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不同膨胀的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48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管路(11)含有带压力的工作介质,例如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并用作一压差测量仪的测量管;在管路敷设中至少形成一个环路(15),并从管路的第一直线段(19)开始具有横向于第一管路延伸的第一环路段(15′)和跨越第一管路段的、与第一环路段相连的第二环路段(15″),以及具有与第二环路段相连的、并返回到第一环路段起始点附近的第三环路段(15″′)。在第三环路段上连接有管路的第二直线段(19A),管路的两个直线段(19,19A)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板(20)相互铰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工作运行中承受不同膨胀的一段管路的排布设计,其中管内充有带压力的工作介质。例如这些管子可用作蒸汽发生设备中的排水管,但上述的管路也能用作测量管。为了使蒸汽发生设备的排水管能补偿不同的膨胀,到目前为止通常是使管路的敷设从一垂直段过渡到一个大体上成水平的水平段或水平边,再在它上面连接一段基本上垂直的管子。水平边的长度可达10~15米。在水平边达到上述长度的情况下,水平边必须在固定点上进行悬挂。这可以用分布在边长上的一些固定吊架或弹簧吊架来实现。当管路用在蒸汽发生器上的情况下,这些固定点是由锅炉的机架来形成的。固定吊架是设置在水平边必须经受较大的膨胀移动的区域内,而弹簧吊架则安装在水平边所发生的移动较小的区域内。这种熟知的管路安排是有缺点的,因为管路的长边要求相当大的空间,同时为了悬挂长边还需要固定吊架和弹簧吊架,使结构复杂化。而且为了安排这些吊架同样需要相当的空间。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改进前面所涉及的管路安排,使其结构更为简单并减少所需的空间。按照本专利技术,这一任务是通过使管路在敷设中至少形成一个环路来解决的。管路从管路的第一个直线段开始具有横向于第一管路段延伸的第一环路段和跨越第一管路段的、与第一环路段相连的第二环路段,以及具有与第二环路段相连的、并返回到第一环路段起始点附近的第三环路段,这里管路的第二直线段接在第三环路段上;管路的两个直线段借助于至少一个连接板以铰链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按照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管路排布中设置环路使管路获得一适当的弹性,以便承受在运行过程中管路的不同膨胀而引起的位移。用铰接的连接板环连接,在管路的环路区域内力的传送能在结构上以简单的方式实现。由于环路管段并不象已知的排水管上长边等直线管段延伸量那么长,因此本专利技术所需的管路安装空间要小得多。另外由于省略了固定吊架和弹簧吊架而采用连接板连接,所以所需的空间能进一步减小,而且连接板的结构设计与固定吊架和弹簧吊架的结构相比也要简单得多。本专利技术的几个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书中将借助于附图作详细说明。图中,附图说明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排布的管路应用在强制循环的蒸汽发生器中不同位置的流程图,图2按照本专利技术用作测量管的部分管路的透视图,图3按照本专利技术用作排水管的部分管路的透视图,图4图2中截取部分的管路的按比例放大图。按照图1强制循环的蒸汽发生器具有一给水泵1和作为受热面2的一个燃料节省器、一个蒸发器3和一个过热器4。加热区2至4在工作介质的流向上是串联连接的。在蒸发器3和过热器4的工作介质流之间设有一个分离器容器5,其中来自蒸发器的工作介质发生分离而成为汽相和液相,液相被收集到分离器容器5的底部,在分离器容器5的底部接有一循环管路6,它包括一个循环泵7,循环泵并在给水泵1和燃料节省器2之间与工作介质流相连通。分离器容器5垂直方向的尺寸可达10-20米,它设有一压差测量仪的液位测量传感器8,也就是说用两根测量管9和9′分别接到分离器容器5的底部和顶部来测量压差。分离器容器借助于一吊杆5″悬挂在图中未表示的锅炉机架上。在循环泵7运行中必须对其产生的压差进行监测,为此设置了一压差测量仪10,它通过测量管11和11′分别接到在循环泵7的压力侧和抽吸侧的循环管路6上。在循环泵7下部的循环管路6上有一排水管12和放水阀13相连。