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14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料瓶,涉及塑料成型技术领域,解决了塑料制品难于拆卸利用的技术问题。其技术要点包括设置有瓶体、设置于瓶体下端以用于拆分塑料瓶的可拆瓶底以及设置于瓶体内壁上以用于防止盛放液体流露的内袋,所述内袋的外壁与可拆瓶底的内壁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便捷拆卸重新利用的优点。

A plastic bot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料瓶
本技术涉及塑料成型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塑料瓶。
技术介绍
在现实生活中用于盛放液体的塑料制品主要为塑料瓶,塑料瓶通常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并添加了多种有机溶剂,经过高温加热后,通过塑料模具经过吹塑、挤吹、或者注塑成型,用于盛放饮料或豆奶等饮品的一次性用品,造成大量的塑料污染,大自然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才能实现溶解这些塑料制品。在公开号为CN2015598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塑料瓶,包括瓶体,塑料瓶的瓶底有两部分,与瓶体一体的可拆瓶底,厚重的活动玻璃底。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塑料瓶,其通过将瓶底改成了固定底和活动底两部分,当瓶中液体较少时厚重的活动玻璃瓶底可以上下移动将液体推到瓶口,解决瓶内很少液体时不易倒出的问题;但是,因为用于盛放牛奶或者其他热饮品的塑料瓶需要保温,所以通常瓶体较厚,瓶子使用后需要重新利用做花瓶或者用于盛取颗粒物的勺子,需要割破瓶体时,瓶体较厚难于保持切割口的平整度,不便于拆分塑料瓶重新利用,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瓶,其具有便捷拆卸重新利用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瓶,包括设置有瓶体、设置于瓶体下端以用于拆分塑料瓶的可拆瓶底以及设置于瓶体内壁上以用于防止盛放液体流露的内袋,所述内袋的外壁与可拆瓶底的内壁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朝塑料瓶内部倒入液体时,液体从内袋的底部逐渐上涨,超过内袋的最上端时直接与瓶体的内壁相抵接,液体不直接与可拆瓶底的内壁直接接触,避免液体从可拆瓶底与瓶体可拆卸连接处渗漏出去,内袋所承受的抵压力作用在可拆瓶底上,避免内袋与瓶体内壁连接处受力过大发生不稳定断裂,实现稳定盛装液体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瓶体下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部,所述可拆瓶底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部,所述内螺纹部与外螺纹部相配合时,所述瓶体与可拆瓶底拼接在一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料瓶的可重新利用需要避免暴力拆卸,防止破环塑料瓶的整体结构性,通过设置瓶体的外螺纹部与可拆瓶底的内螺纹部,使用者能够旋转进行组合或拆卸塑料瓶,当使用者喝完塑料瓶内的液体时,双手分别握在瓶体与可拆瓶底连接处的上下两侧,施加反向的作用力拆分瓶体与可拆瓶底,向上提起瓶体抽拉出内袋,可拆瓶体的上端面平齐,使用者可用以当水杯或者简易花瓶等实用品,实现塑料瓶重新利用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袋的开口处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瓶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供密封圈卡接的安装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袋与瓶体内壁的连接方式设置可拆卸连接的卡接方式,通过设置在瓶体内壁上的安装槽配合设置于内袋开口处的密封圈,将密封圈穿设进安装槽内,当内袋受到抵压力时,密封圈受到内袋的拉扯力,密封圈的弹性恢复力作用在安装槽的内壁上,安装槽与密封圈之间的相互摩擦力客服内袋的拉扯力,使用者拆分瓶体与可拆瓶底大后,施加拉力将密封圈拉扯出安装槽内,清洗后的瓶体能够用于充当漏斗或者替代其他生活用品,实现内袋的便捷拆卸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槽设置于瓶体的下端面,所述可拆瓶底的内壁设置有环可拆瓶底的轴线周向设置且与瓶体的下端面贴合的限位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在旋紧瓶体与可拆瓶底时,密封圈部分穿设在安装槽内,通过环可拆瓶底的轴线周向设置的限位部与密封圈相抵接,在密封圈的弹性恢复力作用在限位块的上表面与安装槽的内壁上,从而达到加强塑料瓶的密封性,同时,在密封圈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瓶体与可拆瓶底的螺纹配合受到螺纹轴线上的反向抵紧力,实现提高瓶体与可拆瓶底连接强度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瓶体的上端设置有颈缩槽,所述颈缩槽的最