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直电容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2964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13:51
一种隔直电容机构,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夹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隔直膜、将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隔直膜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块及收容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隔直膜和所述固定块的容纳块。所述第一连接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连接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对接面,所述隔直膜夹持在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之间,所述第一对接面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为相互平行的平滑面。

DC isolating capacitor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直电容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直电容机构,属于射频器件

技术介绍
射频器件当有防雷要求时,就需要在连接杆中间断开(阻断直流)做一个隔直电容(通交流);以满足射频指标和防雷要求。现行隔直电容结构包括左连接杆、隔直管、右连接杆、固定块及容纳体。右连接杆开孔,隔直管穿到右连接杆孔内,隔直管的外径部分与右连接杆的孔配合;隔直管开孔,左连接杆穿到隔直管的孔内,左连接杆的外径与隔直管的孔配合;容纳体设有收容左接杆、隔直管、右连接杆及固定块的容纳孔及与固定块抵接的台阶部,固定块配合台阶部固定左连接杆、隔直管及右连接杆,防止该些部件在左右两端产生位移,同时将整体支撑在容纳体的安装孔的中心位置。由于射频器件要求精度很高,导致这左连接杆、隔直管、右连接杆、固定块之间的相互配合的公差要求非常高,加工比较困难,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且容易加工的隔直电容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隔直电容机构,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夹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隔直膜、将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隔直膜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块及收容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隔直膜和所述固定块的容纳块,所述第一连接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连接杆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对接面,所述隔直膜夹持在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之间,所述第一对接面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为相互平行的平滑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第一延伸部及自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位置径向延伸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杆包括第二延伸部及自所述第二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位置径向延伸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直径,并且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对接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心线垂直。进一步地,所述隔直膜为圆片状,所述隔直膜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包括圆柱体状的本体部、在平行于所述本体部的中心线的方向上贯穿所述本体部的圆柱体状的收容孔、自所述收容孔向所述本体部的径向上向外侧均匀凹陷而成的卡接槽及在所述本体部的径向上贯穿部分所述本体部并与所述收容孔连通的开口。进一步地,在平行于所述本体部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卡接槽的尺寸小于所述收容孔的尺寸,并且所述卡接槽位于所述收容孔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隔直膜的直径与所述卡接槽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卡接槽的直径但大于所述收容孔的直径,在平行于所述隔直膜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卡接槽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隔直膜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尺寸之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隔直膜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从所述开口卡接到所述卡接槽。进一步地,所述容纳块具有沿平行于所述固定块的中心线的方向上贯通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的直径等于所述固定块的所述本体部的外直径,组装到一起的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隔直膜和所述固定块容纳在所述容纳孔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隔直电容机构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由两个直径不相同的同轴圆柱体组成,并且二者相互配合的面为相互平行的平滑面,结构简单、易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隔直电容机构立体组装图。图2是本技术隔直电容机构去除容纳体的立体组装图。图3是2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3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5是4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此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此术语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隔直电容机构100,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夹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之间的隔直膜3、将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隔直膜3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块4及收容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2、所述隔直膜3和所述固定块4的容纳块5。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由两个同轴实心圆柱体组成,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中心线重合。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杆1包括第一延伸部11及自所述第一延伸部1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位置径向延伸的第一卡接部12,所述第一延伸部1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杆2包括第二延伸部21及自所述第二延伸部2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位置径向延伸的第二卡接部22,所述第二延伸部2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并且所述第一卡接部12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卡接部12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第一对接面13,所述第二卡接部2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对接面23,所述隔直膜3夹持在所述第一对接面13和所述第二对接面23之间,所述第一对接面13与所述第二对接面23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对接面13和所述第二对接面23均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中心线。所述隔直膜3为一个高度较小的圆柱体,其高度可以设置为0.5mm或0.1mm或者0.05mm,因高度较小,整体呈片状结构,所述隔直膜3的高度具体根据所需容值来调整。所述隔直膜3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中心线重合,并且所述隔直膜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和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直膜3的直径也可以等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和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或者小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和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参照图3所示,沿平行于所述隔直膜3的中心线的方向上观察,所述固定块4呈C形。所述固定块4包括圆柱体状的本体部41、在平行于所述本体部41的中心线的方向贯穿本体的圆柱体收容孔42、自所述收容孔42向所述本体部41的径向上向外侧均匀凹陷而成的卡接槽43及在所述本体部41的径向上贯穿部分所述本体部41并与所述收容孔42连通的开口44。在平行于所述本体部41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卡接槽43的尺寸小于所述收容孔42的尺寸,并且所述卡接槽43位于所述收容孔42的中部。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固定块4的中心线与所述隔直膜3的中心线重合,所述隔直膜3的直径与所述卡接槽43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卡接部12和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小于所述卡接槽43的直径但大于所述收容孔42的直径,或者可以依实际需求分别调整所述第一卡接部12、所述第二卡接部22和所述隔直膜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直电容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夹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之间的隔直膜(3)、将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2)和所述隔直膜(3)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块(4)及收容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2)、所述隔直膜(3)和所述固定块(4)的容纳块(5),所述第一连接杆(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第一对接面(13),所述第二连接杆(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对接面(23),所述隔直膜(3)夹持在所述第一对接面(13)和所述第二对接面(23)之间,所述第一对接面(13)与所述第二对接面(23)为相互平行的平滑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直电容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夹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2)之间的隔直膜(3)、将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2)和所述隔直膜(3)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固定块(4)及收容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2)、所述隔直膜(3)和所述固定块(4)的容纳块(5),所述第一连接杆(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第一对接面(13),所述第二连接杆(2)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对接面(23),所述隔直膜(3)夹持在所述第一对接面(13)和所述第二对接面(23)之间,所述第一对接面(13)与所述第二对接面(23)为相互平行的平滑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直电容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包括第一延伸部(11)及自所述第一延伸部(1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位置径向延伸的第一卡接部(12),所述第一延伸部(1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2)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杆(2)包括第二延伸部(21)及自所述第二延伸部(2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位置径向延伸的第二卡接部(22),所述第二延伸部(2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并且所述第一卡接部(12)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2)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对接面(13)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12)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2)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面(23)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22)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直电容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13)、所述第二对接面(23)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中心线垂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直电容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直膜(3)为圆片状,所述隔直膜(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贵平宋振国孙兴华张桂瑞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立讯射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