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润滑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船用的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大型船用柴油机(运行参数由柴油机安全控制系统enginesafetyandcontrolsystem监控,后文简称控制系统),在起动前都需要开启电动机油泵预供,充分润滑主轴瓦、连杆瓦等发动机摩擦副零件,防止滑瓦。部分柴油机特别是船主机,因为船级社要求当船主机为1台时,必须配备电动机油备用泵,故为了降低成本,一般船主机都不单独配置电动机油预供泵,而是用电动机油备用泵替代,兼顾预供作用。但电动机油备用泵与机带机油泵作用相当,因此流量压力较大,起动预供时,由于用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平衡机油主供管路的结构不发挥作用,因此经常发生因机油压力对机油主供管路上的部件产生较大压力冲击而影响部件使用寿命的现象。鉴于此,亟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设计开发一种可在机油预供时防止机油主供管路的各个部件受到过大机油压力的冲击,以确保部件使用寿命的润滑系统和润滑控制方法。专利技术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的机油主供管路和与发动机油底壳连通且并联的机带机油泵、电动机油备用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旁通管路和设置于所述机油旁通管路上且受控于控制系统的旁通电磁阀;所述机油主供管路和所述机油旁通管路的一端均通过连接管路分别与所述机带机油泵和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机油旁通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连通;/n在发动机起动前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进行预供油时,所述旁通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以防止机油对所述机油主供管路上的部件产生冲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与发动机主油道连通的机油主供管路和与发动机油底壳连通且并联的机带机油泵、电动机油备用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旁通管路和设置于所述机油旁通管路上且受控于控制系统的旁通电磁阀;所述机油主供管路和所述机油旁通管路的一端均通过连接管路分别与所述机带机油泵和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机油旁通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连通;
在发动机起动前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进行预供油时,所述旁通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以防止机油对所述机油主供管路上的部件产生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包括机油冷却器、温控阀和机油滤清器;
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油端与所述连接管路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的出油端与所述温控阀的C端口连通,所述温控阀的A端口与所述机油滤清器连通,所述温控阀的B端口与所述连接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滤清器上游的所述机油主供管路上设置有滤前压力传感器,所述机油滤清器下游的所述机油主供管路上设置有滤后压力传感器;所述滤前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滤后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压力平衡管路和设置于所述压力平衡管路上的机油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平衡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连通;所述机油压力调节阀的压力取样端口与所述发动机主油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带机油泵的出油端与所述连接管路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机油止回阀;
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的出油端与所述连接管路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机油止回阀。
6.一种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机油冲击的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润滑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所述发动机转速为零处于停机状态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旁通电磁阀打开并对其打开状态进行校验;反之,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旁通电磁阀关闭;
S2、准备起动所述发动机时,打开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开始预供油,一部分机油经所述机油主供管路进入所述发动机主油道,另一部分机油经所述机油旁通管路进入所述发动机油底壳以防止经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输出的机油对所述机油主供管路上的部件产生冲击;
S3、关闭所述电动机油备用泵,起动所述发动机;当所述发动机转速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元福,徐明月,康春录,郭军军,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