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味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53117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0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麻味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植物原材料提取技术领域。上述麻味提取物,按质量份数计,原料包括:甘肃伏椒30~45份、四川南椒30~4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5~15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5~15份。发明专利技术人基于多年对全国各花椒主产区红花椒原料中麻味物质含量及组成的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红花椒原料选择及科学复配,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花椒麻味提取物具有麻感浓郁、低苦涩感等优势。此外,经动物实验证明还具有良好的脂质调节功效。

Hemp extract and its prepa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麻味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原材料提取
,尤其是涉及一种麻味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是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其果皮是我国特色烹饪辛香料,独特的椒麻风味能够解腥膻、促食欲,赋予食物特别风味,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味传统中药,花椒还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杀虫、止痛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花椒活性成分具有抗惊厥、抗氧化、抗菌抗癌、消炎止痛、保肝催眠等功效。花椒麻味提取物是采用现代提取技术萃取花椒中麻味物质得到的一种工业化产品,具有花椒果实全部的椒麻风味,且利用率高、使用方便和易储运,利于标准化操作,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及生物医药行业。但目前市面上花椒麻味提取物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产品存在麻感偏弱、麻感持续时间短等弊端;有些产品尽管麻感强度很高,但同时具有较重苦涩感,严重影响产品最终口感、品质以及市场销售前景。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原料差异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不饱和脂肪酰胺类物质是花椒中主要呈麻味物质,目前花椒中已报道的酰胺类物质就有34种,主要呈麻味物质有13种。目前研究已证实,不同酰胺类组分呈现的麻感强度差异很大,有的组分麻感阈值低、麻感强度高、麻感响应快,但有的组分则相反;不同酰胺组分还会引发不同的麻木感、针刺感、振动感等响应特征。甚至有些酰胺组分会带来较重苦涩味。由于不同产地花椒中的麻味物质含量及种类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因此生产出的花椒麻味提取物在麻感强度、响应特征及苦涩感上明显不同。二、另外一个原因是提取工艺。目前花椒麻味提取物多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或超临界CO2工艺,如CN108905271A、CN107890073A中以石油醚、汽油、正己烷、丙酮等作为提取溶剂,CN108464483A采用超临界CO2工艺。但前者有机溶剂提取限制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而超临界法具有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能力,能够高效溶解多种小分子物质,因此提取物成分较为复杂,麻味物质纯度不高,且易有苦涩感。有鉴于上述问题,对现有的麻味提取物的原料选配和提取工艺进行调整,研究开发一种强麻感、低苦涩的花椒麻味提取物及其制备技术,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也是目前行业内所亟需的。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麻味提取物,所述麻味提取物主要由红花椒原料经超声提取得到;所述红花椒原料包括甘肃伏椒、四川南椒、陕西大红袍花椒和云南大红袍花椒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麻味提取物具有麻感浓郁、低苦涩等优势,此外,经动物实验证明还具有良好的脂质调节功效。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该提取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本专利技术中花椒原料中的麻味物质的溶解和释放,进而具有提高麻味提取物的得率,同时缩短麻味提取物的提取时间优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麻味提取物,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红花椒原料包括以下组分:甘肃伏椒30~45份、四川南椒30~4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5~15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5~15份。进一步的,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红花椒原料包括以下组分:甘肃伏椒40~45份、四川南椒30~3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8~12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10~15份;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红花椒原料包括以下组分:甘肃伏椒45份、四川南椒30份、陕西大红袍花椒10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15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上述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红花椒原料,随后对红花椒原料进行超声提取,得到麻味提取物。进一步的,所述超声提取的溶剂为浓度95wt%的食用乙醇。更进一步的,所述红花椒原料与食用乙醇的质量比为1:10~15,优选为1:15。进一步的,所述超声提取的超声功率为210~300W,优选为300W;优选地,所述超声提取的时间为20~30min,优选为30min;优选地,所述超声提取的温度为20~40℃,优选为30℃。进一步的,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超声提取前对红花椒原料进行粉碎的步骤;优选地,粉碎后红花椒原料为过20目筛的颗粒。进一步的,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对超声提取后的提取液依次进行抽滤和浓缩的步骤;优选地,所述抽滤的过滤网为100目筛的过滤网;优选地,所述浓缩为浓缩至抽滤液原体积的1/10~1/8,或浓缩至浓缩液的斯科维尔指数(SPU)不低于200万SPU;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浓缩后对浓缩液进行灭菌的步骤;更优选地,所述灭菌为电子束辐照灭菌,所述辐照的强度为2.5~3.5kGy;优选为3kGy。进一步的,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红花椒原料粉碎为过20目筛的粉末,随后与95wt%的食用乙醇以1:10~15的质量比混匀,得到待提取物料。(b)、将步骤(a)得到的待提取物料进行超声提取,得到超声提取液;所述超声提取的超声功率为210~300W,超声时间为20~30min,超声温度为20~40℃;(c)、利用100目筛的过滤网对步骤(b)得到的超声提取液进行抽滤,随后抽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10~1/8,得到浓缩液,或浓缩至浓缩液的斯科维尔指数(SPU)不低于200万SPU;(d)、将步骤(c)得到的浓缩液以2.5~3.5kGy的辐照强度进行电子束辐照灭菌,得到麻味提取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麻味提取物,按质量份数计,原料包括:甘肃伏椒30~45份、四川南椒30~4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5~15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5~15份。上述红花椒原料种类及质量份数的配比选择是专利技术人根据多年对全国各花椒主产区红花椒原料中麻味物质的研究得到的,通过研究解析不同产地花椒中酰胺物质总含量及各组分构成,明确不同酰胺组分麻感的强度及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红花椒原料选择及科学复配,实现提取原料“两高一低”,即麻味物质总含量高、高麻度酰胺组分含量高、酰胺组分(苦涩味)含量低)特征。这也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麻味提取物具有麻感强度高、苦涩感弱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经动物实验证明还具有良好的脂质调节功效。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优化过的超声提取技术对科学配比的红花椒混合原料进行提取,上述超声提取的提取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花椒中麻味物质的溶解和释放,进而具有提高麻味提取物得率,同时缩短麻味提取物的提取时间的优势。食用酒精作为提取溶剂安全性高,酰胺类物质提取特异性强,有利于产品纯度。整个提取流程绿色环保,产品安全无毒,可以广泛应用食品产业进行后续深加工。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麻味提取物的应用,该麻味提取物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的制备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麻味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红花椒原料组分:甘肃伏椒30~45份、四川南椒30~4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5~15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5~15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麻味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红花椒原料组分:甘肃伏椒30~45份、四川南椒30~4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5~15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5~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麻味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红花椒原料组分:甘肃伏椒40~45份、四川南椒30~35份、陕西大红袍花椒8~12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10~15份;
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红花椒原料组分:甘肃伏椒45份、四川南椒30份、陕西大红袍花椒10份和云南大红袍花椒15份。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红花椒原料,随后对红花椒原料进行超声提取,得到麻味提取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提取的溶剂为浓度95wt%的食用乙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花椒原料与食用乙醇的质量比为1:10~15,优选为1:1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提取的超声功率为210~300W,优选为300W;
优选地,所述超声提取的时间为20~30min,优选为30min;
优选地,所述超声提取的温度为20~40℃,优选为3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麻味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葵赵镭史波林汪厚银刘龙云张璐璐谢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