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启程专利>正文

改进的座椅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242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座椅调整装置,尤指坐垫可随椅背倾斜角度改变前、后高度的座椅调整装置,其是藉后压椅背的力量,以摆动座的连杆带动短杆与坐垫的后侧向下偏动,且连杆前端即将三角板向上偏转,并带动坐垫的前侧向上偏动,使坐垫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藉以形成可阻挡使用者臀部向前滑动的角度,使乘坐上更舒适。(*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座椅,尤指一种坐垫可随椅背倾斜角度改变前、后高度的座椅调整装置。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座椅调整装置,其是于坐垫底部设置该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具有一结合于坐垫10底部的固定座11,该固定座11内设有一固定杆12,并于该固定杆12的两端分别结合一向后延伸的压缩弹簧13,而该压缩弹簧13的另一端则结合一用以结合椅背20的转动座14,该转动座14是以一枢轴15枢接于固定座11,并以一横插杆16固定。此种常用的座椅调整结构在使用时仅能以抽出横插杆16,使转动座14不被固定,而使后压椅背20时,该转动座14可抵压压缩弹簧13,并藉压缩弹簧13的弹力使压动椅背20时,具有柔软的效果。但是,其仅能使椅背20有摆动的效果,而该坐垫10则不具有依照椅背20角度改变高度或角度的功能,以致椅背20向后倾斜时,坐垫10太平而不能抵住使用者臀部,造成使用者臀部易向前滑移的情形,并造成乘坐的不适;且横插杆16仅可固定一角度,并无法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坐垫可随椅背倾斜角度改变前、后高度的座椅调整装置。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座椅调整装置,藉气压缸的活塞杆可于行程内任意长度固定,藉以配合不同的使用者所需的椅背及坐垫角度。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固定座,是套设于一内具气压缸的支柱上,并以一调整杆调整该固定座支柱的高度,该固定座的前端右侧凸出一后侧透空的槽部,且该固定座的前端具有一横向且延伸至槽部的枢轴,该枢轴于固定座内部的两端分别结合一三角板的一角落,该二三角板的上侧角落则枢接一结合坐垫底部的坐底,而该二三角板的另一角落则枢接分别于一用以结合椅背的摆动座的二连接杆,该二连杆的中段位置以一转轴枢接于固定座内部,且该二连杆于转轴前以一结合于固定座的压缩弹簧向下抵压,而该二连杆的后段则分别枢接于一短杆一端,而该二短杆的另一端则以一第二轴枢接于前述的坐底,该第二轴的右端延伸于坐底外,并枢接合气压缸的一端,该气压缸的另一端是延伸至该固定座的槽部,且该气压缸的活塞杆末端结合一U形座的封闭端,而该U形座的开口端则枢接于前述的枢轴,该活塞杆于该U形座内轴向设一泄放阀,该泄放阀是以一呈L形且枢接于槽部内的压板一端抵压,而该压板的另一端则以一亦枢接于槽部且一侧具有一凸块的转杆抵压。本技术的这种改进的座椅调整装置,可藉后压椅背的力量,以摆动座的连杆带动短杆与坐垫的后侧向下偏动,且连杆前端即将三角板向上偏转,并带动坐垫的前侧向上偏动,使坐垫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藉以形成可阻挡使用者臀部向前滑动的角度,使乘坐上更舒适,达到了上述的设计目的。兹以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于后附图说明图1是习式座椅调整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与椅背、坐垫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表示图一;图5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表示图二。