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两冲程燃油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两冲程燃油发动机。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发动机种类有:1、传统的曲柄连杆旋转式发动机,它的优点是可将气缸燃烧室的油燃烧爆破后,将力通过曲柄连杆传动后形成往复式旋转运动,从而带动发动机做功。它的问题在于,这种发动机热交换效率较低,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热交换水平为25%左右的转换率,其原因在于当气缸点火燃烧爆破瞬间时,也是力量最大时,它处于曲轴的最上始点,0度正对180度形成直线对冲,未能将全部推力转变为旋转动力,此时,其很大一部分的能量被消耗掉。2、三角发动机,也叫转子式发动机,是德国人菲加士·汪克尔1954年专利技术的,这种发动机的效率可高达50%,但由于转子的密封性不长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漏气,所以这种发动机未能得到最后应用。3、直线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将气缸左右分别安装,当左边点火燃烧时,推动左气缸连杆向右直线运动,同时右气缸被压缩,而后点火,这时推动右气缸连杆向左做直线运动,就这样左右进行直线运动,这种发动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两冲程燃油发动机,包括输出轴(19),其特征是:/nA、在输出轴(19)上套装正向单向器(18A)和反向单向器(18B),正向单向器(18A)的外圈(17A)通过第一旋转销(16A)与第一单向器连杆(14A)的一端连接,第一单向器连杆(14A)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旋转销(15A)与活塞连杆支架(13)连接,反向单向器(18B)的外圈(17B)通过第二旋转销(16B)与第二单向器连杆(14B)的一端连接,第二单向器连杆(14B)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旋转销(15B)与活塞连杆支架(13)连接,所述第一旋转销(16A)和第二旋转销(16B)的轴心连线与输出轴(19)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两冲程燃油发动机,包括输出轴(19),其特征是:
A、在输出轴(19)上套装正向单向器(18A)和反向单向器(18B),正向单向器(18A)的外圈(17A)通过第一旋转销(16A)与第一单向器连杆(14A)的一端连接,第一单向器连杆(14A)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旋转销(15A)与活塞连杆支架(13)连接,反向单向器(18B)的外圈(17B)通过第二旋转销(16B)与第二单向器连杆(14B)的一端连接,第二单向器连杆(14B)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旋转销(15B)与活塞连杆支架(13)连接,所述第一旋转销(16A)和第二旋转销(16B)的轴心连线与输出轴(19)的轴心线垂直相交;
B、在活塞连杆支架(13)的两侧以相对的方式设置第一燃烧汽缸(6A)和第二燃烧汽缸(6B),第一燃烧汽缸(6A)上设有第一排气孔(9A)和第一汽油注射孔(10A),在第一燃烧汽缸(6A)的背后设置第一空气缸(1A),第一空气缸(1A)上开有第一进气孔(4A)和第三排气孔(5A),在所述第二燃烧汽缸(6B)上设有第二排气孔(9B)和第二汽油注射孔(10B),第二燃烧汽缸(6B)的背后设置第二空气缸(1B),第二空气缸(1B)上开有第二进气孔(4B)和第四排气孔(5B);
C、第一燃烧汽缸(6A)内的第一活塞(7A)和第一空气缸(1A)内的第一空气活塞(2A)均设置于第一活塞连杆(12A)上,该第一活塞连杆(12A)的端部与活塞连杆支架(13)相固定,所述第一活塞(7A)与第一燃烧汽缸(6A)的缸底之间形成第一燃烧室(8A),第一空气活塞(2A)与第一空气缸(1A)的缸底之间形成第一空气压缩室(3A),第一空气压缩室(3A)通过第一单向空气进气孔(11A)与第一燃烧室(8A)连通;所述第二燃烧汽缸(6B)内的第二活塞(7B)和第二空气缸(1B)内的第二空气活塞(2B)均设置于第二活塞连杆(12B)上,该第二活塞连杆(12B)的端部与活塞连杆支架(13)相固定,所述第二活塞(7B)与第二燃烧汽缸(6B)的缸底之间形成第二燃烧室(8B),第二空气活塞(2B)与第二空气缸(1B)的缸底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压缩室(3B),第二空气压缩室(3B)通过第二单向空气进气孔(11B)与第二燃烧室(8B)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两冲程燃油发动机,其特征是:在所述输出轴(19)上套装四个单向器,相邻的两个单向器为正向单向器(18A),另外两个相邻的为反向单向器(18B)。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两冲程燃油发动机,其特征是:在所述活塞连杆支架(13)的旁边以相对布置的方式设置第一注油缸(30A)和第二注油缸(30B),第一注油缸(30A)的第一注油活塞连杆(25A)以及第二注油缸(30B...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