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061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该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第二绝缘壳与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和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绝缘壳体具有对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容置腔与第二开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对连接两相邻电源模组的导电排和固定件进行固定,有效防止固定件的松动和脱落,使得导电排和固定件的连接更加稳固,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conducting bar,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power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本技术属于电池包
,具体涉及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随着各种用电设备不断向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电池的模块化程度逐渐提升。如图1所示,现阶段,通过铜排903将两相邻的第一电源模组901与第二电源模组902进行串联,铜排903的两端均通过螺钉904对应固定于第一电源模组901和第二电源模组902上,在铜排903的中部外壁上设置有绝缘层905,以保证铜排903与外部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其中,绝缘层905通过浸塑工艺成型与铜排903的外壁,当然也可以在铜排903的外部套设热塑管以形成绝缘结构。在进行铜排903的安装时,均为将铜排903放置于两电源模组的预设位置上,再通过拧紧螺钉904对铜排903进行固定,而螺钉904与铜排903之间并未设置其他的连接结构或者固定组件,如果电源模组长期处于振动或者稳定性较差的环境中工作,容易造成螺钉904的松动和脱落,不仅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有可能给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针对相关技术中用于将铜排固定在电源模组上的螺钉与铜排之间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对连接两相邻电源模组的导电排和固定件进行固定,有效防止固定件的松动和脱落,使得导电排和固定件的连接更加稳固,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本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二绝缘壳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所述绝缘壳体具有对所述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所述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包括容置所述导电排的第一容置部和容置所述固定件的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具有容置槽,其另一侧具有导电排外接口,所述导电排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其另一端自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伸出至所述绝缘壳体的外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外壳和第一固定件外壳,所述第二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导电排外壳和第二固定件外壳,在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对扣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第一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壳体于所述第二开口处径向向内设有外限位环和能产生弹性形变的内限位部,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夹设在所述外限位环与所述内限位部之间。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侧壁上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形成内限位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可拆卸地连接。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结构的数量为两组,一组所述卡扣结构设置于远离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外壁上,另一组所述卡扣结构设置于靠近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的外壁上。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能相互卡扣的卡接件和卡接环,所述卡接件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三凸台,所述卡接件的位置与所述卡接环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三凸台穿过所述卡接环且与所述卡接环的边缘卡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包括两电源模组、导电排和两个固定件,所述导电排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固定件与两所述电源模组连接,该电源模组连接结构还包括上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导电排和所述固定件的外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三个电源模组,相邻两所述电源模组之间均通过导电排和固定件连接,该电池包还包括上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对应的所述导电排和所述固定件的外侧。由上所述,本技术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的特点及优点是:在连接两电源模组的导电排和固定件的外侧套设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通过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对导电排和固定件进行容放和固定,大大提高了导电排与固定件连接的稳固程度,避免固定件从导电排上松动和脱落,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而且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可拆卸地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工作人员对导电排和固定件的更换和维修。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两电源模组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导电排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导电排加固结构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第一角度的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第二角度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的导电排与电源模组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附图标号:901、第一电源模组;902、第二电源模组;903、铜排;904、螺钉;905、绝缘层。本技术中的附图标号:1、第一绝缘壳;101、第一导电排外壳;102、第一固定件外壳;1021、第一通孔;103、卡接件;1031、第三凸台;2、第二绝缘壳;201、第二导电排外壳;202、第二固定件外壳;2021、第二通孔;203、卡接环;3、固定件;301、固定部;4、导电排;5、第一容置部;501、第一开口;502、容置槽;503、导电排外接口;6、第二容置部;601、第二开口;602、外限位环;7、第一挡板;701、第一凸台;8、第二挡板;801、第二凸台;10、绝缘壳体;11、螺母;12、导电件;20、容置腔;30、内限位部;40、卡扣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述的“上”、“下”、“顶”、“底”、“前”、“后”的位置关系均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二绝缘壳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和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所述绝缘壳体具有对所述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所述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二绝缘壳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和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所述绝缘壳体具有对所述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所述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包括容置所述导电排的第一容置部和容置所述固定件的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具有容置槽,其另一侧具有导电排外接口,所述导电排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其另一端自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伸出至所述绝缘壳体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外壳和第一固定件外壳,所述第二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导电排外壳和第二固定件外壳,在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对扣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第一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于所述第二开口处径向向内设有外限位环和能产生弹性形变的内限位部,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夹设在所述外限位环与所述内限位部之间。


7.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水杉杨政杰杜禾吴珍荣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