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固持于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壳体,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舌板,金属壳体与舌板之间形成对接空间,基座的前端具有前安装面,前安装面向后凹陷形成有收容槽,收容槽具有位于后端的槽面,金属壳体包括自金属壳体表面向对接空间内凸伸形成的抵挡部,抵挡部与前安装面的收容槽对应设置,抵挡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安装表面的前方,抵挡部的后表面与槽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间隙而未相互抵靠,从而防止对接连接器进一步插入,防止抵挡部所受到的外力直接传递给端子模组,保护端子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参照中国公告的第CN105356119A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金属屏蔽片及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与舌板,基部包括若干定位槽,遮蔽壳体包括若干前挡部,若干前挡部与若干定位槽一一对应配合,各前挡部的前端面均向前延伸露出于各定位槽且共同位于同一平面,并且,各前挡部的后端面向后抵持于定位槽的后端面。现有技术中当对接连接器过度插入时,对接连接器会优先顶住各前挡部的前端面,但是,各前挡部受到的外力会直接传递给绝缘本体,仍存在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容易受到外力冲击而受损的情况发生。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保证了较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固持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对接空间,所述基座的前端具有前安装面,所述前安装面向后凹陷形成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具有位于后端的槽面,所述金属壳体包括自所述金属壳体表面向所述对接空间内凸伸形成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与所述前安装面的收容槽对应设置,所述抵挡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安装表面的前方,所述抵挡部的后表面与所述槽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间隙而未相互抵靠。进一步,所述间隙为0.1毫米至0.2毫米。进一步,所述间隙为0.1毫米。进一步,所述抵挡部向所述对接空间内突伸而超出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的高度为0.45毫米。进一步,所述抵挡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为0.55毫米。进一步,所述收容槽为四个,四个所述收容槽两两位于所述舌板的上方及下方,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端壁、与所述上端壁对应的下端壁及连接所述上端壁与下端壁的两个侧端壁,所述上端壁及下端壁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抵挡部,各所述抵挡部的前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抵挡部与所述收容槽一一对应配合。进一步,所述基座包括位于前端的安装部及位于后端的后端部,所述前安装面位于所述安装部的前端,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后端部之间呈台阶状,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持于所述金属壳体外的金属支架,所述金属支架包括呈筒状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后缘折弯延伸的后盖部,所述后盖部呈台阶状,所述后盖部包括位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后方的竖板部、盖设于所述后端部上方的平板部、及抵靠于所述后端部的后端表面的后板部。进一步,所述后端部的上端表面设置有凸台,所述平板部设置有与所述凸台配合的配合孔。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套设于所述金属壳体外,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金属壳体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进一步,所述金属支架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部,所述后板部还包括位于两侧且向前折弯形成的一对夹持部,所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夹持于所述一对延伸部的外侧且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各所述抵挡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超出前安装面,可以令所述抵挡部优先被对接连接器顶住而防止对接连接器进一步插入,保护端子模组不被对接连接器过顶而损害,保护了端子模组;更由于各抵挡部的后表面与所述收容槽的槽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间隙,从而防止所述抵挡部所受到的外力直接传递给端子模组,进一步保护端子模组,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亦提高了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自前向后看的主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7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端子模组11绝缘本体2基座21安装部211前安装面212收容槽213槽面214后安装面215后端部216上端表面2161凸台2162下端表面2163侧端表面2164后端表面2165舌板22凹槽221凸部222导电端子3接触部301焊接部302上排端子31下排端子32金属加强板4主板部41接地脚42金属壳体5对接空间500上端壁51下端壁52抵挡部53抵持部54侧端壁55金属支架6主体部61上壁612下壁613侧壁614折弯部615第一固定脚616后盖部62竖板部621平板部622配合孔623后板部624夹持部625延伸部63第二固定脚631第一焊接点64第二焊接点65防水胶板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7介绍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关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方向说明均以图1为准,在图1中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方向为前后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及分别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横方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端口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前端。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1、固持于所述端子模组1外的金属壳体5、固持于所述金属壳体5外的金属支架6、及封堵于所述金属壳体5尾部的防水胶板7。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所述端子模组1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两排导电端子3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位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3之间的金属加强板4。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21及自所述基座2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22。所述基座21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安装部211及位于后端的后端部216。所述后端部216在沿上下方向的截面小于安装部211在沿上下方向的截面。所述安装部211的前端与所述舌板22之间形成台阶状。所述安装部211的后端与所述后端部216之间形成台阶状。所述安装部211的前端具有前安装面212,所述前安装面212向后凹陷形成四个收容槽213,各所述收容槽213于所述安装部211的前端边缘形成开口。请参照图4所示,在自前向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四个收容槽213两两位于所述舌板22的上方及下方。各所述收容槽213具有位于后端的槽面214,所述槽面214沿上下方向延伸且面向前方向。所述安装部211的后端形成后安装面215。所述后端部216呈自所述安装部211后端向后延伸的平板状。所述后端部216定义有上端表面2161、与所述上端表面2161对应的下端表面2163、位于两侧的两个侧端表面2164及位于后端的后端表面2165。所述上端表面2161具有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台2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固持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对接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前端具有前安装面,所述前安装面向后凹陷形成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具有位于后端的槽面,所述金属壳体包括自所述金属壳体表面向所述对接空间内凸伸形成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与所述前安装面的收容槽对应设置,所述抵挡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安装表面的前方,所述抵挡部的后表面与所述槽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间隙而未相互抵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固持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对接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前端具有前安装面,所述前安装面向后凹陷形成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具有位于后端的槽面,所述金属壳体包括自所述金属壳体表面向所述对接空间内凸伸形成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与所述前安装面的收容槽对应设置,所述抵挡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出安装表面的前方,所述抵挡部的后表面与所述槽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间隙而未相互抵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为0.1毫米至0.2毫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为0.1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部向所述对接空间内突伸而超出所述金属壳体内表面的高度为0.45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为0.55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为四个,四个所述收容槽两两位于所述舌板的上方及下方,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绍聪,赵俊,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