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239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其包括挂钩、连接杆和使挂钩准确对准吊耳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分别与试件的相邻两侧面抵接,所述挂钩铰接安装在所述连接杆,所述定位组件安装在所述连接杆,所述挂钩设置有使所述挂钩的沟槽始终朝向试件的吊耳的复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节约时间和安全可靠的效果。

Static load fully automatic hook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
本技术涉及静载挂钩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地上会进行基桩静载试验,桩基静载试验是运用在工程上对桩基承载力检测的一项技术,并且该试验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作为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而在其压重平台上需要均匀堆砌有许多呈矩形的配重混凝土试件,每块试件的尺寸均相等。现有的,在每块试件上均会设置有用于吊装的挂耳,司索工把挂钩卡在试件的吊耳上,吊机再把试件吊到指定的位置,再由司索工吧挂钩从试件吊耳上取下。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这种纯人工的方式完成挂钩和脱钩的工作,不仅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工,而且当吊机将挂钩放下或松开移开时由于没有任何的保护从而会对司索工进行碰撞等情况造成人身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其具有节约时间和安全可靠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包括挂钩,还包括连接杆和使挂钩准确对准吊耳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分别与试件的相邻两侧面抵接,所述挂钩铰接安装在所述连接杆,所述定位组件安装在所述连接杆,所述挂钩设置有使所述挂钩的沟槽始终朝向试件的吊耳的复位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组件定位试件的相邻两侧的同时挂钩的吊槽卡入试件的吊环,接着用吊绳拉起该设备从而由于重力作用使挂钩转至竖直向下从而达到对试件的吊装,设计有连接杆的目的是为了能将挂钩、定位组件安装在同一结构内从而使定位组件能更好的定位;设置有复位结构的目的是当挂钩将试件吊至指定位置且挂钩离开吊环时挂钩能从而从新复位至吊槽朝向试件的吊耳,方便对下一块试件的吊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一抵接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抵接杆,所述第一抵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杆呈“L”状;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第二支杆和第二抵接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抵接杆,所述第二抵接杆与所述第二支杆呈“L”状,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呈直角设置,所述第一抵接杆与所述第二抵接杆的朝向一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且均为“L”状的目的是由于试件为矩形状,需要定位其相邻两侧面,每个定位件定位一个侧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均设置有在试件表面滑动的定位轮,当所述定位轮与试件表面抵接时所述挂钩的沟槽朝向试件的吊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定位轮且当定位轮与试件表面接触时有助于使挂钩与吊耳的位置相对应,且有助于在试件上移动连接杆时能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和挂钩与吊耳配合的准确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结构包括配重块和限定所述挂钩转至所述挂钩的沟槽朝向试件的吊耳的限位块,所述配重块固定在所述挂钩且由所述挂钩铰接处向远离所述挂钩的沟槽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块安装在所述连接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挂钩上为进行吊装时通过配重块使挂钩由于重力作用使挂钩进行转动,当挂钩转至限位块处时受到阻挡使挂钩的沟槽朝向试件的吊耳。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结构包括限位杆和弹簧,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挂钩与所述连接杆的铰接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连接,当所述弹簧为初始状态时所述挂钩的沟槽朝向试件的吊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挂钩进行吊装时弹簧为压缩状态,当挂钩离开试件的吊耳时弹簧将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达到挂钩能重新转至挂钩的沟槽朝向试件的吊耳。