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和第二支护墙,第一支护墙分布于所述管道左、右两侧;第二支护墙分布于所述管道上、下两侧;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的每一侧壁上的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均横向固定有钢腰梁,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相邻两侧的所述第一支护墙上的所述钢腰梁的转角处设有钢板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采用“拉森钢板桩+钢板撑+横向挡土板”联合支护体系,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且钢板桩均可回收,经济性较好,充分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的优点。
A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pipe jacking receiving w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施工的
,具体涉及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天然气等地下管线星罗棋布、日趋复杂,给道路管线改造工程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对于地处深厚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且紧邻地面建(构)筑物群等复杂的周边环境,传统的明挖施工法风险极高,严重制约着城市道路管线工程的健康发展。继隧洞盾构施工技术之后,顶管施工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鉴于顶管施工具有的开挖范围小、线路布设灵活、受地面建(构)筑物影响小、施工噪音小等优点,其在地下管线敷设和修复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顶管施工完毕后,一般采用沉井法或明挖法将顶管机头进行回收。然而,对于深厚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土层性质差异较大,采用沉井法施工易造成沉井下沉速度不稳定、沉井倾斜及位移大等现象,可行性较低。此外,现有的明挖法在深厚软土地层,对于跨度较大的双排及以上管道,较多采用灌注桩或SMW水泥土搅拌墙支护结构,上述方法成本极高,且施工工期较长,大大影响了顶管机头的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为深厚软土区顶管机头快速、安全、经济的回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为带有转角的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的一侧侧壁内埋设有一端伸入其内部的管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每侧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一侧侧壁上的第二支护墙,且所述第二支护墙所在的侧壁为所述管道所在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护墙和所述第二支护墙将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侧壁布满,所述第一支护墙由多根竖向固定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侧壁上的拉森钢板桩构成;所述第二支护墙由多块横向设置的横向挡土板构成,多块所述横向挡土板分布于所述管道上、下两侧;每块所述横向挡土板的两端均分别对应固定在靠近所述管道两侧的两根所述拉森钢板桩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护墙的内侧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均横向固定有钢腰梁,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的两个所述钢腰梁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的转角处相连,且在二者连接处的内侧固定有钢板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底部设置操作平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采用“拉森钢板桩+钢板撑+横向挡土板”联合支护体系,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且钢板桩均可回收,经济性较好,充分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的优点;操作平台为软土区顶管机头回收提供作业平台,方便操作。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操作平台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底部的水泥土搅拌桩,所述水泥土搅拌桩采用坑底满堂式布置,并与所述拉森钢板桩贴合;所述水泥土搅拌桩上表面设有一层混凝土层。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拉森钢板桩桩前土体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解决了深厚软土区易出现的坑底隆起风险,同时也显著改善了淤泥或淤泥质软土的力学特性,基坑稳定性大大增强;混凝土层为软土区顶管机头回收提供作业平台。进一步,所述钢腰梁具体为由第一25b工字钢和第二25b工字钢组成的双拼25b工字钢腰梁,所述第一25b工字钢的一个端面和所述第二25b工字钢的一个端面焊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护墙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腰梁具体为双拼25b工字钢腰梁,其防护结构坚固,且方便钢板撑的安装。进一步,所述钢板撑包括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设有两块,第一块所述第一钢板水平设置,且第一块所述第一钢板的相邻两侧面分别焊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的两个所述第一25b工字钢在转角处的另一个端面上,第二块所述第一钢板水平设置,且第二块所述第一钢板的相邻两侧面分别焊接在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的两个所述第二25b工字钢在转角处的另一个端面上,所述第二钢板竖直的设置在两块所述第一钢板间,且所述第二钢板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块所述第一钢板相对的两个表面上,所述第二钢板的一侧端还焊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的两个所述第一25b工字钢的连接处,以及焊接在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的两个所述第二25b工字钢的连接处。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板撑由两块第一钢板和一块第二钢板构成,其结构简单,且支撑结构稳定。进一步,所述横向挡土板为28b槽钢结构,且相邻两块所述横向挡土板间隔设置。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横向挡土板为28b槽钢结构及间隔设置,可以保护穿越的管道不受损坏,在节省施工材料的同时,综合提高了支撑体系的防护能力。进一步,还包括截水沟,所述截水沟设置于靠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顶部的顶部地面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截水沟用于排除地表积水、雨水和施工用水,保护支护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3为水泥土搅拌桩与拉森钢板桩紧密贴合的平面布置图;图4为第二支护墙的立面示意图;图5为钢腰梁转角加固示意图;图6为图5的B-B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2、拉森钢板桩,3、钢腰梁,31、第一25b工字钢,32、第二25b工字钢,4、钢板撑,41、第一钢板,42、第二钢板,5、横向挡土板,6、管道,7、水泥土搅拌桩,8、顶部顶面,9、截水沟,10、混凝土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为带有转角的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的一侧侧壁内埋设有一端伸入其内部的管道6(这里的“其”指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每侧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一侧侧壁上的第二支护墙,且所述第二支护墙所在的侧壁为所述管道6所在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护墙和所述第二支护墙将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侧壁布满,所述第一支护墙由多根竖向固定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上的拉森钢板桩2构成;所述第二支护墙由多块横向设置的横向挡土板5构成,多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分布于所述管道6上、下两侧;每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的两端均分别对应固定在靠近所述管道6两侧(具体为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拉森钢板桩2上;(也就是说,在所述管道6所在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的一侧面上,分布有多根拉森钢板桩2和多块横向挡土板5,多根拉森钢板桩2分布在管道6的左、右两侧,多块横向挡土板5分布在管道6的上、下两侧)每个所述第一支护墙的内侧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为带有转角的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的一侧侧壁内埋设有一端伸入其内部的管道(6),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每侧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一侧侧壁上的第二支护墙,且所述第二支护墙所在的侧壁为所述管道(6)所在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护墙和所述第二支护墙将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布满,所述第一支护墙由多根竖向固定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上的拉森钢板桩(2)构成;所述第二支护墙由多块横向设置的横向挡土板(5)构成,多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分布于所述管道(6)上、下两侧;每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的两端均分别对应固定在靠近所述管道(6)两侧的两根所述拉森钢板桩(2)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护墙的内侧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均横向固定有钢腰梁(3),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的两个所述钢腰梁(3)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的转角处相连,且在二者连接处的内侧固定有钢板撑(4);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底部设置操作平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为带有转角的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的一侧侧壁内埋设有一端伸入其内部的管道(6),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每侧侧壁上的第一支护墙,以及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一侧侧壁上的第二支护墙,且所述第二支护墙所在的侧壁为所述管道(6)所在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护墙和所述第二支护墙将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布满,所述第一支护墙由多根竖向固定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侧壁上的拉森钢板桩(2)构成;所述第二支护墙由多块横向设置的横向挡土板(5)构成,多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分布于所述管道(6)上、下两侧;每块所述横向挡土板(5)的两端均分别对应固定在靠近所述管道(6)两侧的两根所述拉森钢板桩(2)上;每个所述第一支护墙的内侧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均横向固定有钢腰梁(3),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护墙在同一水平高度位置上的两个所述钢腰梁(3)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的转角处相连,且在二者连接处的内侧固定有钢板撑(4);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底部设置操作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1)底部的水泥土搅拌桩(7),所述水泥土搅拌桩(7)采用坑底满堂式布置,并与所述拉森钢板桩(2)贴合;所述水泥土搅拌桩(7)上表面设有一层混凝土层(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管道顶管接收井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腰梁(3)具体为由第一25b工字钢(31)和第二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启涛,何小林,和礼红,熊永华,彭定新,郑盘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