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脚及其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231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柱脚及其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其中在柱脚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中,柱脚包括底板,在底板上固设有T型钢,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侧板的中部;组合式转角柱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第一G型钢固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夹角处;第二G型钢相对第一G型钢位于第一侧板的另一侧,第二G型钢与第一侧板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一G型钢位于第二G型钢的底板中部或者端部,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中部固定连接。组合式转角柱和柱脚结构形成全新的,适用于冷弯薄壁型钢构件柱承重体系的立柱形式,并且强化节点连接。

A kind of column base and its connection structure with combined corner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柱脚及其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柱脚及其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集束智能装配体系是新型的冷弯型钢建筑结构体系。集束低层结构产品是集束智能装配体系的一个产品系列。集束低层结构组合式转角柱是集束低层结构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冷弯型钢为核心的、常见的密肋式轻型钢结构,其承重模式为墙承重,墙板中有竖龙骨作为结构的主要承受竖向力的构件,所以龙骨墙不能拆除,否则有结构安全问题。这样导致密肋式轻钢结构在建筑使用过程中难以重新布置功能区,其室内开间也比较小、局促,门窗洞口位置布置不灵活;此外,现有的轻钢龙骨密肋体系,节点部分常采用龙骨钳穿刺连接、自攻螺钉等连接方式,难以保证其现场施工质量,连接节点强度不高,也没有严格的节点验算,有安全隐患;有研究发现该连接处母材为其薄弱环节,容易在极端荷载条件下屈曲破坏。因此,突破墙承重体系的局限,研发一种新型的、适应于冷弯型钢的柱承重结构体系,是有市场前景的。特别地,研发一种适用与冷弯薄壁型钢构件柱承重体系的立柱形式,强化节点连接,对推广冷弯型钢材料作为广泛适用的结构材料,扩大其适用范围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柱脚及其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一种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柱脚的工作原理为:底板用于放置在地面上起支撑或者固定本专利技术,T型钢用于固定组合式转角柱的各个部件。进一步为: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底板焊接。进一步为:在所述第二侧板一侧侧面与第一侧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一侧板的上部,具体为,所述加劲板为三角板,其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边沿焊接。结构简单,结构强度大。一种柱脚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脚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组合式转角柱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的下端端面均与所述底板贴合,所述第一G型钢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夹角处,所述第一G型钢的底板外侧面与所述第二侧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G型钢的侧板外侧面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G型钢相对所述第一G型钢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G型钢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G型钢位于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中部或者端部,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中部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一种柱脚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在柱脚的底板上设置T型设置T型钢,使得组合式转角柱设置两个G型钢呈T字型或者L型固定在该T型钢上,底板增加转角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T型钢与转角柱连接后形成全新的,适用于冷弯薄壁型钢构件柱承重体系的立柱形式。另外,在这两个G型钢之间的上部形成间隙,由于该间隙的存在,可以在该间隙内穿设主节点板,主节点板贯穿转角柱并在该主节点板上固设副节点板,从而形成多种连接结构的节点。进一步为:所述第一G型钢底板的外侧边沿与所述第二侧板焊接,所述第一G型钢内侧侧板的外侧边沿与所述第一侧板焊接;所述第二G型钢的底板的两侧边沿均与所述第一侧板焊接。这种结构,焊点少,结构强度大。进一步为: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中部通过L型固定板连接,所述L型固定板的两端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的底板外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进一步为:在所述第二侧板一侧侧面与第一侧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一侧板的上部;所述加强板相对所述第一G型钢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另一侧夹角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组合式转角柱和柱脚组合固定形成立柱,可以减少墙壁厚度,增大建筑使用面积;2、组合式转角柱中部是立柱荷载的传力点,固定板和连接板形成的结构与转角柱截面结构形心接近,大大减少了立柱在承受轴压时附加的偏心弯矩,提高立柱的安全性;3、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之间留有间隙,为桁架主梁与转角柱三个方向直接连接的螺栓节点板提供固定空间,将加强折件固定在第二G型钢底板的内侧面上从而形成转角柱第四个方向的节点,本专利技术结构连接方便、灵活、可靠;4、组合式转角柱部件由一种标准集束截面组成,可以在连续辊压生产线上成型,且所有截面无斜切,满足截面高效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并配合柱脚在施工现场或者工厂快速装配固定;5、组合式转角柱和柱脚结构形式固定,可以配套设计相应的工装胎具,实现机器人自动定位装配;6、组合式转角柱和柱脚、L型固定板焊接或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加强了冷弯薄壁型钢节点,解决了冷弯型钢节点位置容易出现局部屈曲、孔壁挤压、端部铆钉、自攻螺钉破坏的问题,提高了冷弯薄壁型钢建筑的安全性。7、组合式转角柱和柱脚结构形成全新的,适用于冷弯薄壁型钢构件柱承重体系的立柱形式,并且强化节点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柱脚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柱脚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组合式转角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组合式转角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四种组合形式的转角柱结构示意图。图中,11、第一G型钢;12、第二G型钢;13、L型固定板;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底板;24、加劲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例中的左、中、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一种柱脚,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23,在所述底板23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所述第二侧板2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21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23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均与所述底板23焊接,在所述第二侧板22一侧侧面与第一侧板21之间焊接有加劲板24,所述加劲板24位于所述第二侧板22和第一侧板21的上部,具体为,所述加劲板24为三角板,其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上边沿焊接。一种柱脚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柱脚包括底板23,在所述底板23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所述第二侧板1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21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23固定连接;结合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组合式转角柱包括竖向设置且规格相同的第一G型钢11和第二G型钢12,所述第一G型钢11和第二G型钢12的下端端面均与所述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所述底板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柱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侧板一侧侧面与第一侧板之间焊接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一侧板的上部。


4.一种柱脚与组合式转角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脚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上固设有T型钢,所述T型钢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中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下边沿均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组合式转角柱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所述第一G型钢和第二G型钢的下端端面均与所述底板贴合,所述第一G型钢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夹角处,所述第一G型钢的底板外侧面与所述第二侧板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禄郑天心邓环化小龙赵亮张航通
申请(专利权)人:集束智能装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