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565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熔模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包括引燃部、反应部、成型部和模芯管,引燃部下端设有连接管;反应部设有贯通的反应通道,反应部内设有反应腔,反应通道与引燃部下端的连接管连接;成型部内设有成型腔,反应腔和成型腔通过模芯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分体式,将引燃部与成型部分开,一个引燃部可以为多个成型部使用,大量节约了熔模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在引燃部与成型部之间增加反应部,一个反应部可同时连接多个成型部,可同时焊接多个铜覆钢接地棒,提高了工作效率。

A kind of core changing graphite melt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
本技术涉及熔模
,具体为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
技术介绍
石墨熔模可用于焊接铜覆钢接地棒,现有石墨熔模包含引燃部和成型部,一个引燃部对应一个成型部,无论是引燃部坏了还是成型部坏了,该模具就报废了,通常引燃部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而成型部的使用寿命比较短,这就导致引燃部和成型部使用寿命的不匹配性,因而造成了模具反应腔的大量浪费。而且现有石墨熔模的一个引燃部只匹配一个成型部,不能同时匹配多个成型部,也就导致无法同时焊接多个接地棒,工作效率低。由于铜覆钢接地棒的直径不同,也就导致需要制作多种型号的石墨熔模,如果每种型号的石墨熔模都制作一个引燃部和成型部,也会造成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具有节约成本、工作效率高的功能。(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包括引燃部、反应部、成型部和模芯管,所述引燃部中心设有由上至下贯通的引燃通道,所述引燃部下端设有与引燃通道贯通的连接管;所述反应部包括第一上模、第一下模,所述第一上模中心设有贯通的反应通道,所述反应通道与引燃部下端的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上模、所述第一下模的中心均设有反应腔,所述反应通道连通反应腔,所述第一上模下端、第一下模上端的四周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一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与反应腔连通;所述成型部包括第二上模、第二下模,所述第二上模与第二下模内的中心均设有成型腔,所述第二上模、第二下模的一侧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二夹持孔,所述模芯管的两端可分别插入第一夹持孔、第二夹持孔,所述反应腔和成型腔通过模芯管连通,所述成型部未设第二夹持孔且相对的两侧设有与成型腔连通的第三夹持孔。优选的,所述模芯管外壁的中部设有一圈呈环形的挡板,所述挡板两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夹持孔、所述第二夹持孔内壁的底部均设有与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一卡槽。优选的,所述模芯管的外径与第一夹持孔和第二夹持孔的直径相同,所述模芯管的内径与第三夹持孔的直径相同。优选的,所述引燃部上端设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的一侧与引燃部上端铰接,所述保护盖远离铰接处的一端设有呈U形的引燃口。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模下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一下模上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与第二凸起匹配的第二卡槽。优选的,所述第二上模下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二下模上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与第三凸起匹配的第三卡槽。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分体式,将引燃部与成型部分开,不存在引燃部和成型部的不匹配性,一个引燃部可以为多个成型部使用,克服了一个引燃部只能为一个成型部所使用的局限性,大量节约了熔模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2、在引燃部与成型部之间增加反应部,一个反应部可同时连接多个成型部,可同时焊接多个铜覆钢接地棒,提高工作效率。3、反应部与成型部通过模芯管连接,模芯管的外径与反应部的第一夹持孔和成型部的第二夹持孔的直径相同,模芯管的内径与成型部的第三夹持孔的直径相同,其中第三夹持孔用于固定待焊接铜覆钢接地棒,模芯管的内径与成型腔连通,可使一个反应部匹配不同型号的成型部,以利于焊接不同直径的接地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引燃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反应部的拆分图;图5为本技术的成型部的拆分图;图6为本技术的模芯管的示意图;图中,1-引燃部、11-引燃通道、12-连接管、13-保护盖、14-引燃口、2-反应部、21-第一上模、22-第一下模、23-反应通道、24-反应腔、25-第一夹持孔、26-第二卡槽、3-成型部、31-第二上模、32-第二下模、33-成型腔、34-第二夹持孔、35-第三夹持孔、36-第三卡槽、4-模芯管、41-挡板、42-第一凸起、5-第一卡槽、6-接地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包括引燃部1、反应部2、成型部3和模芯管4,引燃部1中心设有由上至下贯通的引燃通道11,引燃部1下端设有与引燃通道11贯通的连接管12。