包括分离器容器5、循环管路6和循环泵7在内的整个系统随着蒸汽发生器的运行而变热,因此循环泵7将在垂直方向向下移动,在冷态与运行状态之间的移动量能达到500mm之多。压差测量仪10同样也是紧固在锅炉的机架上的,因此测量管11和11′必须对循环泵7与压差测量仪10之间的移位差进行补偿。相对地长而细的测量管9和9′,11和11′以及具有工作介质的排水管12的压力譬如为250巴。在图2中表示了压力测量仪10的测量管11。图2中管路11的上端接到测量仪10上,而图2底部的管路下端通过一弯头14接到循环泵7下部的循环管6上(图中未表示)。按照图2所示,管路11包括3个环路15、16和17。通过这些环路使管路获得膨胀的可能性。环路15主要包括3段15′、15″、15'''。环路的第一段15′接到图2顶部所示的管路11的垂直部分19上并且向横向延伸,然后环路的第一段通过大于180°的拐弯而进入回环的第二段15″,并向第一段15′相反方向延伸而越过管路段19,在环路第二段15″的末端通过大于180°的拐弯而转入环路的第三段15'''并延伸到管路段19的附近,然后伸向管路11的第二直线段19A,第二个管路段19A与第一部分19近似地成一直角,也就是说它近似地以水平方向向循环管6延伸。两段管路19和19A借助一连接板20以铰链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而连接板能在由管路段19和19A所限定的平面内摆动。连接板20同管路段19和19A的铰链式固定是通过分别夹在管路段上的夹头21或21′以及一穿过夹头及连接板末端的螺栓22或22′来实现的。螺栓的轴同时也就是铰链的轴。在图2的管路段19A左侧端部的环路16包括3个环路段16′、16″和16''',它基本上与环路15相同。其第一管路段19B从环路16继续向下延伸,即它基本上与环路15上的管路段19相平行。跨接在环路16上的连接板23同连接板20一样,也是以铰链方式紧固在管路段19A和19B上。同样,环路17也与上述两个环路的引导方式一样,由三个环段17′、17″和17'''组成,但不同之处在于环路17中接在第三环路段17'''上的管路段19C如同管路段19B一样是以垂直方向引出的,即两个管路段19B和19C是互相处于同一直线上的。管路段19B和19C是通过跨接在环路17上的连接板25以铰链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在管路11中所弯成的环路15、16和17以及相应附带的连接板20、23和25,各管路段能在连接板摆动移位的方向相对地偏移,所以能对管路11的各段提供膨胀移动的可能性。测量管11′的构成与管路11相同。环路段15″、16″和17″的长度总是1.5~2米,而管路段19A的长度约为3米。管路11相对于它的长度而言是比较细的,其外径为76毫米。按照图3,排水管路12设有三个环路25、26和27,它们是设置在图1的循环管6(位于图3的顶部但图中未表示)与图1的放水阀13(位于图3的底部但同样未表示)之间。如同图2中的环路15一样,排水管12的环路25设有三个环段25′、25″和25''',其中环路的第一段25′连接到管路12的垂直段29而环路的第三段25'''接到管路12的水平段29A上。同样,环路26和27在原则上与图2的环路16和17的组成相同。另一方面,按照图3的实施例,所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环路上采用两个连接板来跨接。因此对图3的环路25的情况而言,在管路段29上所设置的连接板30是借助于在路段29一所焊接的两个凸耳31以及穿过连接板30和凸耳页31的几个螺栓来紧固在管路段29上的。在管路段29A上紧固着另一个连接板30′。两个连接板30和30′的自由端延伸到环路25之内,并借一穿过它们的螺栓32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一铰点。在环路26的区域内,同样设有两个连接板33和33′依次同管路29B和29A牢固地连接,并在环路26内借一螺栓35来实现铰接连接。在环路27的区域内设有两个连接板34和34′,但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个充有带压力的工作介质、并在运行时承受不同膨胀的管路安排,其特征在于:管路的敷设至少形成一个环路,它从管路的第一个直线段开始,具有横向于第一管路段延伸的第一环路段和跨越第一管路段的、与第一环路段相连的第二环路段,以及具有与第二环路段相连、并返回到第一环路段起始点附近的第三环路段,其中,管路的第二直线段连接到第三环路段上,并且管路的两个直线段至少通过一个连接板以铰链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费斯勒
申请(专利权)人:亚瑞亚勃朗勃威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