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其具有一固定座30,是套设于一内具气压缸(图中未示)的支柱31上,并以一调整杆32调整该固定座30支柱31的高度,该固定座30的前端右侧凸出一后侧透空的槽部33,且该固定座30的前端具有一横向且延伸至槽部33的枢轴34,该枢轴34于固定座30内部的两端分别结合一三角板35的一角落,该二三角板35的上侧角落则枢接一用以结合坐垫40底部的坐底41,而该二三角板35的另一角落则枢接分别于一用以结合椅背50的摆动座51的二连杆52,该二连杆52的中段位置以一转轴53枢接于固定座30内部,且该二连杆52于转轴53前以一结合于固定座30的压缩弹簧55向下抵压,而该二连杆52的后段则分别枢接于一短杆56一端,而该二短杆56的另一端则以一第二轴54枢接于前述的坐底41,该第二轴54的右端延伸于坐底41外,并枢接合气压缸60的一端,该气压缸60的另一端是延伸至该固定座30的槽部33,且该气压缸60的活塞杆61末端结合一U形座62的封闭端,而该U形座62的开口端则枢接于前述的枢轴34,另外该活塞杆61于该U形座62内轴向设一泄放阀63,该泄放阀63是以一呈L形且枢接于槽部33内的压板64一端抵压,而该压板64的另一端则以一亦枢接于槽部33且一侧具有一凸块65的转杆66抵压。请参阅图4、图5所示,使用本技术时,使用者坐于坐垫40上,并将背部靠于椅背50,若需调整椅背50的向后倾斜角度时,使用者仅需将背部往后抵压椅背50,此时该椅背50即会往后倾斜,并且以摆动座51的连杆52带动短杆56与坐底41的后侧向下偏动,且该第二轴54同时抵压气压缸60,使其活塞杆61缩短,而被转轴53枢接的连杆52前端即将三角板35向上偏转,并带动坐底41的前侧向上偏动,使该坐垫40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并转动转杆66,使该压板64抵压泄放阀63呈关闭状态,以控制气压缸60的长度不再改变,并藉以维持椅背50及坐垫40的角度。若欲回复椅背50及坐垫40的角度时仅需将该转杆66转至原位(亦即凸块65不抵住压板64的位置),使该泄放阀63打开,并藉由该压缩弹簧55的回复力,带动连杆52及短杆56拉长气压缸60,同时该椅背50及坐垫40皆回复至原来角度。由上述可知,本技术可于后压椅背50时,同时改变坐垫40的角度,使该椅背50向后倾斜时,该坐垫40亦能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藉以形成可阻挡使用者臀部向前滑动的角度,且该气压缸60可于活塞杆61行程内任意长度固定,藉以配合不同的使用者,使任何人乘坐上皆舒适。综上所述,本技术确较习式结构具有上述的优点,因此,特为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技术技术方案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固定座,是套设于一内具气压缸的支柱上,并以一调整杆调整该固定座支柱的高度,该固定座的前端右侧凸出一后侧透空的槽部,且该固定座的前端具有一横向且延伸至槽部的枢轴,该枢轴于固定座内部的两端分别结合一三角板的一角落,该二三角板的上侧角落则枢接一结合坐垫底部的坐底,而该二三角板的另一角落则枢接分别于一用以结合椅背的摆动座的二连接杆,该二连杆的中段位置以一转轴枢接于固定座内部,且该二连杆于转轴前以一结合于固定座的压缩弹簧向下抵压,而该二连杆的后段则分别枢接于一短杆一端,而该二短杆的另一端则以一第二轴枢接于前述的坐底,该第二轴的右端延伸于坐底外,并枢接合气压缸的一端,该气压缸的另一端是延伸至该固定座的槽部,且该气压缸的活塞杆末端结合一U形座的封闭端,而该U形座的开口端则枢接于前述的枢轴,该活塞杆于该U形座内轴向设一泄放阀,该泄放阀是以一呈L形且枢接于槽部内的压板一端抵压,而该压板的另一端则以一亦枢接于槽部且一侧具有一凸块的转杆抵压。专利摘要一种座椅调整装置,尤指坐垫可随椅背倾斜角度改变前、后高度的座椅调整装置,其是藉后压椅背的力量,以摆动座的连杆带动短杆与坐垫的后侧向下偏动,且连杆前端即将三角板向上偏转,并带动坐垫的前侧向上偏动,使坐垫形成前高后低的状态,藉以形成可阻挡使用者臀部向前滑动的角度,使乘坐上更舒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一固定座,是套设于一内具气压缸的支柱上,并以一调整杆调整该固定座支柱的高度,该固定座的前端右侧凸出一后侧透空的槽部,且该固定座的前端具有一横向且延伸至槽部的枢轴,该枢轴于固定座内部的两端分别结合一三角板的一角落,该二三角板的上侧角落则枢接一结合坐垫底部的坐底,而该二三角板的另一角落则枢接分别于一用以结合椅背的摆动座的二连接杆,该二连杆的中段位置以一转轴枢接于固定座内部,且该二连杆于转轴前以一结合于固定认的压缩弹簧向下抵压,而该二连杆的后段则分别枢接于一短杆一端,而该二短杆的另一端则以一第二轴枢接于前述的坐底,该第二轴的右端延伸于坐底外,并枢接合气压缸的一端,该气压缸的另一端是延伸至该固定座的槽部,且该气压缸的活塞杆末端结合一U形座的封闭端,而该U形座的开口端则枢接于前述的枢轴,该活塞杆于该U形座内轴向设一泄放阀,该泄放阀是以一呈L形且枢接于槽部内的压板一端抵压,而该压板的另一端则以一亦枢接于槽部且一侧具有一凸块的转杆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启程
申请(专利权)人:蔡启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