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60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包括中间胸带和加压气囊,所述中间胸带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胸带和第二胸带,各个第一胸带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一弹性胸带,各个第二胸带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二弹性胸带,所述第一弹性胸带的端部均设有粘帖在中间胸带上的第一粘贴部,所述第二弹性胸带上均设有粘贴在另一条第二弹性胸带上的第二粘贴部;所述加压气囊活动固定在任意一个第一胸带上;所述加压气囊包括气囊球、气管和挤压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新型腋窝加压胸带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对腋窝的加压效果较好,加压的压力方便进行调整,大大缩短了康复周期,更加利于切口的愈合。

A new type of axillary compression chest b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腋窝加压胸带
本技术涉及医用
,具体涉及针对乳腺癌根治手术后腋窝积液预防的新型腋窝加压胸带。
技术介绍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皮瓣游离、术中淋巴结清扫,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可高达10%-30%左右。腋窝积液比较常见且难处理,一旦形成积液,需要抽吸或引流,有些患者半年后仍不能好转,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据文献报道,除了改进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对腋窝加压包扎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腋窝积液。目前临床使用的胸带主要是多头胸带,对胸壁的加压效果好,但是对腋窝的加压效果不佳,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壁压力间接提高腋窝压力,一方面这种胸带容易滑动,对腋窝的加压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胸壁压力过大会导致切口血供减少,影响切口愈合。改良的经过腋窝的交叉背带式胸带对腋窝积液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存在着使用方式复杂、外观不佳、难以大量生产等缺点,因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投入大规模使用的腋窝专用胸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新型腋窝加液胸带,该胸带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对腋窝的加压效果较好,大大缩短了康复周期,更加利于切口的愈合。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包括中间胸带和加压气囊,所述中间胸带的两侧分别设有绑定在腋窝处的第一胸带和绑定在胸腔处的第二胸带,各个第一胸带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一弹性胸带,各个第二胸带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二弹性胸带,所述第一弹性胸带的端部均设有粘帖在中间胸带上的第一粘贴部,所述第二弹性胸带上均设有粘贴在另一条第二弹性胸带上的第二粘贴部;所述加压气囊活动固定在任意一个第一胸带上;所述加压气囊包括气囊球、气管和挤压球,所述气囊球与挤压球通过气管相连,气囊球与气管活动连接,所述气管与挤压球连接处设有阀门。进一步的是,所述气囊球的底面设有粘贴在第一胸带上的粘贴布;气囊球通过粘贴布粘贴在第一胸带上,不仅方便操作,也保证了稳定性。进一步的是,为了保证该胸带的均匀受力,中间胸带两侧的第一胸带和第二胸带对称布置。进一步的是,为了保证在使用该胸带时的稳定性且保证该胸带的稳定性,所述第一胸带和第二胸带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弹性胸带和第二弹性胸带的宽度相同,且第一弹性胸带和第二弹性胸带的宽度均小于第一胸带和第二胸带的宽度。进一步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在使用该胸带时的稳定性,所述第一胸带和第二胸带上均设有粘贴在皮肤上的粘贴层。进一步的是,所述挤压球上设有用于挂在中间胸带上的挂钩。进一步的是,所述中间胸带上设有用于固定挤压球的挂环;在使用该胸带时,挤压气囊的气囊球固定在第一胸带上后,同时将挤压球的挂钩挂在挂环上,保证挤压气囊的稳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胸带结构简单,活动连接,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绑定胸带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该胸带在使用时受力均匀,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感;通过气囊球放置在第一胸带与腋窝处,使得胸带的加压效果更加,能有效预防腋窝积液并发症的现象,同时气囊可进行拆卸,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管理与查看;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将气囊球使用在不同的第一胸带处,根据不同患者腋窝的差异而调整粘附位置;气囊球的气体量可进行调节;气管与挤压球可根据情况取下或挂在中间胸带的挂环上,取下后对患者的更加方便,直接挂在中间胸带处也方便随时对气囊球的气体量进行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未使用加压气囊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加压气囊的示意图;图3是患者在使用该胸带时的正视图;图4是患者在使用该胸带时的后视图。