反应部2包括第一上模21、第一下模22,第一上模21中心设有贯通的反应通道23,反应通道23与引燃部1下端的连接管12连接,第一上模21、第一下模22的中心均设有与反应通道23连通的反应腔24,第一上模21下端、第一下模22上端的四周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一夹持孔25,第一夹持孔25与反应腔24连通。成型部3包括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第二上模31与第二下模32内的中心均设有成型腔33,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的一侧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二夹持孔34;模芯管4外壁的中部设有一圈呈环形的挡板41,挡板41两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凸起42,第一夹持孔25、第二夹持孔34内壁的底部均设有与第一凸起42匹配的第一卡槽5。模芯管4的两端可分别插入第一夹持孔25、第二夹持孔34,且第一凸起42插设在第一卡槽5内,使反应腔24和成型腔33通过模芯管4连通。成型部3未设第二夹持孔34且相对的两侧设有与成型腔33连通的第三夹持孔35。其中,模芯管4的外径与第一夹持孔25和第二夹持孔34的直径相同,模芯管4的内径与第三夹持孔35的直径相同。反应部2与成型部3通过模芯管4连接,第三夹持孔35用于固定待焊接铜覆钢接地棒,模芯管4的内径与成型腔33连通,可使一个反应部2匹配不同型号的成型部3,以利于焊接不同直径的接地棒。请参阅图1,引燃部1上端设有保护盖13,保护盖13的一侧与引燃部1上端铰接,保护盖13远离铰接处的一端设有呈U形的引燃口14。在使用时,反应通道11内放置引燃剂,反应腔24内放置焊剂,引燃口13的设置便于将放置于反应腔24内的焊剂点燃。请参阅图4、图5,第一上模21下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第二凸起(附图未画出),第一下模22上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与第二凸起匹配的第二卡槽26。第二上模31下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第三凸起(附图未画出),第二下模32上侧的对角均设有一个与第三凸起匹配的第三卡槽36。反应部2的第一上模21、第一下模22通过第二凸起卡设在第二卡槽26内以限定位置,成型部的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通过第三凸起卡设在第三卡槽36内以限定位置。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为:在进行焊接前先将熔模用喷灯烘干,以免模具中残留水气影响焊接质量,并将各部件清理干净。将引燃部1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燃部(1)、反应部(2)、成型部(3)和模芯管(4),所述引燃部(1)中心设有由上至下贯通的引燃通道(11),所述引燃部(1)下端设有与引燃通道(11)贯通的连接管(12);/n所述反应部(2)包括第一上模(21)、第一下模(22),所述第一上模(21)中心设有贯通的反应通道(23),所述反应通道(23)与引燃部(1)下端的连接管(12)连接,所述第一上模(21)、所述第一下模(22)的中心均设有反应腔(24),所述反应通道(23)连通反应腔(24),所述第一上模(21)下端、第一下模(22)上端的四周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一夹持孔(25),所述第一夹持孔(25)与反应腔(24)连通;/n所述成型部(3)包括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所述第二上模(31)与第二下模(32)内的中心均设有成型腔(33),所述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的一侧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二夹持孔(34),所述模芯管(4)的两端可分别插入第一夹持孔(25)、第二夹持孔(34),所述反应腔(24)和成型腔(33)通过模芯管(4)连通,所述成型部(3)未设第二夹持孔(34)且相对的两侧设有与成型腔(33)连通的第三夹持孔(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芯式石墨熔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燃部(1)、反应部(2)、成型部(3)和模芯管(4),所述引燃部(1)中心设有由上至下贯通的引燃通道(11),所述引燃部(1)下端设有与引燃通道(11)贯通的连接管(12);
所述反应部(2)包括第一上模(21)、第一下模(22),所述第一上模(21)中心设有贯通的反应通道(23),所述反应通道(23)与引燃部(1)下端的连接管(12)连接,所述第一上模(21)、所述第一下模(22)的中心均设有反应腔(24),所述反应通道(23)连通反应腔(24),所述第一上模(21)下端、第一下模(22)上端的四周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一夹持孔(25),所述第一夹持孔(25)与反应腔(24)连通;
所述成型部(3)包括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所述第二上模(31)与第二下模(32)内的中心均设有成型腔(33),所述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的一侧均设有半圆柱形且相互匹配的第二夹持孔(34),所述模芯管(4)的两端可分别插入第一夹持孔(25)、第二夹持孔(34),所述反应腔(24)和成型腔(33)通过模芯管(4)连通,所述成型部(3)未设第二夹持孔(34)且相对的两侧设有与成型腔(33)连通的第三夹持孔(35)。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春杨汉勤蒋守云苏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合益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