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型材复合成形
,具体涉及一种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
技术介绍
在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现代高端制造领域,高强高韧薄壁铝合金板应用广泛。为满足构件强度高、刚性好、重量轻等性能要求,高强高韧薄壁铝合金板通常需用加强筋固定。当前高强高韧薄壁铝合金板与加强筋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焊接和铆接两种方法,不可避免的带来焊接或铆接工作量大、整体增重、装配效率低等问题。宽幅高筋薄壁铝合金壁板的整体成形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制备一直是国内外型材界的难题。在制备铝合金整体壁板方面,常规的方法有机械加工、化学蚀铣、成形轧制、模锻、挤压等方法。机械加工法和化学蚀铣法可加工复杂形状的金属壁板,但加工成本高、效率低;成形轧制法的主要优点是生产率和材料利用率高,但可轧制的筋板高度受工艺限制;模锻法的主要缺点是模压板的面积和加强筋筋高受到压机能力的限制;挤压法的生产效率比成型轧制法和模锻法低,但比机械加工法和化学蚀铣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包括机械机架、矫直辊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主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和气动辅助系统,用于对带有N1个矫前外横向梯形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进行展开矫直,其特征在于:/n矫直辊系统包括上矫直辊系和下矫直辊系;/n所述上矫直辊系由6个矫直辊组成,由左至右分别为第一辊(G1)至第六辊(G6),所述下矫直辊系由6个矫直辊组成,由右至左分别为第七辊(G7)至第十二辊(G12);/n所有矫直辊的工作长度均为B8,且在两轴端均分别对齐;/n所有矫直辊都可以绕其轴中心线旋转;/n所有矫直辊的两轴端都安装有圆锥止推辊子轴承;/n所述上矫直辊系位于所述下矫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包括机械机架、矫直辊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主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和气动辅助系统,用于对带有N1个矫前外横向梯形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进行展开矫直,其特征在于:
矫直辊系统包括上矫直辊系和下矫直辊系;
所述上矫直辊系由6个矫直辊组成,由左至右分别为第一辊(G1)至第六辊(G6),所述下矫直辊系由6个矫直辊组成,由右至左分别为第七辊(G7)至第十二辊(G12);
所有矫直辊的工作长度均为B8,且在两轴端均分别对齐;
所有矫直辊都可以绕其轴中心线旋转;
所有矫直辊的两轴端都安装有圆锥止推辊子轴承;
所述上矫直辊系位于所述下矫直辊系的上方;
所述带有N1个矫前外横向梯形筋(5-1)的薄壁筒形件弧段(5)位于所述上矫直辊系和所述下矫直辊系的中间,N1为正整数,N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矫直辊系的每个矫直辊均由钢制内辊(8-1-2)和聚氨酯外辊(8-1-4)组成;
所述上矫直辊系的每个矫直辊均开有N1个与所述矫前外横向梯形筋(5-1)对应的横向梯形槽,所述N1个横向梯形槽可容纳所述N1个矫前外横向梯形筋(5-1),其中一个所述横向梯形槽为导向槽(8-1-3),其余N1-1个所述横向梯形槽为非导向槽(8-1-5),所述非导向槽(8-1-5)的宽度略大于所述矫前外横向梯形筋(5-1)的宽度并沿所述非导向槽(8-1-5)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N1个所述横向梯形槽底部直径为D,所述上矫直辊系的每个矫直辊的外直径均为D+2×T4';
所述下矫直辊系的每个矫直辊均为钢制的,其外直径均为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G2)至第十二辊(G12)均为主动辊,其中所述第二辊(G2)、第三辊(G3)、第十一辊(G11)、第十二辊(G12)分别由单独调速电机传动,其余所述主动辊由一台调速电机带齿轮分配箱和万向传动轴传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辊(G4)、第五辊(G5)和第六辊(G6)共同组成七辊上矫直辊系;所述第七辊(G7)、第八棍(G8)、第九辊(G9)和第十辊(G10)共同组成七辊下矫直辊系;由所述七辊上矫直辊系和所述七辊下矫直辊系组成七辊矫直辊系;所述七辊上矫直辊系各矫直辊在Y向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在X向均布排列,间距为L1,所述七辊上矫直辊系各矫直辊的两轴端在X、Y向固定;所述七辊下矫直辊系与所述七辊上矫直辊系的各矫直辊在X向错距排列,错距量均为(L1)/2,所述七辊下矫直辊系的各矫直辊的两轴端在X向固定,在Y向可独立液压调整并可独立液压锁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横向筋的薄壁筒形件弧段的展开矫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辊(G3)、第十辊(G10)和第十一辊(G11)共同组成咬入角度调整辊系;所述第三辊(G3)和第十一辊(G11)位于所述七辊矫直辊系的左端,所述第十一辊(G11)和第十辊(G10)的X向距离为L2;所述第三辊(G3)和第四辊(G4)的X向距离为L3,L3=(L1+L2)/2;所述第三辊(G3)的两轴端在Y向可独立液压加载,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继红,陈建勋,袁海伦,张东,周乐育,李亚军,刘桂华,何文武,王端志,陈慧琴,徐春国,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