小内径为5.5-6.5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在握紧塑料瓶的过程中,手部抵触在颈缩槽的外表面上,使用者的大拇指与食指能够环扣在颈缩槽底部的最小内径处,将最小内径的范围设置为5.5-6.5cm能够增大握持的稳定性,当使用者向上拿起塑料瓶时,塑料瓶在自身重力作用相对手部朝向下移动,手与颈缩槽的底部摩擦力受到握紧力的限制,颈缩槽内壁的上部与手相抵接,手的反作用力朝上抵压在瓶体上,限制瓶体向下移动;当使用者将瓶口朝向下倾倒瓶内液体时,颈缩槽内壁的下部与手相抵接,实现加强手持塑料瓶的稳定性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可拆瓶底的外壁上设置有多道环可拆瓶底的轴线周向设置的防滑槽,各所述防滑槽均沿可拆瓶底的轴线长度方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在拆卸瓶体与可拆瓶底时,需要手握颈缩槽与可拆瓶底的外壁施加反向旋转的作用力,通过设置多道防滑槽增大使用者握紧可拆瓶底外壁之间摩擦力,避免光滑表面导致拆卸时的相对滑移,实现便捷拆分瓶体与可拆瓶底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设置于可拆瓶底下表面上的内凹面以及设置于内凹面的底部边缘上以用于连通内凹面内部与外界连通的若干道通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塑料瓶底面抵压在滴有酸奶等较粘稠液体的塑料瓶放置面上时,直接拿起塑料瓶的过程中,塑料瓶的底面受到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使用者需要施加大于吸附力的拉力才能够拿起塑料瓶,同时,瞬间破坏吸附力可能导致液体飞溅一身,通过设置通槽引导液体流动以及内凹面减小底面与液体表面的接触面积,实现减小液体吸附塑料瓶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通槽的排布呈“米”字形状设置,两两相互对应排布在可拆瓶底下表面的圆形边缘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的流动方向通常是单方向流动,通槽设置的排布形状呈“米”字形状设置,使得流入塑料瓶底面的液体能够从相对应的通槽直接流出,防止液体在内部汇聚过多导致液体上水平面上升,避免液体与可拆瓶底接触面积加大,实现引流瓶底周边液体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瓶体与可拆瓶底的螺纹连接以及设置在瓶体内壁上的内袋,具有便捷拆分塑料瓶重新利用的效果;(2)通过设置安装槽与限位部抵紧密封圈,具有提高塑料瓶拼接密封性的效果;(3)通过设置内凹面与通槽减小可拆瓶底的下表面与塑料瓶放置面上的液体接触面积,具有防止塑料瓶被吸住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图2中A部分放大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正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仰视图。附图标记:1、瓶体;2、可拆瓶底;3、内袋;4、安装组件;5、密封圈;6、安装槽;7、限位部;8、外螺纹部;9、内螺纹部;10、颈缩槽;11、防滑槽;12、内凹面;13、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塑料瓶,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有瓶体1、设置于瓶体1下端以用于拆分塑料瓶的可拆瓶底2、设置于瓶体1内壁上以用于防止盛放液体流露的内袋3以及设置与瓶体1与可拆瓶底2连接处以用于可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瓶体(1)、设置于瓶体(1)下端以用于拆分塑料瓶的可拆瓶底(2)以及设置于瓶体(1)内壁上以用于防止盛放液体流露的内袋(3),所述内袋(3)的外壁与可拆瓶底(2)的内壁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瓶体(1)、设置于瓶体(1)下端以用于拆分塑料瓶的可拆瓶底(2)以及设置于瓶体(1)内壁上以用于防止盛放液体流露的内袋(3),所述内袋(3)的外壁与可拆瓶底(2)的内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下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部(8),所述可拆瓶底(2)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部(9),所述内螺纹部(9)与外螺纹部(8)相配合时,所述瓶体(1)与可拆瓶底(2)拼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袋(3)的开口处上设置有密封圈(5),所述瓶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供密封圈(5)卡接的安装槽(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6)设置于瓶体(1)的下端面,所述可拆瓶底(2)的内壁设置有环可拆瓶底(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浩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依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