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涉及变电站施工设备技术领域。该辅助装置包括主箱体,所述的主箱体上设置有四个夹爪,夹爪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夹紧组件。所述的主箱体内设置有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滑动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承托平台。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内转动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前端设置有导向块,且所述的调节块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导向块倾斜角度的行程调节组件。主箱体滑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的驱动块可驱动支撑杆升降。该装置能够实现模具与铜绞线之间的相对固定,操作更加简单,且能够保证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同轴度。
An auxiliary device for exothermic welding of copper str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变电站施工设备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放热焊接是一种简单、高效率、高质量的金属连接方法,放热焊接俗称火泥熔接。放热焊接是通过铝热反应所产生的高温使金属之间完全熔融,以达到高质量的熔接效果。该焊接工艺可实现铜、铁、铝、钢等金属的同种材料焊接以及异种材料焊接,达到分子结合。根据放热焊接的操作规程,在进行焊接时模具的母材插入孔应与铜绞线的外径紧密配合,没有余孔和偏缝,即铜绞线的轴线应用模具的母材插入孔同轴,否则容易出现不合格接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放热焊接铜绞线时,焊接接人员分别在模具两侧双手握紧铜绞线,通过人工固定保持两侧铜绞线与模具的母材插入孔同轴,以降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不合格率。该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人工控制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无法保证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同轴度,即使在焊接之初保证了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严格同轴,在焊接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错位,存在严重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第二,焊接过程至少需要三人配合,当进行十字型焊接时,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这一过程。另外,放热焊接必须使用特制的铸模来完成,铸模是采用耐高温、半永久性的石墨加工制造而成,这种模具能够承受金属熔化时的超高温,但是受到材料本身性质的限制,该模具的强度不高,容易发生磨损、碎裂。在传统的焊接方式中,由于放热焊接过程中铜绞线与模具不同轴的问题,会使模具和铜绞线之间存在应力,很容易造成模具的损坏,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平均一套模具仅能焊接50个焊点,无形中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模具与铜绞线之间的相对固定,操作更加简单,且能够保证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同轴度,保证焊接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用工量。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包括主箱体,所述的主箱体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四个夹爪,所述的夹爪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夹紧组件;所述的主箱体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滑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承托平台;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杆的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内转动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前端设置有导向块,且所述的调节块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导向块倾斜角度的行程调节组件;所述的主箱体滑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的驱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导向块相配合的驱动块。进一步地,所述的行程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的支撑杆转动连接的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相垂直,且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所述的第二螺柱上设置有丝母,且所述的丝母与所述的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丝母和调节块之间设置有拨叉,所述拨叉的一端与所述的丝母相铰接,所述拨叉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所述调节块后端的拨块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螺柱的端部穿过主箱体的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箱体的外部,且所述第二螺柱的端部上设置有调节手轮。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杆上设置有固定环,所述的驱动块设置于所述的固定环内,并通过螺钉与所述的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的导向块通过螺钉与所述的调节块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夹紧组件包括上夹板、下夹板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一侧相铰接,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下夹板的另一侧铰接设置有锁紧柱,所述的锁紧柱上设置有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的上夹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锁紧柱的缺口。进一步地,所述的下夹板上设置有第一螺柱,所述夹爪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一螺柱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的第一螺柱上设置有第二锁紧螺母。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主箱体的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箱体的外部,且所述驱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锁紧手柄。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杆上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板的上方设置有U型固定架,且所述U型固定架的腹板与所述的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U型固定架的翼板上分别设置有顶紧杆和长圆孔,所述顶紧杆的内端固定设置有顶紧块,所述顶紧杆的外端设置有调节手柄。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圆形凸台,且所述承托平台的下侧面、圆形凸台和支撑杆的上端面共同形成了用于容纳U型固定架腹板的卡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实现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相对固定,不仅能够保证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同轴,而且能够避免在焊接的过程中铜绞线发生移动错位,从而降低焊接的不合格率。2、该辅助装置可以用于所有铜绞线放热焊接,包括十字型焊接,也可用于一字型、T字型焊接,且无论一字型、T字型还是十字型焊接,一人即可完成焊接操作,降低了用工量,提高了工作效率。3、由于提高了铜绞线与模具之间的同轴度,从而降低了模具的损坏率,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4、采用模具升降,卡爪固定的方式,简化了调节的过程,仅调节模具的高度的即可,而不需要逐个调整铜绞线的高度,以使铜绞线与模具同轴。5、本装置中支撑杆的升降行程可调,从而扩大了本装置的适用范围,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6、焊接时铜绞线能够被拉直,减少了材料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应用本装置进行十字型焊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主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夹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主箱体的主视图;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A-A剖视图;图9为升降机构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升降机构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为支撑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调节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丝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拨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为驱动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为驱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为U型固定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为应用本装置进行T型焊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箱体,11-第一导向板,111-第一导向孔,12-第二导向板,121-第二导向孔,13-夹爪,2-夹紧组件,21-上夹板,22-下夹板,23-连接块,24-锁紧柱,25-第一锁紧螺母,26-第一螺柱,27-第二锁紧螺母,3-支撑杆,31-承托平台,32-安装孔,41-驱动杆,411-固定环,42-导向块,43-驱动块,431-滑槽,44-锁紧手柄,51-调节块,511-拨块,52-滑架,53-丝母,54-第二螺柱,55-拨叉,6-U型固定架,61-长圆孔,7-顶紧杆,71-顶紧块,8-调节手柄,91-十字型焊接模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箱体,所述的主箱体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四个夹爪,所述的夹爪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夹紧组件;/n所述的主箱体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滑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承托平台;/n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杆的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内转动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前端设置有导向块,且所述的调节块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导向块倾斜角度的行程调节组件;/n所述的主箱体滑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的驱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导向块相配合的驱动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箱体,所述的主箱体上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有四个夹爪,所述的夹爪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夹紧组件;
所述的主箱体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滑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承托平台;
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杆的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孔内转动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前端设置有导向块,且所述的调节块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导向块倾斜角度的行程调节组件;
所述的主箱体滑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的驱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导向块相配合的驱动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程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的支撑杆转动连接的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相垂直,且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所述的第二螺柱上设置有丝母,且所述的丝母与所述的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丝母和调节块之间设置有拨叉,所述拨叉的一端与所述的丝母相铰接,所述拨叉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所述调节块后端的拨块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柱的端部穿过主箱体的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箱体的外部,且所述第二螺柱的端部上设置有调节手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铜绞线放热焊接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杆上设置有固定环,所述的驱动块设置于所述的固定环内,并通过螺钉与所述的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灵利,杨涛,吴建平,程志国,甘生霖,赵生贵,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