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挂钩铰接处连接有吊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吊绳与挂钩连接的目的是将试件的重力施加在挂钩,而无需连接杆和定位组件进行受力,从而使制作连接杆和定位组件所用到的材料无需是高负载材料,以致降低了制作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挂钩设置有两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挂钩设置成两个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加稳定的进行吊装,且基桩静载试验所用到的试件为标准件,试件上是设置有两个吊耳,所以在本技术中设置有两个挂钩进行对吊耳的配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所述挂钩之间的距离为100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桩静载试验所用到的试件为标准件,试件上的吊耳之间的距离为100cm,从而本设备上的两挂钩之间的距离也应为100cm,以致能保证该设备能顺利对试件进行吊装。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定位组件定位试件的相邻两侧的同时挂钩的吊槽卡入试件的吊环,接着用吊绳拉起该设备从而由于重力作用使挂钩转至竖直向下从而达到对试件的吊装,设计有连接杆的目的是为了能将挂钩、定位组件安装在同一结构内从而使定位组件能更好的定位;设置有复位结构的目的是当挂钩将试件吊至指定位置且挂钩离开吊环时挂钩能从而从新复位至吊槽朝向试件的吊耳,方便对下一块试件的吊装;2.通过设置有定位轮且当定位轮与试件表面接触时有助于使挂钩与吊耳的位置相对应,且有助于在试件上移动连接杆时能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和挂钩与吊耳配合的准确性;3.通过将吊绳与挂钩连接的目的是将试件的重力施加在挂钩,而无需连接杆和定位组件进行受力,从而使制作连接杆和定位组件所用到的材料无需是高负载材料,以致降低了制作成本;4.通过将挂钩设置成两个从而能更加稳定的进行吊装,且基桩静载试验所用到的试件为标准件,试件上是设置有两个吊耳,所以在本技术中设置有两个挂钩进行对吊耳的配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初步定位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挂钩和吊耳配合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挂钩和吊耳配合示意图。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三的挂钩和吊耳配合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三的初步定位结构示意图。图中,1、挂钩;2、连接杆;3、定位组件;31、第一定位件;311、第一支杆;312、第一抵接杆;32、第二定位件;321、第二支杆;322、第二抵接杆;4、复位结构;41、配重块;42、限位块;43、限位杆;44、弹簧;101、定位轮;102、试件;103、吊耳;104、吊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包括两个挂钩1、第一定位件31、第二定位件32、连接杆2和复位结构4,两个挂钩1铰接安装在连接杆2,两个挂钩1之间的距离为100cm;第一定位件31包括第一支杆311和第一抵接杆312,第一支杆311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杆2、另一端固定第一抵接杆312,第一支杆311与第一抵接杆312之间呈“L”状,第一支杆311与连接杆2呈直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包括挂钩(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2)和使挂钩(1)准确对准吊耳(103)的定位组件(3),所述定位组件(3)分别与试件(102)的相邻两侧面抵接,所述挂钩(1)铰接安装在所述连接杆(2),所述定位组件(3)安装在所述连接杆(2),所述挂钩(1)设置有使所述挂钩(1)的沟槽始终朝向试件(102)的吊耳(103)的复位结构(4)。/n

【技术特征摘要】
1.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包括挂钩(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2)和使挂钩(1)准确对准吊耳(103)的定位组件(3),所述定位组件(3)分别与试件(102)的相邻两侧面抵接,所述挂钩(1)铰接安装在所述连接杆(2),所述定位组件(3)安装在所述连接杆(2),所述挂钩(1)设置有使所述挂钩(1)的沟槽始终朝向试件(102)的吊耳(103)的复位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3)包括第一定位件(31)和第二定位件(32),所述第一定位件(31)包括第一支杆(311)和第一抵接杆(312),所述第一支杆(31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杆(2)、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抵接杆(312),所述第一抵接杆(312)与所述第一支杆(311)呈“L”状;所述第二定位件(32)包括第二支杆(321)和第二抵接杆(322),所述第二支杆(32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杆(2)、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抵接杆(322),所述第二抵接杆(322)与所述第二支杆(321)呈“L”状,所述第一支杆(311)与所述第二支杆(321)呈直角设置,所述第一抵接杆(312)与所述第二抵接杆(322)的朝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载全自动挂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所述第一支杆(311)和所述第二支杆(321)均设置有在试件(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元德叶国聪莫可凡伍尚章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