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施工的
,具体涉及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天然气等地下管线星罗棋布、日趋复杂,给道路管线改造工程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对于地处深厚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且紧邻地面建(构)筑物群等复杂的周边环境,传统的明挖施工法风险极高,严重制约着城市道路管线工程的健康发展。继隧洞盾构施工技术之后,顶管施工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鉴于顶管施工具有的开挖范围小、线路布设灵活、受地面建(构)筑物影响小、施工噪音小等优点,其在地下管线敷设和修复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顶管施工完毕后,一般采用沉井法或明挖法将顶管机头进行回收。然而,对于深厚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土层性质差异较大,采用沉井法施工易造成沉井下沉速度不稳定、沉井倾斜及位移大等现象,可行性较低。此外,现有的明挖法在深厚软土地层,对于跨度较大的双排及以上管道,较多采用灌注桩或SMW水泥土搅拌墙支护结构,上述方法成本极高,且施工工期较长,大大影响了顶管机头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为带有转角的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的一侧侧壁内埋设有一端伸入其内部的管道(6),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每侧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一侧侧壁上的第二支护墙,且所述第二支护墙所在的侧壁为所述管道(6)所在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护墙和所述第二支护墙将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布满,所述第一支护墙由多根竖向固定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上的拉森钢板桩(2)构成;所述第二支护墙由多块横向设置的横向挡土板(5)构成,多块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为带有转角的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的一侧侧壁内埋设有一端伸入其内部的管道(6),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每侧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一侧侧壁上的第二支护墙,且所述第二支护墙所在的侧壁为所述管道(6)所在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护墙和所述第二支护墙将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布满,所述第一支护墙由多根竖向固定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上的拉森钢板桩(2)构成;所述第二支护墙由多块横向设置的横向挡土板(5)构成,多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分布于所述管道(6)上、下两侧;每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的两端均分别对应固定在靠近所述管道(6)两侧的两根所述拉森钢板桩(2)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护墙的内侧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均横向固定有钢腰梁(3),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的两个所述钢腰梁(3)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的转角处相连,且在二者连接处的内侧固定有钢板撑(4);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底部设置操作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底部的水泥土搅拌桩(7),所述水泥土搅拌桩(7)采用坑底满堂式布置,并与所述拉森钢板桩(2)贴合;所述水泥土搅拌桩(7)上表面设有一层混凝土层(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腰梁(3)具体为由第一25b工字钢(31)和第二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启涛,何小林,和礼红,熊永华,彭定新,郑盘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