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393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一体化连接的上部管体、过渡管体以及下部管体;上部管体以及下部管体均是圆柱状管体结构且上部管体的直径大于下部管体的直径;过渡管体是锥形管体结构;上部管体顶部开设有管口;下部管体底部是平齐且封口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直观判断析出油泥体积、方便测量油泥含量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
本技术属于离心
,涉及一种离心管,尤其涉及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生化研究领域,离心技术作为试验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离心是在高速旋转下产生离心力,离心管中的样品在离心力作用,使样品中悬浮的微小物质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分离。目前在润滑油油泥分析试验过程中,使用的离心管为传统的锥形离心管,其结构详见图1。该锥形离心管一般采用100ml尖底玻璃管,长度约为200mm。使用该锥形离心管进行油泥析出试验时,往往具有以下不足:1)由于锥形离心管管壁的结构所限,在锥形离心管内将会引起强烈的对流,对离心效果会产生不良影响;2)对于离心后需分液处理时,存在分液不便;更关键的是:3)该锥形离心管在角转子离心机的离心力作用下,分离的油泥呈片状或斑状附着在锥形离心管管壁中下部位,油泥含量或油泥体积很难确定,影响了油泥分析试验的精度,很难对润滑油的工作状态或非正常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影响工业燃气轮机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直观判断析出油泥体积、方便测量油泥含量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所述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包括自上而下一体化连接的上部管体、过渡管体以及下部管体;所述上部管体以及下部管体均是圆柱状管体结构且上部管体的直径大于下部管体的直径;所述过渡管体是锥形管体结构;所述上部管体顶部开设有管口;所述下部管体底部是平齐且封口的。上述上部管体的轴线、过渡管体的轴线以及下部管体的轴线同轴。上述过渡管体的母线与过渡管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是20°-45°。所述过渡管体与上部管体采用圆弧平滑连接,过渡管体与下部管体采用圆弧平滑连接。上述下部管体的直径小于上部管体的直径。上述下部管体的高度与上部管体的高度比是0.5-3:5-10。上述下部管体的长径比是1-6:0.8-4。上述下部管体的容积是0.6ml-2ml。上述上部管体的长径比是1-2:0.8-1.2。上述管口是喇叭口状结构。上述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是石英管或硼硅透明玻璃管。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该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包括自上而下一体化连接的上部管体、过渡管体以及下部管体;上部管体以及下部管体均是圆柱状管体结构;过渡管体是锥形管体结构;上部管体顶部开设有管口;下部管体底部是平齐且封口的。本技术将传统的整体呈锥形的离心管体该为三段式,分别是上部管体、过渡管体以及下部管体,同时将上部管体以及下部管体分别制作成圆柱状,并通过锥形的过渡管体连接并过渡。本技术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离心过程中沉淀物可以完全滑至离心管的下部管体底部,过渡管体与上部管体使用圆弧平滑连接,可以确保沉淀物平滑的滑至离心管底部,过渡管体与下部管体使用圆弧平滑连接,可以确保沉淀物平滑的滑至离心管底部。下部管体用于存储离心后析出的油泥沉淀物,方便直观判断油泥体积。本技术所提供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主要由上部较大体积的管身部分、平滑的过渡管体与下部较小体积的下部管体部分组成,通过过渡管体可将沉淀物完全滑至底部,再通过下部较小体积的下部管体可高效的分理处油泥沉淀物,直观的判断析出油泥的体积,方便油泥测量。本技术在油泥析出试验中采用传统锥形离心管进行实验时可以方便分液、直观观察离心后油泥体积,方便实验人员操作使用和提高实验效率,解决了传统锥形离心管离心后油泥分布不规则和分液困难的问题,在角转子离心机的离心力作用下,分离的油泥呈柱状或楔状附着在下部管体底部,可以根据实测该油泥的底部长度、宽度以及油泥的高度(或厚度)直接测算油泥含量或油泥体积,提高了油泥分析试验的精度,能够对润滑油的工作状态或非正常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工业燃气轮机机组的正常可靠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工作参数及依据。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所采用的离心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其中:1-管口;2-上部管体;3-过渡管体;4-下部管体;5-油泥。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包括自上而下一体化连接的上部管体2、过渡管体3以及下部管体4;上部管体2以及下部管体4均是圆柱状管体结构;过渡管体3是锥形管体结构;上部管体2顶部开设有管口1;下部管体4底部是平齐且封口的。管口上部通过光滑面与橡胶塞无间隙配合,管口下部为圆弧状喇叭口结构,与上部管体上端连接。管口上端与螺纹盖或橡胶塞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管口具备合适的直径,一方面可以确保样品及溶剂方便的加入离心管中,另一方面还需确保加入后液体后有良好的封口性。上部管体2的轴线、过渡管体3的轴线以及下部管体4的轴线同轴,过渡管体3的母线与过渡管体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是20°-45°。下部管体4的直径小于上部管体2的直径,下部管体4的高度与上部管体2的高度比是0.5-3:5-10,下部管体4的长径比是1-6:0.8-4,下部管体4的容积是0.6ml-2ml,上部管体2的长径比是1-2:0.8-1.2。上部管体2为圆柱形,其直径为40-60mm,高度为50-100mm。上部管体上部有管口1,下部与过渡管体3连接,上部管体2的圆柱体应具有较大体积,以容纳所需的样本及溶剂量。过渡管体3为倒锥形,其上部和下部均通过圆弧过渡与上部管体2以及下部管体4相连,与上部管体2和下部管体4平滑连接,确保析出的油泥平滑的滑入管底。以确保离心过程中沉淀物可以完全滑至离心管下部管体底部。过渡管体与上部管体使用圆弧平滑连接,可以确保沉淀物平滑的滑至离心管底部。过渡管体与下部管体使用圆弧平滑连接,可以确保沉淀物平滑的滑至离心管底部。下部管体4同样为圆柱形,下部管体4的上部与过渡管体3的下部连接,其底部为平底形。下部管体4为具有合适体积的圆柱体,一方面可以容纳析出的所有油泥,另一方面还应具备良好的体积分辨性。下部管体直径为4-20mm,高度为5-30mm,其体积为0.6ml-2ml。管口1是喇叭口状结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是石英管或硼硅透明玻璃管。本技术所提供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在具体使用时,在角转子离心机的离心力作用下,分离的油泥5呈柱状或楔状附着在下部管体底部(参见图3),可以根据实测该油泥的底部长度、宽度以及油泥的高度(或厚度)直接测算油泥含量或油泥体积。由于该离心管具有规则的下部管体,能够准确的判断析出油泥体积,保证油泥体积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包括自上而下一体化连接的上部管体(2)、过渡管体(3)以及下部管体(4);所述上部管体(2)以及下部管体(4)均是圆柱状管体结构且上部管体(2)的直径大于下部管体(4)的直径;所述过渡管体(3)是锥形管体结构;所述上部管体(2)顶部开设有管口(1);所述下部管体(4)底部是平齐且封口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包括自上而下一体化连接的上部管体(2)、过渡管体(3)以及下部管体(4);所述上部管体(2)以及下部管体(4)均是圆柱状管体结构且上部管体(2)的直径大于下部管体(4)的直径;所述过渡管体(3)是锥形管体结构;所述上部管体(2)顶部开设有管口(1);所述下部管体(4)底部是平齐且封口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管体(2)的轴线、过渡管体(3)的轴线以及下部管体(4)的轴线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体(3)的母线与过渡管体(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是20°-4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泥析出试验用离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体(3)与上部管体(2)采用圆弧平滑连接,过渡管体(3)与下部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龙飞王娟刘永洛常治军封强锁唐金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