塔筒200贴合。较优的是,立柱2还沿竖直方向与中空结构31对齐,从而使得立柱2及支撑座3受力均匀,在被叉车运送的过程不易被折断。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立柱2分别设于支撑座3的四周外,贴合架1位于立柱2的顶部,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框架10为长方体框架,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框架10为正方体框架,故不以此为限。中空结构31的横截面为方形,以与叉柱300的横截面形状吻合,当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中空结构的横截面与叉柱的横截面吻合即可,故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当叉柱300插进最上方的支撑座3的中空结构31时,叉柱300与贴合架1的距离最近,适用于塔筒200的直径较小的场合;当叉柱300插进最下方的的支撑座3的中空结构31时,叉柱300与贴合架1的距离最远,适用于塔筒200的直径较大的场合。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5,立柱2沿支撑座3的周向呈间隔开的布置,以更均匀地为支撑座提供支承力,从而使得本技术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100受力合理、使用寿命更长。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5,贴合架1在垂直于中空结构31的贯穿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为环形面,而塔筒200的内表面为圆柱面,故使得贴合架1更好地与塔筒200贴合,但不以此为限。贴合架1的贴合面11上设有缓冲垫12,借助缓冲垫12,使得贴合面11与塔筒200接触时,能够减少对塔筒200及贴合架1之间的摩擦与振动,从而加强了对塔筒200及支架100的保护。贴合架1与最上方的支撑座3之间还设有加强板4,加强板4呈竖直布置。借助加强板4,有助于贴合架1稳固地架设于最上方的支撑座3上,以帮助贴合架1与塔筒200抵接时,避免贴合架1被压断,从而提高贴合架1的强度以及使用寿命。举例而言,于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由所述框架的顶部向上拱起的贴合架,所述框架包含沿竖直方向呈间隔开层状排列的支撑座及与所述支撑座固定在一起的立柱,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水平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所述贴合架的顶面具有弧形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的中心线沿所述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由所述框架的顶部向上拱起的贴合架,所述框架包含沿竖直方向呈间隔开层状排列的支撑座及与所述支撑座固定在一起的立柱,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水平方向贯穿两侧的中空结构,所述贴合架的顶面具有弧形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的中心线沿所述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支撑于两相邻所述支撑座之间,所述贴合架位于最上方的支撑座上,所述立柱还沿竖直方向与所述中空结构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分别设于所述支撑座的四周外,所述贴合架位于所述立柱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塔筒运输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架在垂直于所述中空结构的贯穿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为环形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睿刚张威刘凯张萍段鹏凯李文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