图中:1、中间胸带;1-1、挂环;2、第一胸带;3、第二胸带;4、第一弹性胸带;4-1、第一粘贴部;5、第二弹性胸带;5-1、第二粘贴部;6、气囊球;7、气管;8、挤压球;8-1、挂钩;9、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包括中间胸带1和加压气囊,所述中间胸带1的两侧分别设有绑定在腋窝处的第一胸带2和绑定在胸腔处的第二胸带3,中间胸带1两侧的第一胸带2和第二胸带3对称布置,所述第一胸带2和第二胸带3上均设有粘贴在皮肤上的粘贴层,各个第一胸带2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一弹性胸带4,各个第二胸带3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二弹性胸带5,所述第一弹性胸带4的端部均设有粘帖在中间胸带1上的第一粘贴部4-1,所述第二弹性胸带5上均设有粘贴在另一条第二弹性胸带5上的第二粘贴部5-1;所述第一胸带2和第二胸带3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弹性胸带4和第二弹性胸带5的宽度相同,且第一弹性胸带4和第二弹性胸带5的宽度均小于第一胸带2和第二胸带3的宽度;所述加压气囊活动固定在任意一个第一胸带2上;所述加压气囊包括气囊球6、气管7和挤压球8,所述气囊球6与挤压球8通过气管7相连,气囊球6与气管7活动连接,所述气管7与挤压球8连接处设有阀门9,所述气囊球6的底面设有粘贴在第一胸带2上的粘贴布6-1,气囊球6通过粘贴布6-1粘贴在第一胸带2上,不仅方便操作,也保证了稳定性;所述挤压球8上设有用于挂在中间胸带1上的挂钩8-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中间胸带1上设有用于固定挤压球8的挂环1-1;在使用该胸带时,挤压气囊的气囊球6固定在第一胸带2上后,同时将挤压球8的挂钩8-1挂在挂环1-1上,保证挤压气囊的稳定。本技术所提出的胸带在具体使用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挤压气囊安装的安装位置,当患者为左侧乳腺手术之后,挤压气囊安装在左边的第一胸带2与腋窝处,当患者为右侧乳腺手术之后,挤压气囊安装在右边的第一胸带2与腋窝处。在具体绑定胸带时,先将胸带展开,中间胸带1置于患者的背部正后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气囊球6粘贴在第一胸带2上的适当部位,在将两个第一胸带2相互交叉,从身体后面依次经过腋窝、胸前壁和对侧肩膀在到身体后部,让后通过第一弹性胸带4的第一粘贴部4-1粘贴在中间胸带1上;在将两个第一胸带2进行固定之后,将两个第二胸带3绕至身体前侧并通过第二弹性胸带5的第二粘贴部5-1粘贴在一起,达到固定的目的。调整阀门9至关闭状态,按捏挤压球8,实现气囊球6的充气,充气至合适为止;当充气完毕之后,可将气管7与挤压球8取下,也可将挤压球8直接挂在中间胸带1的挂环上,方便随时对气囊球6进行调整。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胸带(1)和加压气囊,所述中间胸带(1)的两侧分别设有绑定在腋窝处的第一胸带(2)和绑定在胸腔处的第二胸带(3),各个第一胸带(2)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一弹性胸带(4),各个第二胸带(3)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二弹性胸带(5),所述第一弹性胸带(4)的端部均设有粘帖在中间胸带(1)上的第一粘贴部(4-1),所述第二弹性胸带(5)上均设有粘贴在另一条第二弹性胸带(5)上的第二粘贴部(5-1);所述加压气囊活动固定在任意一个第一胸带(2)上;所述加压气囊包括气囊球(6)、气管(7)和挤压球(8),所述气囊球(6)与挤压球(8)通过气管(7)相连,气囊球(6)与气管(7)活动连接,所述气管(7)与挤压球(8)连接处设有阀门(9)。/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胸带(1)和加压气囊,所述中间胸带(1)的两侧分别设有绑定在腋窝处的第一胸带(2)和绑定在胸腔处的第二胸带(3),各个第一胸带(2)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一弹性胸带(4),各个第二胸带(3)的端部均固定有第二弹性胸带(5),所述第一弹性胸带(4)的端部均设有粘帖在中间胸带(1)上的第一粘贴部(4-1),所述第二弹性胸带(5)上均设有粘贴在另一条第二弹性胸带(5)上的第二粘贴部(5-1);所述加压气囊活动固定在任意一个第一胸带(2)上;所述加压气囊包括气囊球(6)、气管(7)和挤压球(8),所述气囊球(6)与挤压球(8)通过气管(7)相连,气囊球(6)与气管(7)活动连接,所述气管(7)与挤压球(8)连接处设有阀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腋窝加压胸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球(6)的底面设有粘贴在第一胸带(2)上的粘贴布(6-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刘志勇岑晓霞刘冰洋温兴铸王强裘年存查斯洛李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